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山,你好

這一篇寫在一年多前的遊記,但卻值得被分享——

2017年11月18日至19日,16級歷史系全體學生在學院歷史系副教授趙飛老師的帶領下,乘坐大巴來到廣東省韶關市仁化縣,進入丹霞山進行為期兩天的實地考察。就在這短短的兩日時光中,一幅秀美壯麗的丹霞圖景儼然在我心中構建,給我以巨大的視覺衝擊和心靈震撼。同樣的,這極富歷史氣息和風土民情的紅砂岩群更加令人歎服和嚮往。因此,我不得不感嘆一聲“丹霞山,你好!”。

11月18日早七點,我們從學校坐車出發,花了近5個小時的車程到達丹霞山。在到達景區門口時我們得到了陪伴我們本次旅程的導遊姐姐的親切問候,接著在正式開始丹霞山考察前,我們在山下匆匆吃了一頓午餐,也算是對我們舟車勞頓後的一次慰藉吧。由於行程安排的很滿,我們吃好飯後就步行來到了考察的第一站——丹霞山地質博物館,遠遠望去,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博物館大門滾動屏上“熱烈歡迎華南農業大學師生到丹霞山考察交流”的一行醒目的紅字,那一刻我的內心是受寵若驚的,所以對即將開始的考察工作更是充滿期待。我們站在門口階梯上,面對丹霞群山,從導遊小馬姐姐的口中,我們得知正面對著我們的山巒有“睡美人”的美譽。的確,看著它的形態,像極了一個靜謐的熟睡的美人。接著,我們跟隨著小馬姐姐來到博物館裡的丹霞山地形地貌的沙盤模型前參觀,她跟我們介紹到:“丹霞山,因山石“色如渥丹,燦若明霞”得名,總面積292平方千米,是廣東省面積最大的風景區,是世界“丹霞地貌”命名地,由680多座頂平、身陡、麓緩的紅色沙礫岩石構成······”隨著她手中的激光筆,從整體到部分,從平面到立體,我們對丹霞山建立了初步的瞭解。從歷史中走來的丹霞山流傳著舜帝南巡奏韶樂、命韶石以及女媧補天造人的美麗故事,到隋朝開皇九年取州北韶石名“韶州”,再到魏晉時期成為了嶺南勝地,宋朝時更是開闢了宗教活動,山上佛、道共存。陽元山、長老峰、巴寨、細美寨等等一系列的景區景點,都令人心馳神往。聽完導遊姐姐的介紹後,我們進入觀影廳看了一部丹霞山的宣傳片,360度全方位地展示了丹霞山的人文地理和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我們享受了一場視覺上的盛宴。緊接著,我們又進入文化展廳,參觀了館裡收藏的眾多植物、動物標本並對丹霞地貌也有了初步瞭解。丹霞地貌的地貌形態是“頂平、身陡、麓緩”,由內力(地殼運動)、外力(流水、風化)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各種地貌景觀的總稱,其中包括石峰、石柱、石堡、石脊、峽谷、洞穴等眾多地貌類型。

在我們對丹霞山有了初步的瞭解和印象後,小馬姐姐和趙老師便帶著我們離開博物館,來到陽元山景區。小馬姐姐告訴我們,下午的行程安排便是爬上陽元山。陽元山景區因有天下奇石陽元石(高28米,直徑7米)而得名,景區可遊覽面積6平方公里,主要景點為陽元石,嘉遁亭,細美寨以及九九天梯。根據導遊姐姐的描述,陽元山海拔不到300米,但爬上去要費些時間。我們一行人興致勃勃地談笑著一邊爬山,一邊欣賞沿途的風景。一路上,我看見許多的遊客,或三兩結伴而行,或跟著旅遊團浩浩蕩蕩,總之,不可否認的是這一次熱鬧而有趣的旅程。起初,我們還可以3,4人一起並行爬山,慢慢地,等我們經過陽元石後,等待著我們的是一段長長的陡峭的山路。一級級的階梯是人工開鑿出來的,從起初的5,60度傾斜到後來的將近90度垂直,我們的情緒也是隨著爬山的艱難程度慢慢高漲。爬上去的人呼喊著還在階梯下的人,而下面的人望著陡峭的山壁不禁唏噓,但還是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爬上去。我不得不說,登山路上很刺激,很享受。一段看似不可能完成的路通過自己的努力一點點走完,懷著“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壯志豪言,當你站在高處,向遠看,是一片山環水繞的人間仙境,向後看,是一條陡峭狹長的通天長廊,我們該是有多麼興奮而驕傲!也就是這樣,當我們爬上山頂,到達嘉遁亭時,才會不自覺地讚美這幅水墨畫並且拍照留念。我們在山頂停留了大概20分鐘,之後就從另外一條路下山。下山途中,我們到達細美寨——始建於明朝崇禎年間,由當地鄉紳吳德彪一族修建。抗日戰爭時期曾為當地百姓的避難所。細美寨,扼關口而建,頗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前有云崖棧道,後有九九天梯。此時此刻,雖然留下的是斷壁殘垣,但身處其中,你仍然能夠感受這裡蘊含的歷史感和滄桑感。接下來是九九天梯,天梯兩邊有鎖鏈攔住,走下去的時候拉住鎖鏈使人減少了幾分恐懼感。就這樣,我們走下了天梯,如釋重負般在距離天梯不遠的山坡小攤上,買了一碗豆腐花,味道還挺不錯的。是的,值得一提的是,這一路每一個節點上我們都能看到像這樣賣著烤腸、燒烤、豆腐花之類的小商販,沒有相應的基礎設施,只是很簡單的一張板凳,一根扁擔,兩個籮筐,好像是做好準備隨時可以“逃走”似的。後來,小馬姐姐跟我們說,這些都是山下鄉里的村民為謀生把東西挑上山來賣的,是不符合規定的。一般正常來說,若是在景區裡租一個商攤,租金高昂,他們根本承擔不起。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丹霞山下的村民靠山謀生並無不可,但有些時候因為景區管理的規範性,有些時候也確實有些不近人情了些。所以,在景區開發的時候是否可以為他們這一群特殊的人多想想呢?當然了,這些都是我個人的拙見了。總之,第一天的考察在參觀和攀爬中悄然落幕。每個人似乎都是一身的疲憊,我們在旅社裡休息調整,等待迎接明日的考驗。

11月19日清晨,陰雨綿綿。雨已經下了一夜,溼潤的空氣隨著風拍打在臉龐上,著實有些涼意。我心裡暗暗地想著,今天若是還要爬山的話,怕是比昨天還要艱難得多。出了旅社,我們在附近菜市場買好早餐,坐車前往博物館。而今天的“睡美人”有些不一樣,身體周圍白雲繚繞,若隱若現的。趙飛老師說,今天早上要進行“我院與韶關市丹霞山管理委員會合作共建校外實習基地”的剪彩儀式,我們都是這一個歷史時刻的見證人。看著博物館門前掛上“華南農業大學人文與法學學院實踐教學基地”的牌子,我覺得不虛此行。接著,我們與博物館管理委員會的陳昉副主任合影留念。

儀式結束後,我們便匆匆開始了今日的考察——長老峰。長老峰景區最高處海拔409米,它與眾多名山相比遠不算高,也不算大,但它集黃山之奇、華山之險、桂林之秀一身,具有一險、二奇、三美的特點。至於這一險、二奇、三美,在我看來,險在丹梯鐵索,面壁而上,奇於長天一線百丈峽,美在碧海雲天觀日亭。身處之中,我一會感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一會又感慨人類無限的能動力和創造力,這兩者之間的結合才能給予今天的我們這麼多物質和文化瑰寶。由於天氣的原因,我們不得不打著傘爬山,這無疑是增加了爬山的難度,我們只能愈發小心謹慎。這一天中,我們到達錦石巖寺——“翠竹森森峰迴路轉疑無路,丹崖隱隱柳暗花明別有天”,詩中完美詮釋了我們這一路的所見所聞,引起強烈的共鳴。北宋崇寧年間(1102-1106),僧人法雲雲遊至此,見這一帶風光秀麗,不禁感嘆“半生都在夢裡過,今日始覺得清虛”,夢覺關便得名於此。這一路上,小馬姐姐都在不停地為我們講解所到之處的地質、人文以及生態特色,從岩石的構造到生物的多樣性再到背後的歷史淵源。她的娓娓道來使人覺得親切而充滿說服力,並且她對丹霞山的瞭解程度也是令人欽佩的。接著,我們觀賞了丹霞山的摩崖石刻群,到了別傳禪寺。別傳禪寺是清朝康熙年間,由清代高僧澹歸和尚創建、取“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之意,命名為別傳禪寺。清朝時期的別傳禪寺香火鼎盛,與南華寺、雲門寺等粵北名寺鼎足而立,成為粵北三大叢林。跟著小馬姐姐,我們一部分人還去了澹歸墓。澹歸墓在明末清初時被搗毀,破四舊的時候再一次被損壞,而現在我們能看到的早已不是原來的澹歸墓,修葺過的澹歸墓感覺少了一些清氣和靈氣。我們幾個人在那裡停留了一會,和大家匯合之後便一起去往峰頂觀日亭。這一段路便是這次爬山的重頭戲,階梯在雲霧中時隱時現,幾近垂直的崖壁,分左右兩邊通道,左下右上。上雲梯之前,我便聽見許多同學的感慨,我們表現出比昨日更加多的膽怯和害怕。儘管大家或多或少有些恐懼,但我們大家一直相互鼓勵和照看著,終於還是爬上了雲梯登上了觀日亭。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寫道“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登上觀日亭,我也有類似的感覺,雖說天有些陰翳,但俯瞰群山,真的可以稱得上是“坐看風起雲湧,雲捲雲舒”。丹霞之美,好似一幅水墨丹青畫,雲與霧與山與水共同構建一幅美麗的中國畫,令人流連忘返。最後,我們途經雙喜臺下山,結束了這一次考察。

總之,這一次的丹霞山實地考察,雖說一直都在不停地參觀、爬山中渡過,但我仍舊覺得收穫了不少。工作治學的態度,永無止境的追求,學習不僅僅是與文字的交流,更是與生活和大自然的交流。小馬姐姐說:“別看我現在工作了,我還在不停地看書學習,丹霞山真的有太多值得我去研究學習的地方。”同時,我也觀察到,她會在爬山過程中隨時拍下一些她沒有見過的植物,她總是說著“我想知道這個是什麼”。所以,我們作為一名大學生,又何嘗不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有些時候,就應該放下書本,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書本給不了我們的,大自然可以。所以,我很感謝也很難忘這一次全系的外出考察,感謝老師的努力和付出,感謝遇見的人和事。

霧鎖層林煙籠山,錦江碧水繞其間。群峰百態爭鬥豔,無愧萬古冠嶺南。丹霞,你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