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前一步,突破職場瓶頸期,《身為職場女性》需要改變這12種習慣

“在尋求職業發展和做出更大成績的職場之路上,女性會面臨不一樣的挑戰。所以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女性需要在職場中不斷變化和適應新角色。”——《身為職場女性》

肖芳作為製片人助理,已經幹了將近10個年頭。公司對她的工作能力非常認可。肖芳總是能把事情考慮的很周到細緻。

她希望有一天自己也可以成為一名優秀的製片人。然而,似乎沒有人知道她的目標,大家都認為:肖芳現在的工作沒有人能夠代替,並且肖芳每天樂此不疲,應該也很喜歡現在的工作。

公司幾次提拔都沒有肖芳,看著剛進公司5年的助理得到提升,心中充滿疑慮。肖芳不明白以自己的出色表現和能力,為什麼得不到提拔的機會。

思前想後,她決定把自己的想法告訴領導。經過領導的推薦,很快如願成為製片人。

不是因為肖芳不夠好,恰恰相反,大家覺得她非常優秀。問題的根源在於肖芳本人從來沒有主動表露過自己的職業發展目標,她認為公司應該注意到她的貢獻,並且會主動提拔自己。而公司則認為肖芳很滿足現在的工作狀態。

在職場中,像肖芳這樣默默付出,等待回報的職場女性大有人在。

職場不是修心養性的地方,叢林法則告訴我們職場如戰場,只有適應遊戲規則,不斷改變自我,才能突破瓶頸。一味地依賴過去的成功經驗和技能的做法,很可能走入職業發展的”死衚衕“。

《身為職場女性》經過多年職場調研,綜合眾多成功案例,指出“進階”的定義是非常個人的,它只屬於你自己。但通常,進階的阻礙也是非常個人的:因為你可能意識不到自己常年的工作習慣需要改一改了。


向前一步,突破職場瓶頸期,《身為職場女性》需要改變這12種習慣

《身為職場女性》圖書

什麼樣的表現是職場瓶頸期?

發現自己遇到以下4種情況,很可能就是陷入了職場發展的停滯期,遇到發展瓶頸:

  1. 覺得有些東西阻礙自己前進了;
  2. 覺得很難讓自己從令人情緒低沉的事件中走出來;
  3. 覺得自己的工作成果不再受到肯定和欣賞;
  4. 覺得周圍的人根本不知道你還能做出什麼樣的成績。

思維改變行為,行為改變結果。如今社會發展日新月異,唯有改變才能跟上時代的發展步伐。十年前的好習慣可能會幫助你取得今天的成就和職位,但是,如果繼續“進階”,就需要重新審視過去,轉變原來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所謂適者生存,優勝劣汰。


陷入職場瓶頸期的12個壞習慣

現代管理之父德魯克曾經說:“我們總是花費大量時間教會領導者什麼時候該做什麼,卻沒有花費足夠的時間告訴他們什麼時候該停下。”

過去成功的職場習慣,並不能為未來發展帶來幫助。相反,它們束縛前進的腳步,成為思想的包袱。這些習慣包括:


習慣1:不願說出自己的貢獻

我國傳統文化認為:“善欲人知不是真善,惡恐人見便是真惡。”做了好事不用說,總會有回報。做事講究提升修為,修心養性。表達要含蓄內斂。

職場是講究優勝劣汰,弱肉強食的地方,自己不說,沒有人會替你說。“酒香也怕巷子深”,對於品牌和產品尚且需要這樣的宣傳,個人做了貢獻應該讓大家知道,需要向領導彙報。這樣做的目的不是要自我吹噓和不謙虛,而是符合職場實際的遊戲規則。

同學就遇到了這樣一件很委屈的事情。公司指派她和另一名同事共同負責一個項目。項目完成後,在總結報告中,同學對自己的同事和團隊的配合都大大讚揚一番,唯獨沒有提到自己,她覺得成績需要別人來講,自己不好意思談自己的表現。認為同事會和她一樣,在彙報中表揚自己。沒料到,同事對她的表現隻字未提,彙報完項目情況,暢談他自己對項目未來發展的構想。

結果可想而知,領導認為主要功勞在於那名同事,特別給與其嘉獎。同學則給領導留下了能力一般的印象。

職業導師幫助同學指出問題並提出建議:遇到這樣的情況,明確分工,可以強調自己如何支持同事順利完成整個項目。

做人要低調,但是不要做了好事不留名。在職場中不好意思,會錯失發展機會。職場上,需要及時彙報自己的工作情況,讓領導更多的瞭解自己的能力和表現,因為職場是個論功行賞的地方。

習慣2:期待別人自然而然地注意到你的貢獻

“只顧努力工作並不會讓你得到真正想要的東西。”——《身為職場女性》

每個人都有很多事情要忙,真正的職場人,沒有誰會注意別人做了哪些事情。更不要指望同事和領導注意到你默默無聞做出的貢獻。

調查發現,那些一入職就提出自己的職業發展目標的人,未來會得到更快的提升。因為在公司看來,這些人有明確的職業發展目標。如果他們實現不了自己的目標,就可能跳槽,使公司遭受人才流失。

本文開篇提到的肖芳就是因為等待公司發現而差點錯失升職的黃金機會。


向前一步,突破職場瓶頸期,《身為職場女性》需要改變這12種習慣

主動彙報工作,展示自己的表現和能力

除了主動彙報工作進展以外,還可以電梯中的“即興演講”恰到好處的展示自我。

這個方法來自一個真實的故事:有一位公司總裁在電梯裡偶遇了一名自己公司的員工,隨口問了一聲:“你是哪個部門的?”這位員工,用三句話簡明扼要的告訴總裁:他現在的工作、未來的打算以及自己能夠勝任的理由。話音剛落,電梯門打開,總裁走出電梯前告訴這位員工,自己會推薦他參加集團的某重要發展項目。

機會只會垂青有準備的人,提前做好準備,等待合適的時機,簡短精煉恰到好處的展示自己,以贏得快速提升的機會。


習慣3:過於看中專業技能的作用

“如果你想在自己的企業裡平步青雲的話,你就得明白,只有專業技能並不會讓你坐在更高的位置。因為高層管理者更需要的是領導和組織哪些擁有專業技能的人的能力,而並不是證明他們自己有多麼專業。”——《身為職場女性》

初入職場需要從最基本的技能鍛鍊,打好紮實的技術基礎,有助於快速成長。到達一定的職場高度之後,作為管理者,更多的精力不應該放在事情的細節上,所有事情親力親為上,而是應該把控部門的發展大局,市場決策,人員選用,具有宏觀調配意識。管理者的眼界和思維更加開闊,需要學習管理技能、市場運營以及投資策略等能力,而不是專注專業技能。

婷婷畢業分配到一家醫院,做護士。因為能力出眾、學習力強、為人謙和,受到患者及家屬的好評。很快被提拔為護士長。作為管理者,她既要管理全院的護士人員工作,又要寫研究報告,還要協調家屬意見。但是,因為不放心,有時候,她親自幫助護士做護理。

那段時間,婷婷忙到腳不著地。但是,事情越忙越亂,有些人對她的做法不理解,有些人認為她沒有管理能力。

領導建議她學會放手,相信別人,給其他人一個學習和鍛鍊的機會,讓自己全身心做好本職工作。

過硬的專業技能是職場必備的力量之一,在踏入職場的前期發展中,幫助你穩步向前,贏得尊重和理想的業績,得到公司的關注和認可,為未來發展鋪就道路。而想要立足於企業,得到長遠發展,儘快升職加薪,還需要具備其他三種職場力量。

職場發展必備力量:

  • 第一,專業素養

這一點很好理解,就是與職業能力相匹配的專業技能。是職場發展的首要條件。

  • 第二,人際溝通能力

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和溝通能力有助於培養人脈資源,幫助工作開展和未來晉升。

  • 第三,個人權威或者個人魅力

出色的思辨能力,獨一無二的領導氣質和人格魅力。

  • 第四,你在公司裡的地位

德魯克曾經說:“你的決定其實不是自己做的,是你的能力和地位替你做的。”

是否能夠參與公司的重大決策代表你在公司的職權和地位。

習慣4:人緣好,但無法“利用”人緣

書中提到,好的人際關係應該互相幫助,互相支持,互相鼓勵,互相成就,互惠互利。

不要覺得找朋友幫忙就是在“利用”朋友。有些時候,朋友知道自己沒有找他幫忙,也未必開心。而職場發展不能只依靠普通朋友或同事,還需要運用“槓桿原則”發現和結識那些能夠在職場中帶來幫助的人脈資源。

“槓桿原則”在心理學中是這麼解釋的:以職場中的人際關係作為支點,可以撐起自己較難實現的理想或目標。

究竟“槓桿原則”和普通人際關係有哪些區別:

  • 首先,槓桿原則是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

小李得知小明正在找工作,把他介紹給自己公司經理,單位網管剛好離職。小明的專業技能,加上小李的引薦,小明順利加入新公司。小明和小李是老同學,在小明遇到困難的時候,小李伸手相助。禮尚往來,小明教小李的孩子學習編程。

真正的朋友就是在彼此相互麻煩中,不斷增進感情。

  • 其次,不管大事還是小事,槓桿原則都適用

比如,職場弱連接現象,同事A幫了同事B 一個忙,作為報答,同事B 把同事A 介紹給自己認識的一個企業老總認識。很可能,同事A 因此完成一次業務簽單。

有時候一些力所能及的小忙也可以幫助自己成就職場發展。

  • 第三,實施槓桿原則,需要提前“謀劃”

和普通交朋友不一樣,實施槓桿原則,在結交人脈之前,需估量彼此的能力是否對等。如果對方幫助了你,你是否可以幫助對方。想清楚這些,才可能讓雙方在未來有更長遠、更穩定的合作關係。

  • 最後,槓桿原則帶來不同的利益

普通朋友或同事關係,帶給你更多的是內心的感受,分享快樂或分擔痛苦,重在內心和精神世界的收穫。而在槓桿關係中的人際關係是可以具體衡量的,有點像價值交換,比如在交往中得到了優質客戶,提升了個人技能等,收穫是外在可以看得到的東西。

所以,好的人際關係,不僅是適合談心的朋友,也包括能在事業上提攜幫助自己的“貴人”。

習慣5:沒有在上任第一天就與下屬建立聯盟

“想要吸引到贊助人,得真有兩把刷子,能優秀到先讓同事和領導注意到你。你得像一名大學教授一樣,日復一日地建立自己的聲望。”——《身為職場女性》

向前一步,突破職場瓶頸期,《身為職場女性》需要改變這12種習慣

打造自己的人際聯盟圈,樹立個人品牌聲譽

升職或者調到一個新的工作崗位之後,上任初始不應該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儘快做出成績,讓同事和下屬佩服自己的工作能力,讓領導稱讚。而忽視建立自己的聯盟圈。

書裡說“你認識誰比你知道些什麼重要得多。”

比如,有些人喜歡結交大人物,因為他們知道圈子的層次多少代表自己的能力價值。如果是真得和這些大人物有交情,這對提升個人品牌和信譽度大有裨益。

打造自己的人際聯盟圈,有利於樹立個人品牌聲譽,給工作開展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

習慣6:更注重手頭的工作,而不是職業生涯的整體發展

“如果你帶著職業生涯發展規劃的觀點來處理日常工作的話,你就會把每一個項目或者任務看做是給未來鋪路的磚石。”這意味著你的眼光並不僅僅放在是否享受現在的工作上,而是著眼於未來更長遠的“自我利益”。——《身為職場女性》

本文開篇案例中的肖芳,作為助理,她的職責是負責打理好日常工作,讓每個工作有序銜接,而製片人的職責是給公司帶來更多的發展空間和更多的可能性。

肖芳一味地埋頭苦幹,專注自己手裡的工作,最多隻能在自己現有的崗位上做到極致。要想跳出現在的工作狀態,上升一個層級,需要“抬起頭來”尋找機會,並且提早規劃整體的發展思路。

習慣7:苛求完美

不想犯錯、苛求完美最好的方法是盯住每一個細節。凡事有度,過度追求完美,對人對己都對帶來傷害:

  • 1. 容易“得罪”同事

對他人高標準、嚴要求,容易招致同事或下屬的不滿情緒,甚至引起敵意,給自己的工作造成不便。

  • 2. 容易造成“短視”

苛求完美的人,在做事之前必定製定周密的計劃部署,以確保事情都在自己的意料之中。牢牢控制每一個細節,把目光放在自己的可控範圍之內,使眼界變窄,做事放不開手腳。

允許犯錯,學會包容,這樣才能開拓思路,激發創造靈感,在能力上得到突破。

習慣8:總想取悅別人

書上說“完美主義者不願意放權,是因為他們覺得不管什麼事情,只有自己做出的結果才最滿意和放心。而取悅者們不願意放權,很有可能是由於他們曾有被人依靠的經歷,因此已經習慣了一個總能提供幫助的身份,在別人有求於他的時候,他不想顯得‘不中用’,讓別人失望。”

女性的包容與慈愛使得女性更容易成為取悅者。很多職場女性為了不被說成自私自利、只顧自己,免受流言蜚語和各種議論,做到有求必應,積極迎合別人的需求。這樣做反而助長了別人無休止的期待和要求。

向前一步,突破職場瓶頸期,《身為職場女性》需要改變這12種習慣

如今最受關注的職場女性話題之一是“如何平衡事業和家庭”

比如,如今最受關注的職場女性話題之一是“如何平衡事業和家庭”。為了取悅家庭,女性往往無法做到全身心投入到職場工作中。

總想取悅別人,讓精力分散,阻礙事業發展。只有放棄那種“所有的事情沒我不行”,總是希望讓自己成為一個不可或缺的人的想法,改變過去的習慣,才能向前一步。

習慣9:極力“壓縮”自己

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艾米指出,調查顯示,你在無意識地壓縮自己時(收腿、收胳膊、身體滑向一側等),其實是對自己的權威和能力不自信的體現。

  • 在空間和意識上有意無意的“壓縮”自己,在氣場氣勢上降低一籌。

比如,參加會議,如果座位不夠,女性一般會主動讓出半邊椅子,一起擠著坐。“壓縮”自己的空間幫助同事,贏得好人緣。

  • 語言中習慣用“不好意思”、“對不起”做開場白,或者小心謹慎的用“只”字,“一點”、“很小”等。類似地如“我只佔用1分鐘”、“這只是我的個人看法”或者“我提個小小的建議”諸如此類的表述。像這樣“壓縮”自己的情緒和表達,對自己的觀點或者表述不是很自信。

這些習慣看起來善解人意,但是不利於增強自信,職場競升。

習慣10:夾雜太多情感

作為職場女性,情感太多和情感太少都會讓你陷入尷尬境地,似乎怎麼做都是錯。只有在有一說一和“繃住”真實的自己之間找到平衡才能理智面對各種問題,從職場紛爭中明智抽身。而要想找到平衡點,需要了解造成女性情感太多的三方面原因:情緒化、話太多以及過於坦誠。

  • 情緒化:

情緒本身並沒有錯,每個人都有自己對事情的看法和各種情緒。要能夠認知自己的情緒,並能與之和平共處,避免遇事太過於情緒化,讓自己陷入被動處境。

縱觀古今,凡事真正有能力的人,對自己有信心的人,能夠及時收住自己的情緒,不用情緒化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

  • 話太多:

有調查顯示,女性每天大約會說20000個字,而男性平均值是7000個字。說話不夠精簡,被詬病為“正確的廢話”。明明只用幾個詞可以表述清楚的事,要交代很多相關背景信息和無關陳述。或者是這種情況:開會的時候,沒人邀請主動接話,不請自答。

擔任高管十多年的小麗,對此頗有感觸,過去開會交代一件事情至少需要2小時。現在能用十分鐘講清楚的事情,她絕對不會佔用更多時間。她是這麼分享自己的成功經驗的:“要想使自己的話有分量,少說話,說對話,拋棄介紹背景故事的開場白。”

  • 過於坦誠:

造成女性做事夾雜太多情感還有個原因是過於坦誠,開誠佈公,直言不諱。

職場女性很容易犯的兩個錯誤認知是:

  1. 第一個是覺得開誠佈公,分享彼此的秘密,才是真正的友誼;
  2. 第二個是坦誠讓自己看起來更加真實,不做作。

眾所周知,職場最忌諱八卦,有些話即使是事實也不能說。何況主動暴露自己的弱點,真實的感受,無異於把自己陷入危險境地。

比如類似地:坦誠的告訴同事覺得自己沒有安全感,覺得自己做不好現在的工作等等。

做人坦誠固然很重要,但是要有底線,特別在職場環境,無限度的坦誠對職業發展沒有好處。

習慣11:“反芻式”思維

“反芻式”思維就是反覆不停的自我反省,過度苛責自己過去的錯誤並深感懊悔的行為。

比如:很多人經常回想“如果當初我能這麼做”,“真後悔,那個時候我沒有。。。。。。”或者揣摩別人話語中的“潛臺詞”:“我是不是做錯了什麼,他為什麼這麼說?”“他會不會誤會我的意思?”

心理學家蘇珊指出:女性更容易深陷“反芻式”思維的困惑之中,因為她們更加看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女性與生俱來的悉心或許是一種天賦,但這種天賦也會造成她們在分析“潛臺詞”上浪費太多的時間。

“反芻式”思維不但解決不了問題,而且長期自責容易變得抑鬱,妨礙處理問題的能力。

發覺自己陷入“反芻式”思維,最好的對付辦法是拍桌子然後大喝一聲,打斷思路:“哼,奶牛才反芻呢!”

習慣12:總讓你的“雷達”干擾你

書中說:女性的注意力就像高度靈敏的“雷達”,不停滴勘測周圍的環境,接受一切暗示,分析所有信息背後的潛臺詞。而男性的注意力像“激光”,他們會按順序接受信息,每一次只會牢牢地瞄準單個目標。

因分析人類如何分配注意力而舉世聞名的心理學家克里斯,曾經指出:人的大腦,左邊欄裡充滿了無序的想法和亂七八糟的觀察結果,而大腦的右邊欄裡裝著和當下的談話或任務有關的信息。

比如,你在臺上演講,注意到臺下個別幾個人不時交頭接耳竊竊私語或者面色凝重反覆搖頭。這個時候,大腦左邊欄開始“雷達”掃描,展開各種想象和猜測“是否自己講的不好”,“哪裡講錯了嗎?”,這些猜想打亂你自己的注意力,毀掉右邊欄裡的“正事”,使演講出現中斷。

不要讓注意力發散的兩個實用方法:

  • 第一:編故事

告訴自己,那幾個人可能是因為他們自己剛好發生了什麼不愉快的事情,與自己的演講無關。

  • 第二:索性直接面對

如果實在對自己不自信或者說服不了自己,用幽默的方式調侃化解,重新強化會場氛圍。


上述12種行為習慣,在職場成長中曾經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幫助你取得今天的成績。放棄掉這些陪伴多年的養成的習慣,情感上難以割捨。實際情況是要想突破,必須做出改變。


怎樣改變自我,突破職場發展的瓶頸期

Ⅰ. 從細節開始,建立壞習慣文件夾

  • 首先,合併同類項,把類似的或有共同根源的壞習慣歸為一類,逐一改正。

書中把12個壞習慣做了細緻的合併整理,參考如下:

向前一步,突破職場瓶頸期,《身為職場女性》需要改變這12種習慣

壞習慣三、壞習慣六和壞習慣七合併一類

向前一步,突破職場瓶頸期,《身為職場女性》需要改變這12種習慣

壞習慣九和十合併一類,而壞習慣十一是壞習慣十二的直接後果

  • 其次,明確職業發展目標。

建立壞習慣文件夾,把相似項成功歸類,具體從哪項著手改起呢?

需要想明白什麼是最重要的事情,也就是確定自己的發展目標,不斷鞭策提醒自己。這樣做可以幫助你把要改掉的壞習慣劃分優先等級順序。因為,目標可以讓你清楚地看到什麼是對自己有利的事情。

在改變過程中,不要苛求一氣呵成,凡事遵循循序漸進的過程;當然也不要花費太多的時間在“畫工程圖”這樣的準備工作上。有句諺語說:“完美是進步的敵人。”邊做邊修正

Ⅱ. “獨改不如眾改”

養成習慣容易,改變習慣很難,想要一個人改掉一個習慣更加不容易。

身體最不願意接受改變,大腦中的“自動駕駛儀”總是按照慣有的做事風格和方法支配行為。想要改變習慣,需要很強的意志力,而有時候可能自己都意識不到重又走回老路,如果有同伴從旁監督提醒,就會好很多。

  • 選擇幫助糾錯的同伴需要注意5點:
  1. 這個人經常可以見到,因為你需要得到及時反饋;
  2. 把問題具體細化,比如:請同伴關注你是否習慣性道歉等;
  3. 交代問題簡潔明瞭,不必贅述原因背景;
  4. 不要暴露弱點,不必向對方解釋為什麼要改掉這個習慣;
  5. 約定好時間期限,不要讓同伴覺得沒完沒了,比如約定當月,或者下次會議前。
  • 同伴找好之後,具體從以下四個步驟:傾聽、感謝、跟進和宣傳實施改變計劃。

傾聽:認真傾聽同伴的提醒,不必辯解。既然是請求別人給你提意見,即使覺得意見有失偏頗,心裡不舒服,也要認真聽。

感謝:在別人說完之後,不管贊同還是反對,都要真誠的道一聲感謝。僅此而已,不需要反駁,也不需要確認,更不需要彙報自己的改變計劃。

跟進:當同伴提醒你之後,回來有意識的回憶反省,在下一次遇到類似的場合,及時詢問對方,自己是否已經改掉某個習慣。

宣傳:讓更多的人知道你要改掉的習慣,一起督促並見證你的改變。受公眾輿論監督,雖然比較有挑戰性,但是有助於快速改正。

如果同伴恰巧也有同樣的需求,雙方可以結成“同輩教練”,彼此互相提醒,共促成長。

Ⅲ. “放過”自己

套用《遇見更好的自己》中的一段話:“我看見我在尋求改變的痛苦感受,我全身心地接納這種感受,並且放下對它的需要。”

不必過於苛求,用寬容的心態面對改變。這個世界本來就沒有完美的人、事和物,“放過”自己,盡最大努力,然後順其自然。

“放過”自己,減少沮喪的情緒,可以這樣做:

1. 前饋

做事情之前徵求各方的意見和建議,提前做好充分準備,凡事預則立。

2. “哦,好吧。”

告訴自己“哦,好吧。”不再糾結過去的事情,承認自己的過錯,並且決定下一步目標。

3. 讓往事流走

過去的事情不要過多的追究,耿耿於懷,除了困擾自己,於事無補。既然已經過去,就讓它成為歷史。

4. 列“不做”清單

一方面,制定每週工作計劃,不在標記內的事情,統統拒絕,提高專注力。

另一方面,把事情分類,對於出力不討好的事情,應該讓別人做的事情,你要放棄的事情,列在清單上一目瞭然。提醒自己的責任、工作計劃等重要事項。

5. 不要苛責別人

“放過”別人就是“放過”自己。對別人的行為過於在意,就好像是把別人的包袱背在了自己身上。對於團隊鬥爭,保持冷靜,遠離是非,獨善其身,做自己該做的事情。

Ⅳ. 致敬從前的自己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那些阻礙你的習慣也曾經給你帶來過力量。這些力量讓你走到今天,坐在了現在的位置上。它們或許不會再對你的未來產生什麼作用。想要變得更好,就要改掉這些習慣,但這些習慣本身並不是不可饒恕的罪惡。”

在過去的習慣裡潛藏著勤奮、覺悟、洞察力、願意為他人付出、不願總以自我為中心等職業素養。它們見證自己走過的每一步,記錄曾經的付出和收穫。

告別過去,成就未來,感謝過去的自己,才能更好的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