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歐洲歷史新的篇章,中世紀歐洲的教皇統治為何會走向衰弱?

引言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至公元1500年的已千年間,是西歐的中世紀時期,在經歷了歐洲最為黑暗的時期之後,日耳曼、羅馬和基督教三種因素互相融合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西歐的中世紀封建制度,其中基督教擁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教皇和教會是整個西歐中世紀的精神支柱。

而作為精神支柱的教皇和教會,卻免不了要與世俗權力磨合,教會爭取到了超脫於世俗之外又凌駕於世俗之上的權利,但教皇的選舉也要通過皇帝的批准,兩股勢力互相壓制,卻也沆瀣一氣,教皇對權利的貪慾和野心也為日後的瓦解埋下了伏筆。

一、從十一世紀中期就有許多教會知識分子鼓吹教權高於皇權的學說,以維持自身權益,在教會改革之後,教皇不止是教會的絕對領袖,為教皇權利的衰退埋下了伏筆

中世紀政治制度的理論依據是:

“皇帝掌管人民的肉體,教皇控制人民的精神和思想。”

雖然看起來是各司其職,但在位者對權利的渴望是永無止境的,他們總想插手對方的管理,由於人民教皇和皇帝都要聽,所以教會和皇帝之間免不了有摩擦,嚴重的時候甚至會爆發戰爭。

自11世紀中期開始,教、俗之爭日益浮現和不斷激化,1077年的卡諾莎事件就是典例。這一時期,教皇格里高利七世提出“新神權主義”的政治學說。此外還有12世紀神學家提出的“雙劍論”、1198年英諾森三世提出著名的“日、月”說。

揭開歐洲歷史新的篇章,中世紀歐洲的教皇統治為何會走向衰弱?

這些都是鼓吹教權高於皇權的學說。從這裡可以看出,當時的知識分子大部分都來自於教會,教會利用這一優勢,宣揚神學,推行愚民政策,以維護本身的權威和封建制度。

教會還積極參與土地買賣、控制經濟,民眾需要向教會繳納一定數量的財產,教會通過這些手段,擴充自己的物資,累積自己的財富。

總之從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面看,教會處於有利地位,國王長期處於劣勢。不僅如此,教皇還會取消人們對皇帝的效忠宣誓,鼓勵他們去反抗自己的主人,這是從思想上削弱皇帝的統治。這種情況直到以後王權加強才有所改變。

本來在公元11 世紀中期,教會內部掀起了一場激烈的改革運動。因為之前的教皇選舉要通過皇帝的同意,這使得皇帝會有偏私,會選擇對自己有利的人或是親友。

這個時候國王和教皇互相勾結,剝削人民,而人民長期受到基督教的影響,沒有自己的思想,只會麻木地聽從兩位領導人的決定。

但在公元1059年,這種情況發生了改變。教皇尼古拉斯二世頒佈了一條法令,規定羅馬附近地區的主教及執事都要加入所謂的紅衣主教團。這樣一來,選舉未來教皇的特權就落在了這群地位顯赫的教會人物手裡,國王的意見不再重要,也沒法給自己行方便了。

揭開歐洲歷史新的篇章,中世紀歐洲的教皇統治為何會走向衰弱?

公元1073年,由紅衣主教團選出的格里高利七世認為,教皇不止是教會的絕對領袖,還應該有掌管世俗事務的權力,他頒佈了新的法令並傳達給所有國王,要求他們按照法令的要求照做。格里高利七世此舉是希望自己能夠擁有隨意廢黜國王的權利,也表現出他對權利的貪念。

在收到法令的這些國王裡,亨利四世並不打算服從法令,他召集了一幫德意志主教,指控格里高利所犯下的罪行,並最終通過沃爾姆斯大會把他廢黜了。

雖然格里高利七世的法令沒有得到實現,但也足以讓我們看出教皇對於權力的追求和野心,而亨利四世廢黜教皇成功的先例,也為國王要回應有的權利增添了信心,這為日後教皇權利的衰退埋下了伏筆。

二、十二世紀修城市化進程加快,經濟的迅速發展使得教會財產權逐漸消失,文藝復興運動使得精神思想的空前解放,促進封建專制國家政權的形成

十二世紀開始,農民開始解放天性,農業的興起帶動了工商業手工業的發展,很多小城市的興起奠定了資產階級發展的基礎,這個時候誕生的西歐中世紀城市有其特定的含義,即:

“靠工商業維持生存,享有特別的法律、行政和司法,一個享有特權的集體法人,一般都有一種政治自治、地方自治的傾向。”

這便是後來的君主專制的雛形。市民的發展讓經濟快增長,也為日後地理大發現的貿易往來奠定了基礎,最重要的是,一種新興階級開始出現了。

揭開歐洲歷史新的篇章,中世紀歐洲的教皇統治為何會走向衰弱?

百年戰爭之後,法國國王開始發行統一的貨幣,有了財政支配權便有了“國王”的實際含義,他與教皇簽訂了波倫亞宗教協議,宣佈“教會自主”,而高級神職人員直接由國王任命,這直接洗刷了教會的成員結構,這樣一來

教會的地位就開始動搖了。

在法國爆發宗教戰爭後,亨利四世於1598年頒佈宗教寬容的南特詔令,承認了對新教的信仰自由,這是西歐第一個對異教寬容的案例。

百年戰爭之後,英國也爆發了“玫瑰戰爭”,舊封建貴族自相殘殺消耗殆盡,這給英國統一和都鐸王朝的建立奠定了條件,都鐸王朝建立後,新型市民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成為都鐸王朝的巨大社會基礎,國家推行“重商主義”,工商業得到飛速發展。

這個時候,人民交給教會的財產也由國王收走進行統一分配,由於思想和經濟上的發展,教會的地位大大降低,成為了國家機構的一部分。不僅如此,國王還開始沒收教會原先擁有的財產和土地,分給朝臣商人還有貴族,這個時候的英國教會已經沒有了自己的財產權。

14世紀到16世紀,爆發了一場反映新興資產階級要求的歐洲思想文化運動,在中世紀“黑暗時代”時,古希臘羅馬繁榮的精神文明遭到毀滅,直到14世紀才獲得新生,所以稱之為文藝復興。

揭開歐洲歷史新的篇章,中世紀歐洲的教皇統治為何會走向衰弱?

實際上,在基督教統治的時候,文藝也並沒有消失殆盡,而是偷偷地打著“個人奮鬥”“個性解放”的旗號來表達對人性的讚頌。

人文主義者抓住教會勢力漸漸衰弱的時機,對教會所傳授的思想進行抨擊,反對教會的精神獨裁和專制統治,要求人們以人為中心,更關注人本身腳踏實地的幸福。

文藝復興的運動也推動了資產階級新思想的形成,也把人民從舊思想裡解放了出來,這也為日後農民起義奠定了思想基礎。

三、科學技術的發展讓人們開始關心生活,宗教改革運動鞏固了國王的地位,後歐洲各個國家爆發農民起義,教皇特權不復存在,揭開歐洲歷史新的篇章

中世紀末葉,自然科學技術的研究與應用有了空前的進展。哥白尼的日心說確立了新的天體理論,而布魯諾為了捍衛哥白尼的日心說,被教會殘忍地作為“異端”燒死了。

揭開歐洲歷史新的篇章,中世紀歐洲的教皇統治為何會走向衰弱?

環球航行的成功帶動了經濟貿易的發展,醫學方面血液循環規律的發現等,這些科學技術的發展都從根本上瓦解了教會的存在,人們逐漸開始關心起日常的生活,關心起實實在在的幸福來。

人們開始打造武器,開始有了自己的思想。這一切的一切都給教會的存在帶來了致命的打擊,從此教會的地位一落千丈,手中的權力也越來越少。

就在基督教會產生困境的時候,爆發了宗教改革運動,這場運動的帶頭人是威克里夫,他代表市民對抗羅馬教會,他從國王權利來自於上帝而不是教皇這點入手,收走了教皇徵稅的權利,鞏固了國王的地位,他譴責揭露了教會的各種行徑,批判教會的行為。

另一位代表胡司擁護威克里夫的觀點,維護民族利益,但不幸的是,羅馬教廷拿他開刀,把他作為異端處理活活燒死了。胡司的死點燃了民眾的憤怒,捷克農民發起戰爭,德皇與羅馬教皇組織了五次十字軍征討 , 但都被打敗,基督教勢力受到嚴重威脅和震動。

但好在胡司沒有白死,他的思想遠傳各國,歐洲的各個國家紛紛爆發農民起義,在戰火之後,德國一個新的教派“路德派”產生了,在路德思想影響下,瑞士的加爾文教,英國的安立甘教等都紛紛誕生,揭開了歐洲教歷史新的篇章。

揭開歐洲歷史新的篇章,中世紀歐洲的教皇統治為何會走向衰弱?

德國宗教改革運動 , 是一次理想付諸實踐的偉大行動。十六世紀尼德蘭革命後,荷蘭共和國成立 , 宜告人類歷史上首次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 , 教皇的特權在那裡將不復存在,教會再也不能影響陸地上的人民了。

結語

其實教皇的權力不管在哪個時代,都是人民和國王賦予他的,即使在與國王爭奪權力的時候,也不能做到奪取所有的世俗權力,只能通過掠取財產的方式壯大自己的勢力,擴充自己的物資,這一切都是在國王的統治下進行的。

但最終教皇對於權力的慾望和金錢的渴望還是讓他們露出了馬腳,並不是所有的國王都會忍氣吞聲地服從教皇的無理要求。更重要的是,隨著經濟的發展還有科學技術的突破,教皇權利的衰弱是大勢所趨,只是時間問題。思想的解放尤為重要,這也是教皇不再有特權的重要原因。

參考歷史文獻:

《聖經》

《西方哲學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