寧願獨處也不願與人交往,弄懂“自在”關鍵即可輕鬆與人打交道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日子過得自由自在,可是希望歸希望,要在紛紛擾擾的生活中做到自由自在卻是不容易的。如果我們要想過上自由自在的生活,就要知道自由自在的本質是什麼?我們在與別人交往,與人相處的時候為什麼會不自在?甚至我們寧願一個人獨處也不願意和別人聚在一起,這種想法的根本原因是什麼?我們應該如何做才能與人融洽、快樂的相處呢?

寧願獨處也不願與人交往,弄懂“自在”關鍵即可輕鬆與人打交道

一、什麼狀態最自在

“自在”最基本的意思和“舒服”差不多,“不自在”最直接的意思就是不舒服。我們要想找到“自在”,就要知道什麼地方、什麼狀態是最“自在”,為什麼會“自在”。在這個世界上,什麼地方最自在、最舒服呢?

只有在“母體”裡面我們才是最自在、最舒服的,換個說法,我們也可以把最自在、最舒服的地方稱作“母體”。

“母體”是什麼?

未出生之日,母體是母親的腹中。

在很的小時候,母體是媽媽的懷抱。

後來,母體是自己的那個舒適的小房間。

再後來,母體是自己的房子,是自己的家。

再大一點,母體是自己喜歡的味道、喜歡的生活方式

再繼續放大一點,母體是自己生活的圈子,是自己居住的城市。

如果再繼續放大,母體是自己的祖國,是自己的民族,是自己熟悉的語言。

上面講的是環境方面的“母體”,另外延伸出來的“母體”範圍還包括很多,比如自己的生活習慣、自己的價值觀,自己的做人原則和底線,自己非常喜歡的東西(包括人、事、物)。這些內在的和外在的東西共同構成了自己的“母體”,凡是呆在自己的“母體”範圍內,自己就很容易獲得自在,超出了自己的“母體”範圍,就很容易不自在。母體的範圍越大,得到自在的可能性就越大,母體的範圍越小,得到自在的可能性就越小。

比如宅男宅女,母體的範圍就是自己居住的那個房間,在自己的房間就可以得到自在,離開自己的房間就不自在。

比如某人的母體範圍是自己居住的那個小區,在他們小區自家的樓下有一個黑燈瞎火的小巷子,他晚上回來的時候,一個人也敢從巷子裡穿過。但要是到了小區範圍以外的一個陌生地方,或到了一個陌生的城市之後,那種黑燈瞎火的小巷子他是不敢走的,心裡是害怕的,是心生恐懼的,是不舒服、不自在的。

我們呆在母體裡面就很容易讓自己獲得自在,當自己最自在的狀態被外界(主要是其他人)干擾,入侵、打亂的時候,自己也很容易感受到不自在、不舒服。如果那種不舒服是外人帶來的,輕者會心裡暗暗的不爽,嚴重一點就會直接表露出來,再嚴重就會出言干涉或者指責,甚至與人發生衝突。

這種母體的存在,在離開自己最舒服的那個範圍時,在外面的時候也就是一個人的安全範圍,當一個外人太靠近自己,入侵到自己的安全範圍之內的時候,也會產生這種不舒服的排斥反應。

寧願獨處也不願與人交往,弄懂“自在”關鍵即可輕鬆與人打交道

二、為什麼會不自在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自己一個人的時候會比較舒服自在,但是和別人相處就容易覺得不舒服,比如自己去別人家的時候或別人來自己家的時候也會這樣,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當你最舒服的狀態被幹擾了、被改變了、被影響了、被破壞了、被忽略了,當然就會不舒服,具體原因非常多,我們來簡單梳理一下:

1、習慣不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習慣,每個家庭也有各自的習慣,當彼此的習慣不一致或習慣發生衝突的時候就會產生不自在。整潔的不喜歡邋遢的,隨意的不喜歡客套的,直接的不喜歡委婉的,安靜的不喜歡鬧騰的,喝茶的不喜歡喝酒的……

2、圈層不同。貧窮的和富有的不兼容,有文化的和沒文化的不兼容,非常講究的和粗狂豪放的不兼容,前衛的和保守的不兼容……比如一個貧窮的人到了富有的人家裡面會不自在,一個富有的人到了貧窮的家裡面也會不自在。

3、愛好不同。比如你認為喝茶是最有品味的事情,而且津津樂道,而對方認為喝咖啡才是最高雅的事情,且樂在其中。你討厭抽菸,而對方喜歡抽菸,你討厭喝酒,而對方喜歡喝酒……不同的品味和愛好也會形成衝突,有衝突要不就是你將就對方,要不就是對方將就你,反正都不自然,不自然會產生不自在。

4、口味不同。你喜歡吃辣,且無辣不歡;對方討厭吃辣,幾乎不能吃任何有辣椒的東西。照顧一方的口味時,沒有被照顧的人不舒服,照顧雙方的口味時,雙方都會感覺不舒服。

5、價值觀不同。你認為白手起家的人才值得敬佩,對方認為拼爹拼老公才讓人羨慕。你認為精神第一,對方認為物質至上,你認為做人善良最重要,而對方認為人善被人欺……

6、認識不同。你認為一般不給朋友添麻煩的朋友才是真朋友。對方認為朋友就是用來麻煩的,不彼此麻煩那是什麼朋友?你認為人要努力學習,不斷進步,而對方認為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才最好……

7、……

寧願獨處也不願與人交往,弄懂“自在”關鍵即可輕鬆與人打交道

三、自在的三種狀態

上面我們談了什麼情況、什麼狀態最自在,也談了為什麼和別人相處會不自在,我們再來談一下自在的區別。我把“自在”分為三個檔次:大自在、小自在和不自在,我們分別來看一下。

1、大自在

“大自在”本是佛教用語,我把它引申到這裡來,“大自在”在這裡的意思主要是指: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安然快樂的狀態!

如果你不論是在什麼地方,不論是和什麼人在一起,都能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安然快樂,那就是獲得了“自在”中的“大自在”!

怎麼樣才可以在生活中獲得“大自在”呢?如果想獲得生活中的“大自在”,就要在自己底線(原則)之上放下“人”、“我”、“物”。

“人”是別人。別人外在的形象、氣質,別人的內在思想、觀點,別人的行為、舉止。如果你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忽略對方的美醜,忽略對方的談吐氣質,忽略對方的想法觀點,忽略對方言行舉止,只要對方與你相處的時候沒有觸碰到你的底線和原則,沒有違反法律和道德,沒有影響和干擾到別人,那其它的都可以通通忽略。

“我”是自己。自己外在的形象、氣質,自己的內在思想、觀點,自己的行為、舉止。

因為很多人的不自在不是別人給我們的,而是我們自己認為的。我們覺得自己貧窮寒酸,我們覺得自己才疏學淺,我們覺得自己難登大雅之堂,我們覺得自己容貌普通,我們覺得自己身材臃腫,我們覺得自己談吐水平不行……我們太在意自己,我們太看輕或看重自己。就像自己在大街上忽然褲子裂開了條縫,我們覺得滿大街的人都好像在看著自己,其實除了你自己誰也沒用注意到你的這個狀況。再比如我們不小心在大庭廣眾之下摔了一跤,我們覺得別人都在笑話自己,其實除了你之外,根本沒有幾個人看到你摔跤這件事情,就算看到了,也沒有幾個人會在意這件事情。

“物”是環境、物質、物件。一切除了“人”之外的東西都是屬於“物”的範疇。穿什麼衣服化什麼妝,戴什麼首飾背什麼包,戴什麼手錶開什麼車……忽略這些物。不但要忽略別人的,也要忽略自己的。眼中無“物”,心中無“物”,與人交往才是交往的“人”,而不是“物”。

只有放下“人”、“我”、“物”的交往和融入才是簡單的,才是輕鬆的,才是沒有干擾的,才是平靜的,也才是可能達到“大自在”的境界的。

你會說:我幹嘛要去忽略?我幹嘛要去放下?

除非你想一直把自己完全封閉在自己舒服的“母體”之中,不打算和外人深度相處。如果要相處,還要舒服的相處,還要想達到“大自在”的境界,那麼就要放下“人”、“我”、“物”,這是很重要的,放得越徹底,相處越舒服。當然要是對方也能夠放下,那就是最輕鬆、最快樂的,最單純的人與人的相處模式了,這也是生活中人與人相處的最高境界。

當然,這對於很多人來說,是有點困難,或許在今天的生活中根本做不到的,就算有,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我們都是凡人,我們都是世俗中的人,我們做不到如此高境界的交往和相處,那我們還可以得到自在嗎?當然可以,不能做到“大自在”,還有“小自在”。

寧願獨處也不願與人交往,弄懂“自在”關鍵即可輕鬆與人打交道

2、小自在

如果我們做不到“大自在”,低一點,做到“小自在”也不錯。選擇呆在自己舒服的環境裡,選擇和自己喜歡的人相處,選擇做自己喜歡做的事,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這就是“小自在”的境界。做到“小自在”,這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是相當瀟灑自在的了,這也是大多數人嚮往的,可以追求和可以做到的。

“大自在”和“小自在”不同之處在於大自在涵蓋任何時間、任何場合、任何人和任何事,而小自在只針對自己喜歡的環境、喜歡的時間、喜歡的人、喜歡的事、喜歡的物。這樣範圍就比較小,有選擇性,有針對性,這樣做起來就相對簡單和容易。

還有,處理生活中複雜的各種人際關係,還要分為“不願”和“不能”兩種,一部分人是不願意去花時間、花精力去處理,他們認為是“沒有必要”和“不值得”,另外一部分人是“做不到”,覺得這個很複雜,自己做不到。不願意是態度問題,做不到是能力問題,兩者之間是不一樣的,是有區別的。

寧願獨處也不願與人交往,弄懂“自在”關鍵即可輕鬆與人打交道

3、不自在

“不自在”的狀態在生活中這一類人也是很多的。他們每天在做自己不喜歡的工作,天天在抱怨卻天天在做;他們每天都在說自己不喜歡的話,但是每天都在繼續說;他們每天接觸自己不喜歡的人,卻每天都在接觸;他們討厭自己的收入,討厭每天擠地鐵,討厭每天吃外賣,討厭自己的長相,討厭自己的女朋友(男朋友)或配偶,討厭這個社會,討厭自己的出生,討厭自己的學歷……不能接受,也不能改變。他們有太多太多的討厭和不喜歡,但是他們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每天都在繼續。他們生活得極其不自在,但是他們依然每天繼續和重複。

現實如此,生活如此,要麼你改變它,要麼你接受它,改變、接受都可得自在。如果你都不能,你只能得不自在。


【非悟非非悟】用心寫好文,希望能得到你的關注、評論和支持。

寧願獨處也不願與人交往,弄懂“自在”關鍵即可輕鬆與人打交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