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愿独处也不愿与人交往,弄懂“自在”关键即可轻松与人打交道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日子过得自由自在,可是希望归希望,要在纷纷扰扰的生活中做到自由自在却是不容易的。如果我们要想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就要知道自由自在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在与别人交往,与人相处的时候为什么会不自在?甚至我们宁愿一个人独处也不愿意和别人聚在一起,这种想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与人融洽、快乐的相处呢?

宁愿独处也不愿与人交往,弄懂“自在”关键即可轻松与人打交道

一、什么状态最自在

“自在”最基本的意思和“舒服”差不多,“不自在”最直接的意思就是不舒服。我们要想找到“自在”,就要知道什么地方、什么状态是最“自在”,为什么会“自在”。在这个世界上,什么地方最自在、最舒服呢?

只有在“母体”里面我们才是最自在、最舒服的,换个说法,我们也可以把最自在、最舒服的地方称作“母体”。

“母体”是什么?

未出生之日,母体是母亲的腹中。

在很的小时候,母体是妈妈的怀抱。

后来,母体是自己的那个舒适的小房间。

再后来,母体是自己的房子,是自己的家。

再大一点,母体是自己喜欢的味道、喜欢的生活方式

再继续放大一点,母体是自己生活的圈子,是自己居住的城市。

如果再继续放大,母体是自己的祖国,是自己的民族,是自己熟悉的语言。

上面讲的是环境方面的“母体”,另外延伸出来的“母体”范围还包括很多,比如自己的生活习惯、自己的价值观,自己的做人原则和底线,自己非常喜欢的东西(包括人、事、物)。这些内在的和外在的东西共同构成了自己的“母体”,凡是呆在自己的“母体”范围内,自己就很容易获得自在,超出了自己的“母体”范围,就很容易不自在。母体的范围越大,得到自在的可能性就越大,母体的范围越小,得到自在的可能性就越小。

比如宅男宅女,母体的范围就是自己居住的那个房间,在自己的房间就可以得到自在,离开自己的房间就不自在。

比如某人的母体范围是自己居住的那个小区,在他们小区自家的楼下有一个黑灯瞎火的小巷子,他晚上回来的时候,一个人也敢从巷子里穿过。但要是到了小区范围以外的一个陌生地方,或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之后,那种黑灯瞎火的小巷子他是不敢走的,心里是害怕的,是心生恐惧的,是不舒服、不自在的。

我们呆在母体里面就很容易让自己获得自在,当自己最自在的状态被外界(主要是其他人)干扰,入侵、打乱的时候,自己也很容易感受到不自在、不舒服。如果那种不舒服是外人带来的,轻者会心里暗暗的不爽,严重一点就会直接表露出来,再严重就会出言干涉或者指责,甚至与人发生冲突。

这种母体的存在,在离开自己最舒服的那个范围时,在外面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人的安全范围,当一个外人太靠近自己,入侵到自己的安全范围之内的时候,也会产生这种不舒服的排斥反应。

宁愿独处也不愿与人交往,弄懂“自在”关键即可轻松与人打交道

二、为什么会不自在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会比较舒服自在,但是和别人相处就容易觉得不舒服,比如自己去别人家的时候或别人来自己家的时候也会这样,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当你最舒服的状态被干扰了、被改变了、被影响了、被破坏了、被忽略了,当然就会不舒服,具体原因非常多,我们来简单梳理一下:

1、习惯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每个家庭也有各自的习惯,当彼此的习惯不一致或习惯发生冲突的时候就会产生不自在。整洁的不喜欢邋遢的,随意的不喜欢客套的,直接的不喜欢委婉的,安静的不喜欢闹腾的,喝茶的不喜欢喝酒的……

2、圈层不同。贫穷的和富有的不兼容,有文化的和没文化的不兼容,非常讲究的和粗狂豪放的不兼容,前卫的和保守的不兼容……比如一个贫穷的人到了富有的人家里面会不自在,一个富有的人到了贫穷的家里面也会不自在。

3、爱好不同。比如你认为喝茶是最有品味的事情,而且津津乐道,而对方认为喝咖啡才是最高雅的事情,且乐在其中。你讨厌抽烟,而对方喜欢抽烟,你讨厌喝酒,而对方喜欢喝酒……不同的品味和爱好也会形成冲突,有冲突要不就是你将就对方,要不就是对方将就你,反正都不自然,不自然会产生不自在。

4、口味不同。你喜欢吃辣,且无辣不欢;对方讨厌吃辣,几乎不能吃任何有辣椒的东西。照顾一方的口味时,没有被照顾的人不舒服,照顾双方的口味时,双方都会感觉不舒服。

5、价值观不同。你认为白手起家的人才值得敬佩,对方认为拼爹拼老公才让人羡慕。你认为精神第一,对方认为物质至上,你认为做人善良最重要,而对方认为人善被人欺……

6、认识不同。你认为一般不给朋友添麻烦的朋友才是真朋友。对方认为朋友就是用来麻烦的,不彼此麻烦那是什么朋友?你认为人要努力学习,不断进步,而对方认为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才最好……

7、……

宁愿独处也不愿与人交往,弄懂“自在”关键即可轻松与人打交道

三、自在的三种状态

上面我们谈了什么情况、什么状态最自在,也谈了为什么和别人相处会不自在,我们再来谈一下自在的区别。我把“自在”分为三个档次:大自在、小自在和不自在,我们分别来看一下。

1、大自在

“大自在”本是佛教用语,我把它引申到这里来,“大自在”在这里的意思主要是指: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安然快乐的状态!

如果你不论是在什么地方,不论是和什么人在一起,都能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安然快乐,那就是获得了“自在”中的“大自在”!

怎么样才可以在生活中获得“大自在”呢?如果想获得生活中的“大自在”,就要在自己底线(原则)之上放下“人”、“我”、“物”。

“人”是别人。别人外在的形象、气质,别人的内在思想、观点,别人的行为、举止。如果你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忽略对方的美丑,忽略对方的谈吐气质,忽略对方的想法观点,忽略对方言行举止,只要对方与你相处的时候没有触碰到你的底线和原则,没有违反法律和道德,没有影响和干扰到别人,那其它的都可以通通忽略。

“我”是自己。自己外在的形象、气质,自己的内在思想、观点,自己的行为、举止。

因为很多人的不自在不是别人给我们的,而是我们自己认为的。我们觉得自己贫穷寒酸,我们觉得自己才疏学浅,我们觉得自己难登大雅之堂,我们觉得自己容貌普通,我们觉得自己身材臃肿,我们觉得自己谈吐水平不行……我们太在意自己,我们太看轻或看重自己。就像自己在大街上忽然裤子裂开了条缝,我们觉得满大街的人都好像在看着自己,其实除了你自己谁也没用注意到你的这个状况。再比如我们不小心在大庭广众之下摔了一跤,我们觉得别人都在笑话自己,其实除了你之外,根本没有几个人看到你摔跤这件事情,就算看到了,也没有几个人会在意这件事情。

“物”是环境、物质、物件。一切除了“人”之外的东西都是属于“物”的范畴。穿什么衣服化什么妆,戴什么首饰背什么包,戴什么手表开什么车……忽略这些物。不但要忽略别人的,也要忽略自己的。眼中无“物”,心中无“物”,与人交往才是交往的“人”,而不是“物”。

只有放下“人”、“我”、“物”的交往和融入才是简单的,才是轻松的,才是没有干扰的,才是平静的,也才是可能达到“大自在”的境界的。

你会说:我干嘛要去忽略?我干嘛要去放下?

除非你想一直把自己完全封闭在自己舒服的“母体”之中,不打算和外人深度相处。如果要相处,还要舒服的相处,还要想达到“大自在”的境界,那么就要放下“人”、“我”、“物”,这是很重要的,放得越彻底,相处越舒服。当然要是对方也能够放下,那就是最轻松、最快乐的,最单纯的人与人的相处模式了,这也是生活中人与人相处的最高境界。

当然,这对于很多人来说,是有点困难,或许在今天的生活中根本做不到的,就算有,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我们都是凡人,我们都是世俗中的人,我们做不到如此高境界的交往和相处,那我们还可以得到自在吗?当然可以,不能做到“大自在”,还有“小自在”。

宁愿独处也不愿与人交往,弄懂“自在”关键即可轻松与人打交道

2、小自在

如果我们做不到“大自在”,低一点,做到“小自在”也不错。选择呆在自己舒服的环境里,选择和自己喜欢的人相处,选择做自己喜欢做的事,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这就是“小自在”的境界。做到“小自在”,这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是相当潇洒自在的了,这也是大多数人向往的,可以追求和可以做到的。

“大自在”和“小自在”不同之处在于大自在涵盖任何时间、任何场合、任何人和任何事,而小自在只针对自己喜欢的环境、喜欢的时间、喜欢的人、喜欢的事、喜欢的物。这样范围就比较小,有选择性,有针对性,这样做起来就相对简单和容易。

还有,处理生活中复杂的各种人际关系,还要分为“不愿”和“不能”两种,一部分人是不愿意去花时间、花精力去处理,他们认为是“没有必要”和“不值得”,另外一部分人是“做不到”,觉得这个很复杂,自己做不到。不愿意是态度问题,做不到是能力问题,两者之间是不一样的,是有区别的。

宁愿独处也不愿与人交往,弄懂“自在”关键即可轻松与人打交道

3、不自在

“不自在”的状态在生活中这一类人也是很多的。他们每天在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天天在抱怨却天天在做;他们每天都在说自己不喜欢的话,但是每天都在继续说;他们每天接触自己不喜欢的人,却每天都在接触;他们讨厌自己的收入,讨厌每天挤地铁,讨厌每天吃外卖,讨厌自己的长相,讨厌自己的女朋友(男朋友)或配偶,讨厌这个社会,讨厌自己的出生,讨厌自己的学历……不能接受,也不能改变。他们有太多太多的讨厌和不喜欢,但是他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每天都在继续。他们生活得极其不自在,但是他们依然每天继续和重复。

现实如此,生活如此,要么你改变它,要么你接受它,改变、接受都可得自在。如果你都不能,你只能得不自在。


【非悟非非悟】用心写好文,希望能得到你的关注、评论和支持。

宁愿独处也不愿与人交往,弄懂“自在”关键即可轻松与人打交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