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彩瓷的傳統工藝價值

彩瓷亦稱“彩繪瓷”(painted china),漢族傳統名瓷之一。器物表面中加以彩繪的瓷器。主要有釉下彩瓷和釉上彩瓷兩大類,釉下彩始於三國時期東吳釉下彩繪瓷。唐代有唐青花,以及長沙窯等釉下彩繪瓷。明清時期開始出現是釉上彩(粉彩),同時也是彩瓷發展的盛期,以景德鎮窯成就最為突出。

明清彩瓷的傳統工藝價值

彩瓷應是帶有色彩裝飾的瓷器。由於中國彩瓷歷史悠久,在每一個不同的歷史階段,廣大陶工在生產技術上不斷地創新,因而彩瓷品種繁多。尤其是明、清兩代,景德鎮的彩瓷品種可達數十種或上百種。從傳統名稱來看,有的從工藝方法上定名,有的從所用的彩料定名,有的從器表裝飾的彩色定名。彩瓷主要有釉下彩,(釉中)加彩,釉上彩及釉下、釉上相結合的鬥彩四大類。具體品種較多,如青花、釉裡紅、釉下五彩、鬥彩、三彩、五彩、粉彩、琺琅彩、素三彩,新彩、貼花,噴花與腐蝕金彩等. 明、清兩代是中國彩瓷高度發展繁榮的鼎盛時期

明清彩瓷的傳統工藝價值

清代,公元1636年~1911年。清朝康、雍、乾三代瓷器的發展臻於鼎盛,達到了歷史上的最.高水平,是中國陶瓷發展史上的第二個高峰。景德鎮瓷業盛況空前,保持中國瓷都的地位,不僅明代的工藝和品種應有盡有,而且還有許多發明創造。青花瓷的色彩呈寶石藍,比明代的更鮮豔純淨,別具風格;釉上五彩因發明釉上藍彩和墨彩,比明代的更豐富多彩,紋樣清新,著色鮮明;鬥彩的品種也比明代的多。雍正時期的青釉燒製達到歷史最成熟階段。更為可貴的是創制成功了很多名貴的新品種;康熙期間,還恢復生產了明代中期以來幾乎失傳的銅紅釉,其中尤以郎窯紅、缸豆紅最為著名,另外康熙時創燒的琺琅彩瓷也聞名於世。

五彩瓷器康熙時最為精絕,胎骨輕薄,釉色潔白瑩亮,畫工細膩,色彩柔和,線條流暢,讓人愛不釋手。雍乾時粉彩的成就最為突出,色調溫潤,鮮豔而不妖冶,立體感強烈,常常讓人歎為觀止。此外,這一時期仿宋代汝、官、哥、定、均五大名窯的作品也很成功,有的幾可亂真,灑藍、天藍、祭藍、冬青、茶葉末等單色釉亦是佳作多多。

明清彩瓷的傳統工藝價值

1. 釉裡紅彩瓷 

在釉下的紅彩釉,經火一次性高溫燒成。釉裡紅彩瓷zui早出現在元代,景德鎮首次燒製成功,但並不完美。由於燒製技術難於掌握,元代釉裡紅多燒成黑色或黑紫色,成品率相當低,雖然如此,但是開了燒造釉裡紅的先河。明代在此基礎上成功地掌握了釉裡紅的燒造技術,出現了大量的精品,如洪武釉裡紅雙耳瓶。宣德時的釉裡紅,瓷器色彩更為鮮豔。成化時釉裡紅三魚碗、高足碗呈色濃豔鮮亮。萬曆時釉裡紅瓷以釉上汞紅代之。萬曆官窯釉裡紅三魚碗、高足碗和三果高足碗等,其釉下紋飾卻呈色鮮紅,十分悅目。

2. 五彩瓷

所謂五彩並非五彩,釉上三色、四色、五色或七色均稱五彩工藝。

明宣德時已經開始燒製五彩器。明代五彩多以釉下青花為藍色配其他汞紅彩、綠彩和黃彩等。清代以釉上藍彩代替了釉下青花,但青花五彩仍然延用。康熙時發明了墨地五彩和金彩等,其紋飾清淨鮮明,比明代更加美麗。明成化時五彩罕見,彩色中以紅、綠、奼紫為主,並配以孔雀綠彩。五彩施於溼潤如玉的白釉器上,顯得格外幽雅。嘉靖時五彩用料有紅、黃、藍、綠、紫、黑、孔雀綠等色,色調純正,絢爛陸離,並以紅濃綠豔取勝,是這時期的特點。隆慶時五彩與嘉靖時基本相同,只是赭彩較淺淡,紅、黃、綠、紫等色純正而鮮豔,對比強烈,又以青花相襯托,更顯得五彩繽紛。

3. 三彩瓷

三彩瓷起源於唐代陶胎三彩,至宋代始有瓷胎三彩和遼代三彩。明成化年間的三彩瓷器,其中綠與紫色彩濃重豔麗,如三彩鴛鴦枕、三彩瓷雕像等。明弘治三彩有黃、綠、紫三色,釉彩表面光滑明亮。明正德三彩製作很精,其黃、綠、紫與弘治時相同,有光亮和不光亮兩種,不光亮者施彩,有暗刻纏枝蓮紋高足碗,無款識,器形與前朝相同,並以紫色為底,填黃綠彩。萬曆三彩,在胎坯上直接施彩,以黃釉為地子的黃、綠、紫三彩器,黃釉較重,色調較為沉悶,透過黃釉層可見粗胎體上密佈的黑色小斑點,同時黃釉中也多因釉質不純而見有小紅點或血絲痕,其綠色淺淡鮮豔。另有一種特殊的茄皮紫釉三彩,以茄皮紫色為地子,刻暗花後填以白、綠、黃色,組成龍紋、折枝花等圖案。

4. 粉彩瓷

粉彩創於康熙中期,深受當時琺琅彩影響。粉彩瓷是在粉彩內攙入鉛粉並加施玻璃白,使色彩濃豔程度減弱,用水淡洗法塗飾花紋,使層次由濃到淡呈現出繁多的層次,色調溼潤柔和,具有立體感。

康熙時粉彩風格簡樸,色料粗糙,施彩濃厚,官窯少有大器,紋飾多以雲龍紋和花卉紋為主,常見器有云龍紋香爐、海燈、淨水碗等。還有人物類,如粉彩八仙人物塑像等。粉彩分為紅、黃、綠、黑、白等諸色。粉彩瓷新品種的出現,因受到人們的喜愛,很快就發展起來,到乾隆時基本上代替了五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