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春之“绑手”


对于咏春不甚了解,虽然目前《叶问》系列依旧大火,也仅仅限于泛泛。

从一个小视频里看到了一位咏春的师傅在讲“绑手”,也查看了叶问和李小龙一起示范“绑手”的图片,对于这一个独到的咏春技法才有了了解,可以说是中国武术的精髓之所在。

“绑手”是咏春练习和实战中一个常用技法,可以化解擒拿,可以卸力反击,可以直接攻击,李小龙说“进攻是最好的防守”,应该是受到了咏春这一理念的启发。

咏春心法曰:

绑有正错,中间绑起,先后成化,艺能巧变,力与角度,始是功夫。

咏春之“绑手”


而细细查看,“绑手”这一手法使用时用前臂的尺侧面迎击,所谓的“绑不停留”,也是“连消带打”的体现。

从防守技术而言,“绑手”不是用掌或拳来完成防守,而是用前臂来完成,而且有一个类似“滚”的动作,这样在徒手的格斗尤其是不带拳套的情况下具有独到的优势,防守面积大,而且迅速,利于前手的变化和后手的反击。

当然,这样的解释仅仅是限于表面理解,对咏春的技术还是陌生的。

但,从这一技法却是可以理解独流通臂拳的两个技法,一个是“提”,一个是“悬肘势”。

在通臂拳中,提是一个向上的防守或进攻技法,用于防守则是迎击对方来拳,进而用“掖”来反击,一个是自下而上,一个是自上而下,相配为伍。

这种带有“滚”的技法应该是和兵器中的“滚格”相近,或者说受到了兵器技法的影响,当然这是个人的一点理解,或者是猜想。

恩师张克俭先生传授的鞭杆“十六字诀”中,即有“滚”,而且是第一个技法,在劈挂的防守中,亦有“滚臂”的技法,之所以用“滚”,我想是和咏春的“绑手”一样,是为了化解对方的力量,保护自己,而非要“硬碰硬”。在吴殳的“单刀破短重之器”中,亦是强调“不可直当”,“避其重器”。

”提”,在通臂拳中则是带有身体的起伏,这是和通臂拳的特点相合的,使之更有气势和力度,同时带有通臂拳的步法,迅速逼近,贴身短打。

咏春之“绑手”


“悬肘势”则是一个出拳的变化,类似于李小龙在截拳道中的“警戒势”。如果说“提”是用后手完成反击,那么“悬肘势”则是用前手来进行反击。

不同拳种和技术之间的相互借鉴、吸收,则是“融通”。

下午写完文章,总觉得对于咏春的技法不甚了解,属于外行,晚上又特意给古城的咏春名家张日弘兄弟发了微信,就“绑手”这一技法进行请教。

日弘兄弟说,按照叶问咏春的传授,结合粤语的发音,应该是“膀手”比较准确,武艺中的具体表达受到方言和语言习惯的影响往往是各有千秋,如通臂拳的“拽”和“撑”,皆是河北方言的习惯,而《剑经》中亦有不少闽南语的习惯。

有所读,有所思,便诉诸文字,或有局限或疏漏、错误,容待修改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