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專家深度解讀:中國旅遊管理體制的重大變革

這是近二十年來,旅遊管理體制最重大的變革。

1998年,中國旅行遊覽事業管理局更名為國家旅遊局,引領中國旅遊業邁上新臺階。二十年後,2018年3月13日,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出臺,根據該方案,國家旅遊局與文化部合併,組建文化和旅遊部,作為國務院組成部門。不再保留原文化部、國家旅遊局。

這意味著中國旅遊業的主管部門由副部級升格為部級,這是業內期盼已久的“升格”。長期以來,旅遊管理體制中存在“權責不統一”、“多頭管理”、“主管機構弱”等現象。“吃住行遊購娛”等旅遊傳統六要素分別掌握在不同的行政部門手裡,旅遊最重要的景區資源,也是分別由文化部、農業部、住建部、林業部、水利部等多個部門分頭掌管。資源分散、政出多門,這造成旅遊業的事務,往往旅遊局無權干涉。

此外,旅遊局不同於文化部、農業部、住建部、林業部、水利部的另一個表現是,在全國大部分地區,旅遊局不屬於政府組成部門,而是政府直接領導下的直屬機構,文化部等上述部門均是政府組成部門,地位和話語權遠高於旅遊業。這導致地方政府為了方便協調旅遊事務、全面推動地方旅遊發展,自2015年起掀起“旅遊局”升格“旅遊委”的高潮,截至2017年底,全國已有25個省區市先後設立了旅遊發展委員會。某種程度上這是地方政府不得已而為之,也正是這種“不得已”倒逼了中央的此次調整。

另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是,為何是與文化部合併?國務委員王勇對此解讀稱,組建文化和旅遊部,為增強和彰顯文化自信,統籌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和旅遊資源開發,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推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遊業融合發展。

顯然,旅遊的靈魂是文化,旅遊的吸引力來自於文化,這一點將越來越成為全國的一致共識。

新誕生的文化和旅遊部的主要職責是,貫徹落實黨的宣傳文化工作方針政策,研究擬訂文化和旅遊工作政策措施,統籌規劃文化事業、文化產業、旅遊業發展,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組織實施文化資源普查、挖掘和保護工作,維護各類文化市場包括旅遊市場秩序,加強對外文化交流,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等。

此外,另一個值得關注的調整是,將國家林業局的職責,農業部的草原監督管理職責,以及國土資源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水利部、農業部、國家海洋局等部門的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自然遺產、地質公園等管理職責整合,組建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由自然資源部管理。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加掛國家公園管理局牌子。其主要職責是,監督管理森林、草原、溼地、荒漠和陸生野生動植物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組織生態保護和修復,開展造林綠化工作,管理國家公園等各類自然保護地等。

這意味著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自然遺產、地質公園等絕大部分旅遊資源將由同一個部門掌管,統一的規劃、保護、監管和開發,將使旅遊資源的利用更加科學合理,更加符合全民的公共利益。

對於此次機構調整,業內專家們怎麼看?

魏小安:說幾句旅遊人的話

今天,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刷屏,一些部門合併了,一些新部門組建了,許多職能調整了,堪稱力度空前,對應新時代,需要新機構。其中,組建文化和旅遊部,自然會引發旅遊人的關注。

40年以前,有一箇中國旅行遊覽事業管理總局,歸屬外交部。1983年,旅遊局和國旅總社分家,成立國家旅遊局,是為國務院直屬局。後來,旅遊局升部就變成一個孜孜不倦的追求。此次,說了很長時間,傳了若干版本,水落石出,正常,也是好事。

一是保留了旅遊,而且也是一種升部方式,目標總算達到了。二是文旅融合,已經成為現實發展方向,全國各個城市已經組建了一百多個文旅集團。三是要求旅遊發展的文化導向和文化深入,符合轉型升級的需求變化。四是使原來兩個部門的矛盾糾紛在內部消化。五是成為國務院組成部門,有利於部門之間的協調。

這個結果,一是本屆國家旅遊局強力工作的結果,尤其是李金早局長,敢做敢為,基本達到了極限,旅遊影響越來越大,機構改革必須考慮。二是產業大發展的地位上升,各地越來越重視。三是輿論的作用,全域旅遊正式得到肯定,並在總理工作報告中部署。

當然,也會產生一系列變化。首先,一個“和”字,是並列關係,現實中則可能是附屬關係。其次,設置內部機構,有些會合並,充其量設置兩三個司級機構,與直屬局的狀況是根本變化。第三,文化部門的中心是意識形態,旅遊部門的中心在於市場,兩種關注,兩種思路,兩套路數。人家抓大事,我們抓小事,但是在民生這個方面可以統一。第四,需要強化大文化,覆蓋整個社會領域,就和全域旅遊對應了。總之,路尚長,需要磨合,希望能夠產生共振效果,以體現機構改革的英明。


吳文學:地位提升職能增強

文化是旅遊的生命,旅遊是文化的再現,文旅同屬性本為一家,過去“同性分列”而行,彼此順勢而為,在順暢與不順暢間相伴前行,文化影響力有提升,旅遊生產力得發展……

新時代、新起點、新徵程,《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出臺,讓我們眼前一亮,“組建”二字落地有聲,體現了上層建築適應新時代發展基礎,實現了真正的文旅融合;“組建”二字讓旅遊人振奮,大產業大發展,“小馬拉大車”終於“不再保留”;“組建”得以實施落實,讓我們看到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與之相對應的“品質旅遊”的新希望;組建文化和旅遊部,必將使我國的文化形態與旅遊業態,堅持正確的發展方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宏偉目標中,貢獻更大的力量!


曾博偉:旅遊的文化功能會首先得到關注

此次改革的大背景是大部制改革,小背景是“五位一體”中豐富文化建設內容,旅遊的文化功能會首先得到關注。

文化和旅遊部成立後,融合發展是主旋律,下一步如何實現文化和旅遊的融合發展,通過文化內涵的注入提升旅遊品質;通過旅遊拓展文化的市場空間,值得期待。

新部門的名字裡保留了旅遊二字,說明中央更重視旅遊了。文化和旅遊合二為一,長遠來看有好處,但短期磨合還存在不確定性。另外,重要的是地方機構是否跟著調,理想的是不必完全跟著國家調,應該根據各地實際情況設置旅遊的機構。


厲新建:關注新部門的具體設置安排

旅遊與文化之間的密切關係,以及旅遊在文化自信、文化傳承、文化走出去方面具有突出的作用,文化和旅遊之間的整合具有內在需求。現在各地發展和企業實踐中,文旅產業發展已經形成很強的市場動能,這種整合也是呼應市場發展需要。

旅遊作為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體現,在社會發展和未來產業格局中將有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提升行政格局中的地位是產業地位提升和事業屬性彰顯的需要。當然,文化和旅遊整合成新的部門後,部內機構的具體設置安排將對未來旅遊產業和旅遊事業發展產生具體的影響。


王興斌:文化+旅遊是1+1>2

正在舉行的人大會傳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成為新組建的26個部委之一。對此,本人有五點看法:

1. 中央政府旅遊主管機構成為國務院組成部門之一,提升了旅遊業管理在國家機構中的地位,提升了旅遊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地位,提高了旅遊業在五個文明建設中的使命;

2. 文化是旅遊之根、之魂,旅遊業是大文化業的一部分。成立文化旅遊部更加契合旅遊的文化屬性、更好地發揮旅遊的文化功能;

3. 文化業既有社會公益屬性又有經濟產業屬性,既是事業又是產業,成立文化旅遊部有利於更好地發揮旅遊事業與產業的雙重屬性與職能;

4. 中國旅遊在世界上的核心吸引力與競爭力是綿延五千載、一以貫之、獨具魅力、與時俱進的中華文化,成立文化旅遊部有利於旅遊業更好地走向世界,有利於建立包括港澳臺在內中華旅遊共同體。

5. 成立文化旅遊部有利於文化業的大發展,“文化旅遊業”將成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名符其實的戰略性支柱事業與產業。旅遊業發展能更好地遵循文化發展的規律,文化業發展也能更好地融合旅遊的發展經驗。

總之,“文化+旅遊”是1+1>2,是雙贏、共贏。


劉家明:旅遊找到魂了,文化能做實了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旅遊與文化部合併,旅遊找到魂了,文化能做實了,二者合併相得益彰。

當前,旅遊呈現井噴式和分層式發展時期,許多旅遊項目需要升級。旅遊升級發展的新動力,是IP。IP攜帶的是文化基因,影視、廣告、文學、藝術、媒體等文化形式是做大IP的關鍵。很多地方成立負責旅遊發展的集團,都稱之為旅遊文旅集團,可見文化與旅遊孿生關係。文化部與旅遊局的合併成立文化與旅遊部,可以預見會加速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的融合發展,對文旅集團的發展有促進作用。


劉思敏:文化旅遊開發是下一階段的重頭戲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國家對於文化業的思路是文化產業、文化事業要並重。文化產業相當大一部分就是旅遊產業,文化沒有旅遊做載體就是空的。比如民俗、古村落,原住民不覺得它是文化資源,普遍不重視,但對旅遊業來講,是很重要的資源。

改革開放之前,旅遊業原是一項事業,歸外事部門管理,改革開放以後變成產業。旅遊活動本身就是文化活動,旅遊的移動本身就是文化的移動。比如我們遊覽山嶽景區,就屬於山水文化的一種,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這本身就是文化。

但目前優質的山水資源已經開發的差不多了,文化旅遊的開發才是下一階段旅遊業的重頭戲。依託我們的文化資源,來發展旅遊產業,是一條康莊大道。


本文轉自:SMART度假產業智慧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