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30項國外“卡脖子”的高科技,國產要想突圍還得加油啊!

科技日報最近推出的“卡脖子”系列報道,引起了網友熱烈爭論。基於“中國要實事求是地認識自己,客觀判斷世界”的觀點,盤點一下這些報道中有“卡脖子”危險的技術和目前領先甚至壟斷的國家列舉如下:

盤點30項國外“卡脖子”的高科技,國產要想突圍還得加油啊!

1. 高端顯示屏OLED生產設備真空蒸鍍機(日本)

——中國平板顯示已經做到了全球第一,差距在上游核心生產設備

2. “液晶屏骨頭”微球(日本)

——中國製造技術先進,但國產原材料不純影響微球性能

3. 製造液晶顯示器用到的ITO靶材(日本、韓國

——質量不穩定、材料不過關,從實驗室到量產才能突破大尺寸領域

4. 國產大飛機用的航空鋼材(美國)

——還是材料問題,超強度鋼純淨度不夠

5. 燃料電池膜電極組件關鍵材料(日本)

——中國實驗室成果達到國際水平,但量產有一致性和成本控制困難

6. 新能源車的“心臟”鋰離子電池(美國、日本、韓國)

——美國強於研發設計,日本強於材料生產,中韓是第二梯隊

7. 水下機器人深海油管焊接用的高端焊接電源(北歐)

——中國是全球最大焊接電源製造基地,差距在深海水下焊接設備和全數字化控制技術

8. 海底觀測網系統水下連接器(美國、德國)

——事關國家安全,中國在實驗樣機階段,技術研究起步

9. 全斷面隧道掘進機主軸承(德國、瑞典)

——中國已掌握直徑3米的主軸承核心技術,走出實驗室仍然是材料、工藝因素制約

10. 機械設備高端軸承鋼(美國、瑞典)

——中國製軸工藝已經達到先進水平,還是材料差距

11. 航空設計軟件(法國、美國)

——中國與國外同時起步,國家需要出臺政策鼓勵國產軟件的開發和使用

12. 高質量消費級電容和電阻(日本)

——短板還是材料,日本的MLCC產品可以做到1000層,中國產品在300層左右

13. 光刻機(荷蘭、日本)光刻機鏡頭(德國)

——ASML的鏡片是蔡司技術,德國祖傳的磨鏡手藝,拋光鏡片上百年技術積澱;除了鏡頭,光刻機還要頂級光源和極致的機械精度(3萬個機械件,200多個傳感器)

14. 上游高端電子化學品例如LCD用光刻膠(日本)

——中國能生產,關鍵指標不夠先進拿不到訂單

15. 冷凍電鏡用的透射式電鏡(美國、日本)

——用於基礎科研領域的實驗技術,中國起步很早,因市場太小連德國蔡司都放棄了

16. 發現創新藥的潛在靶點的利器iCLIP(美國)

——同樣是科研實驗技術,2010年誕生的新技術

17. 自研操作系統(美國)

——PC、智能手機的操作系統沒有國家能成功挑戰美國

18. 工業機器人算法、軟件(日本、德國、瑞士)

——差距在底層核心算法

19. 自動駕駛汽車必備的激光雷達(美國)激光雷達芯片例如發射器(德國)

——國產激光雷達最高40線,國外可做到64甚至128線,高分辨率芯片生產工藝不成熟

20. 航空發動機適航標準(美歐)民用大涵道比發動機(美國、英國)

——要長期的工業實踐和驗證技術來支持

21. 航空發動機的短艙(美國、法國)

——安放發動機的艙室、複雜的集成系統,中國處於空白階段

22. 為高鐵鋼軌養護整形的仿形銑刀刀盤和刀片(德國、奧地利)

——需要一種超硬合金材料,中國尚在學徒階段

23. 高端機床製造核心技術例如數控系統(德國、日本)

——基礎材料科學、工藝、設計上的差距;除了控制器,國產機床的絲槓、導軌、伺服電機、力矩電機、電主軸、編碼器等主要功能部件主要依賴於國外產品

24. 柴油發動機“心臟”電控柴油高壓共軌系統(德國、美國和日本)

——中國可以做,就是差些

25. 高端液壓裝備的核心元件高壓柱塞泵(美國、德國、日本)

——性能指標上的差距在於材料製造

26. 重型燃氣輪機的核心技術(美國、日本、德國、意大利)

——材料差距例如葉片材料,原因是設備、工匠、工藝的差距;基礎研究的積累差距:設計技術、核心的熱端部件製造技術

27. 高端的手機射頻器件,高端濾波器、振盪器等射頻元件(美國)

——半導體材料差距大,中國研究做得早,量產化還是問題多:材料的一致性、電性能均勻性

28. 工業仿生機器人觸覺傳感器(日本)

——生產工藝,材料純度不過關,產品的一致性比較差;國內企業大多做氣體、溫度等類型傳感器

29. 高速的(≥25Gbps)光芯片和電芯片(美國)

——中興通訊被制裁的用於光通訊領域的光模塊,低速的(≤10Gbps)光芯片和電芯片實現了國產

30. 高端CT機探測器(美國、荷蘭、德國)

——探測器製造工藝、材質都是機密,醫學成像產業已經被美國專利壁壘限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