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春之“綁手”


對於詠春不甚瞭解,雖然目前《葉問》系列依舊大火,也僅僅限於泛泛。

從一個小視頻裡看到了一位詠春的師傅在講“綁手”,也查看了葉問和李小龍一起示範“綁手”的圖片,對於這一個獨到的詠春技法才有了了解,可以說是中國武術的精髓之所在。

“綁手”是詠春練習和實戰中一個常用技法,可以化解擒拿,可以卸力反擊,可以直接攻擊,李小龍說“進攻是最好的防守”,應該是受到了詠春這一理念的啟發。

詠春心法曰:

綁有正錯,中間綁起,先後成化,藝能巧變,力與角度,始是功夫。

詠春之“綁手”


而細細查看,“綁手”這一手法使用時用前臂的尺側面迎擊,所謂的“綁不停留”,也是“連消帶打”的體現。

從防守技術而言,“綁手”不是用掌或拳來完成防守,而是用前臂來完成,而且有一個類似“滾”的動作,這樣在徒手的格鬥尤其是不帶拳套的情況下具有獨到的優勢,防守面積大,而且迅速,利於前手的變化和後手的反擊。

當然,這樣的解釋僅僅是限於表面理解,對詠春的技術還是陌生的。

但,從這一技法卻是可以理解獨流通臂拳的兩個技法,一個是“提”,一個是“懸肘勢”。

在通臂拳中,提是一個向上的防守或進攻技法,用於防守則是迎擊對方來拳,進而用“掖”來反擊,一個是自下而上,一個是自上而下,相配為伍。

這種帶有“滾”的技法應該是和兵器中的“滾格”相近,或者說受到了兵器技法的影響,當然這是個人的一點理解,或者是猜想。

恩師張克儉先生傳授的鞭杆“十六字訣”中,即有“滾”,而且是第一個技法,在劈掛的防守中,亦有“滾臂”的技法,之所以用“滾”,我想是和詠春的“綁手”一樣,是為了化解對方的力量,保護自己,而非要“硬碰硬”。在吳殳的“單刀破短重之器”中,亦是強調“不可直當”,“避其重器”。

”提”,在通臂拳中則是帶有身體的起伏,這是和通臂拳的特點相合的,使之更有氣勢和力度,同時帶有通臂拳的步法,迅速逼近,貼身短打。

詠春之“綁手”


“懸肘勢”則是一個出拳的變化,類似於李小龍在截拳道中的“警戒勢”。如果說“提”是用後手完成反擊,那麼“懸肘勢”則是用前手來進行反擊。

不同拳種和技術之間的相互借鑑、吸收,則是“融通”。

下午寫完文章,總覺得對於詠春的技法不甚瞭解,屬於外行,晚上又特意給古城的詠春名家張日弘兄弟發了微信,就“綁手”這一技法進行請教。

日弘兄弟說,按照葉問詠春的傳授,結合粵語的發音,應該是“膀手”比較準確,武藝中的具體表達受到方言和語言習慣的影響往往是各有千秋,如通臂拳的“拽”和“撐”,皆是河北方言的習慣,而《劍經》中亦有不少閩南語的習慣。

有所讀,有所思,便訴諸文字,或有侷限或疏漏、錯誤,容待修改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