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讀《五萬年中國簡史》上冊的混亂思緒

收到這本書,基本快兩週,按照我日常讀書速度來看,順暢讀完這本可真真是為難死一個對於文學歷史知識淡薄的理科生了,我辯證的來屢屢我的思路。

1.作者陣容

這本書籍彙集了復旦、南大、北師大等各名校的史學名家,也彙集在多個在歷史領域潛心研究的人氣教授,作者團隊人數龐大,體系完善,單個拎出來都是歷史研究領域的大神,他們之間分工合作互不干涉卻又能做到章節之間的自然連接,以專業的史學素養,生動有趣新闢角度不缺乏真實性來展示解讀中國歷史。

姚大力,歷史學博士,現任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兼職教授, 現任中國元史研究會副會長 。 主要研究領域為蒙元史、邊疆史。 主要負責《五萬年中國簡史》的導言部分,即從何為中國歷史起源說起。

李山,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主要研究中國文化概論、中國文化史、高等語文等。負責《五萬年中國簡史》第一章“先秦:中華文明的氣質來源(公元前10000-前221年)”。

武黎崇,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 ,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思想史、文化史。 負責《五萬年中國簡史》第二章“秦漢帝國:中華帝國的框架(公元前221-189年)”。

錢文忠, 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 , 師從我國著名文學家、語言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季羨林先生,作為國內少數幾位專研梵文、巴利文的學者之一 ,多次登上央視百家講壇、百家姓等歷史節目。 與仇鹿鳴教授一同負責《五萬年中國簡史》第三章“魏晉南北朝:民族與思想大融合(公元189-589年)。

仇鹿鳴, 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研究興趣主要集中於中古中國的國家與社會、士族政治、石刻文獻等領域。

就讀《五萬年中國簡史》上冊的混亂思緒


2.談及歷史,忍不住的吐槽及混亂

除卻讀書階段,我基本很少去觸及歷史書籍特別是標題帶有”史“字的書籍,因為能夠用到這個字的,基本文章會將會有上萬甚至幾十萬個密密麻麻的文字,但我又總架不住我這顆躁動求知的心,忍不住去閱覽。收到書籍,初步看了下,除卻第一章有四個樹狀圖外,通本均是文字,還僅僅是上冊,眼藥水在哪兒~容我先滴兩滴。

再看標題《五萬年中國簡史》,我第一反應就是中國有”五萬年“歷史?難道我高中讀了一個假的中歷史?特意百度了一下, 我國曆史年份是由兩部分組成,中華上下五千年中的“上下”是一個縱向的意思,指的是公元前和公元后的歷史年份,分別是公元前3000年和公元后2000多年,加起來差不多五千年,而這本書談及五萬年那是不是錯誤了呢?看完後,才會瞭解到,這裡所說的五萬年是含了中國的發源起始地猿人階段,真的是將歷史這個“史”研究得很透徹呀,但對於我這個本身中國五千年曆史都還沒有整明白的小白,其歷史軸更加整不明白了。

我國上古時期,三皇五帝,三皇分別是伏羲、燧人、神農,五帝是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 下有夏商西周春秋戰國秦等至清朝的各個朝代,隨著歷史朝代的發展更迭,我國的地貌地理環境甚至人文文化,服裝面貌等特點均會有較大的變化,在《五萬年中國簡史》這本書中,各個作者多次有提及這些變更,且也有些也標註了過年朝代地域在現代的稱呼,但文字的概述降低了我對於歷史變化區間的理解及感悟,除非我邊閱讀邊網上查詢匹配作者所說的變化圖,以此加強我的理解,著實有些費勁。當然,歷史書籍是一個非常專業嚴謹的書,出版社或者各路作者在確定這個標題為“簡史”其實是意圖將歷史簡化整理清晰了脈絡,明白的傳達給任何一個讀者去理解歷史的深沉及變化,但目前對於我來說,我是必須得再去看一輪甚至是兩輪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