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學校建設絕不是拆掉“圍牆”那麼簡單!

未來學校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深度參與,但絕不是在虛擬空間再建一所有圍牆的校園。

互聯網思維改造教育

儘管越來越多的高新技術被引入學校,但不得不承認的是,人們期望中的教育變革並未發生。我們只是把黑板變成了“白板”、把教材變成了“電子教材”,現行的教學方式與過去相比並未發生根本性改變,坐著不動的聽講、統一步調的學習仍然是學校教育的主流。


未來學校建設絕不是拆掉“圍牆”那麼簡單!


儘管信息技術具有改善和擴展教育的潛能,有助於拓展教育機會、消減教育成本,並提升教育質量,但是絕大多數的教育信息化實踐效果都令人失望。信息技術本身並不能帶來教育變革,必須結合先進的教育理念、靈活的教學方式以及開放的辦學格局,才能實現教育創新。

今天,我們再也不能把互聯網當作一種單純的技術手段,而要把它視為一種新的思維方式。用互聯網思維改造教育,就是要拆除學校與外部社會之間的“牆”,積極吸納社會優質資源,優化學校辦學資源,實現學校教育從三尺講臺到無邊界學習的突破。

校內外相互溝通、資源高度共享

為此,我們建議,建立學校與外部社會的協同機制,推動學校與科研機構、高新技術企業、社區、家庭等開展跨界合作,構建多元共治的學校治理結構,形成校內外相互溝通、資源高度共享的辦學格局。

一是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支持學校購買教育服務,調動全社會參與學校教育的積極性,鼓勵專業機構為教師提供教學支持,拓展教育公共服務的供給,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二是把知識學習與社會實踐、社區服務、參觀考察、研學旅行等結合起來,學習既可以在教室,也可以在田野、社區、博物館、科技館和高新技術企業,甚至可以去不同城市遊學,把正式學習與非正式學習融為一體,讓整個世界都變成學生學習的校園。

未來學校不存在固定的模式

目前的教育生產關係不能完全滿足教育生產力的要求,傳統的教育組織生產方式難以培養出二十一世紀所需要的人才,使得教育系統的重組與再造已迫在眉睫。在社會轉型的驅動下,以工廠為原型的傳統學校正在加速衰敗,強調個性化、去中心化、社會化的未來學校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

在未來學校的探索中,一定會遇到許多新的問題、挑戰,甚至是風險,過去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可能都需要進行重新檢驗和判斷。這就要求我們必須保持足夠的定力,既不能因為畏懼困難而裹足不前,也不能只憑一腔熱情而貿然突進,關鍵是穩紮穩打,有序推進,從根本上激發學校的辦學活力。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未來學校不存在一個固定的模式,甚至也不存在一個最優的模式,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教育對象都會產生不同的教育需求,未來學校的本質就是根據這些變動不居的現實需求進行不斷調試,促使學校教育系統不斷更新、優化、升級,並不斷接近教育的本原——因材施教,為每一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

來源:《電化教育研究》、“未來學校研究院”

未來學校建設絕不是拆掉“圍牆”那麼簡單!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