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鯨落,萬物生!

這兩天被鯨落的消息刷屏,據說是在我國南海首次發現鯨落。

鯨落這個詞以前也聽說過,但是隻知道是鯨魚死亡沉入海底,沒想到這裡面也有很多的學問。

鯨落就是鯨魚死亡,慢慢的沉入海底,為此呢科學家就為這個現象取了一個美麗的名字“鯨落”。

鯨魚可以說是海鮮中落葉歸根最好的詮釋,它生於大海,死於大海,長與大海,隱於大海。獨自孤獨用盡全力給大海最後一個擁抱,腐爛成泥,也要成就一場驚喜。


一鯨落,萬物生!


一鯨落,萬物生!

一隻鯨魚死後,會為大海提供上百年的生態環境,這就是鯨魚給大海最後的溫柔。

演化步驟

一鯨落,萬物生!

鯨落鯨落生態系統可分為四個演化階段:

移動清道夫階段(mobile-scavenger stage):在鯨屍下沉至海底過程中,盲鰻、鯊魚、一些甲殼類生物等以鯨屍中的柔軟組織為食。這一過程可以持續4(至少)至24個月(取決於鯨的個體大小)。期間90%的鯨屍將被分解。

機會主義者階段(enrichment opportunist stage):機會主義者(機會種)能夠在短期內適應相應環境而快速繁殖。這裡所說的環境,就是鯨屍、鯨骨。在這個階段,一些無脊椎動物特別是多毛類和甲殼類動物,能夠以殘餘鯨屍作為棲居環境,一邊生活在此,又一邊啃食殘餘鯨屍,不斷改變它們自己的所在環境。

化能自養階段(sulphophilic stage):大量厭氧細菌進入鯨骨和其它組織,分解其中的脂類,使用溶解在海水中的硫酸鹽作為氧化劑,產生硫化氫。化能自養細菌例如硫化菌,則將這些硫化氫作為能量的來源,利用水中溶解氧將其氧化,獲得能量。而與化能自養細菌共生的生物也因此有了能量補充。

礁岩階段(Reef stage):當殘餘鯨落當中的有機物質被消耗殆盡後,鯨骨的礦物遺骸就會作為礁岩成為生物們的聚居地。

新物種產生

鯨落獨特的生態系統也產生了一些特有生物,科學家在鯨落中發現兩

一鯨落,萬物生!

種新的蠕蟲品種--吃骨蟲弗蘭克普萊斯(Osedax frankpressi) 和吃骨蟲羅賓普魯姆斯(Osedax rubiplumus),它們寄生於鯨的骨頭上,樣子類似於水紋形的熒光棒。

起初,研究人員認為他們只發現了這種新物種的雌性,但是很快就意識到,雄性就在雌性體內,並在雌性體內迅速繁殖。

在鯨落第二個階段,這些吃骨蟲開始附著在鯨的骨骼上,產下成千上萬的幼蟲,這些幼蟲在海洋中漂浮,直到遇到另外的鯨落,然後重新開始這一過程。這只是科學家確定的,在鯨落中發現的16種新物種中的兩個。

生態意義

從鯨落的整體過程我們可以看出,鯨落的意義在海洋生態系統中有一定的重要地位。

首先,最直觀的,它為許多海洋生物提供了食物。這些海洋生物除了無脊椎動物和魚類,還有許多微生物。與這些微生物相比,鯨的個體大小差別巨大,因此一頭鯨的死亡能夠養活的海洋生物個體數量是相當可觀的。

其次,鯨落為許許多多的底棲生物提供了複雜的生境。一望無際的海底平原因為鯨落的出現而產生了小規模的生境變化,這樣的生境變化尤其受一些鑽孔生物、附著生物的歡迎。殘餘鯨落的出現為一些底棲動物提供了庇護場所,也為它們提供了有機質來源。

另外,鯨落促進了海洋上層有機物向海洋中下層的運輸。深海的生產力僅依靠化能自養細菌供給是不夠的,海洋生物進食和死亡產生的碎屑,例如海雪和鯨落,促進了營養物質向下運輸,以供給深海的生物,也促進了化能自養細菌產生更多的能量。

最後,鯨落這一獨特的生態系統促進了一些新生物種的產生。稱其為新生物種,主要是因為這類物種只出現於鯨落這一特定環境,科學家們還未在其它海洋生境當中發現。例如Osedaxfrankpressi和Osedaxrubiplumus都是僅發現於鯨骨當中的小動物(形態描述發表於2004年)。鯨落裡的秘密還有許多等著我們去發現。

鯨落的形成和消失對許多生物來說是漫長的。現存的鯨目數量比過往少之又少,有些特定種群,例如灰鯨的西太種群數量僅可憐的兩位數,現狀令人擔憂。倘若人類捕食鯨類、食用鯨肉而不加以節制,恐怕其影響的生物數也數不清。但是,深海里的生物也不全靠鯨落生存,其各有各的生存之道。鯨落的消逝對未來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還在人們的探索目標中。

真是一鯨落萬物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