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簡毒品發展史


眾所周知,毒品是萬惡之源,是罪惡、死亡的代名詞。但鮮為人知的是,毒品的歷史淵源流長,幾乎與人類文明同時誕生、同時發展,最終隨著科技大爆發而氾濫。

最初的“毒品”早在原始時代就已經存在。那時的人類無師自通學會了靠“吸毒”來刺激大腦,只不過當時的“毒品”僅是一些能夠讓人產生興奮感的草藥混合物而已。5000多年前,人類開始從仙人掌、龍舌蘭等植物中提取致幻劑。據考證,早在新石器時代,人類就在小亞細亞及地中海東部山區發現了野生罌粟,青銅時代後期罌粟傳入埃及,公元初傳入印度,六七世紀時傳入中國。

從罌粟中的“神奇”被發現開始,人們就視其為一種無所不能的神藥,有意識地進行少量種植與生產。人們不僅種植、咀食鴉片,而且從仙人掌、天仙子、柳木、大麻、蘑菇中提取汁液,不過它們不是作為毒品,而是作為麻醉劑或宗教祭祀用品,被奉為“快樂植物”。誠然,這種所謂的“快樂”是源於古人認知的侷限,等人類發現毒品帶來的痛苦遠比快樂多得多的時候,這個惡魔已經在黑暗中悄然流行。

極簡毒品發展史

大麻

隨著16世紀航海時代的開始,地理大發現為“毒品”的流通提供了新的契機。最典型的是鴉片,這種罌粟果實的純天然提取物,隨著原產於美洲的菸草在歐洲、亞洲大陸廣泛傳播。自此,吸食鴉片成為一種“潮流”,毒品開始大規模氾濫。

19世紀,隨著科學技術迅猛發展,人們從植物中提煉出了濃度更高的“合成毒品”,其中以可卡因和海洛因最具代表性。19世紀以前南美地區只是通過咀嚼、浸泡可可葉來提神,到了1860年,德國科學家從可可葉中提煉出了單獨的植物鹼,並正式將其命名為“可卡因”,可可葉的興奮作用得到飛速提高。1803年,德國化學家從鴉片中成功提煉出嗎啡。1827年嗎啡正式上市後,不僅被廣泛用於醫療領域,而且迅速替代鴉片,成為癮君子們的“新寵”。1897年,另一種強度更高的新型藥物問世——科學家研製出了二乙酰嗎啡(即海洛因),其強度是普通嗎啡的2至3倍。

極簡毒品發展史

海洛因

相較於過去“吸食”鴉片的方式,嗎啡與海洛因的服用方式也發生變化。1853年,沙爾勒·加布裡埃勒·普拉瓦發明了真空靜脈注射器。癮君子迅速將其運用於毒品的服用,直接將嗎啡、可卡因等注射於血液之中,使服用者感受到迅速而強烈的快感。19世紀後,注射逐漸成為毒品服用主流的方式之一。這些極效的毒品和極端的吸食方式,迅速摧毀了癮君子們脆弱的身體,更為艾滋病、乙肝、丙肝等傳染病提供了溫床。

20世紀,毒品進入“化學合成”時代。這些新型毒品完全由化學元素組合而成,一開始或用於科學研究,或用於軍事目的,或用於臨床醫學。後來在日常生活中被濫用,帶來嚴重的社會問題,逐漸被各國列為毒品進行管制。1919年,日本一位化學家發明了世界上第一種人工合成興奮劑——苯丙胺(安非他命),用於治療肥胖症等疾病。不久,有人將安非他命改良,製成甲基苯丙胺,即冰毒。冰毒後來成為世界上最普遍、危害最大的毒品之一。

極簡毒品發展史

冰毒

隨著化學科技的飛躍發展,一些藥效更加強勁、詭異的新型毒品不斷出現。如1938年由瑞士化學家阿伯特·霍夫曼合成的LSD(麥角酸二乙胺),具備極其持久強效的致幻效果。在LSD之後,陸續又有多種致幻類新型毒品在各國出現,例如MDPV(浴鹽,又稱啃臉毒品)、MDMA(搖頭丸)等。其中,MDPV是使得新型毒品在全世界範圍受到關注的“功臣”,它讓人們徹底看清了“新精神活性物質”如“喪屍”般恐怖瘋狂的一面。

極簡毒品發展史

搖頭丸

可以說,毒品發展史就是一部毒品種類不斷增多以及服用方式不斷增強的歷史,也是社會和科技發展留下的“後遺症”。但誰也不能否認,毒品氾濫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人類對慾望無止境的追求,更是人類劣根性使然。

(作者系湖南省郴州市強制隔離戒毒所民警,湖南省作家協會、湖南省兒童文學學會會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