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科技:“懶人”不經濟,讓人變“懶”才經濟


石頭科技:“懶人”不經濟,讓人變“懶”才經濟

掃地機器人

經濟學裡有一門課程《政治經濟學》,《政治經濟學》前幾章闡述了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辯證關係。有專家說,工業革命的驅動力就是生產力水平和生產效率的提升。其實延伸來看,社會的任何進步本質上都是生產力和生產效率的提升,而這種提升往往來自於技術能力的進步。所以,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縮小版的家庭場景同樣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縮影。冰箱、洗衣機都是科技進步的產物,同樣也代表了生產力和生產效率的提升,或者叫做勞動效率的提升更為合適。

這麼說來,即使小到拖布、吸塵器,都代表了進步,帶來了勞動效率的提升,也就帶來了更為先進的勞動水平,當然掃地機器人更是如此。

一、掃地機器人的判斷基於“懶人不懶”的邏輯

你覺得掃地機器人是什麼?是機器人還是小家電?所以投資的邏輯該是什麼呢?

定義方式或許並不重要,應用場景的判斷更為重要,以掃地機器人的應用場景是家庭清潔,家庭清潔無論何種技術,最終都要以家庭場景下的家電邏輯作為判斷。

家電邏輯的成長判斷核心是滲透率,而根據很多的報告來看,目前國內掃地機器人的滲透率水平不足5%(當然有些報告是3%,有些是7%,這不重要,重要的是滲透率不高就對了),相對於傳統白黑電來說滲透率很低,相對於美國市場來說,滲透率也不高,所以發展前景廣闊。

當時,事實應該是這樣麼?掃地機器人的判斷邏輯是什麼?

(1)20年來,美國滲透率只有11%,這才是該思考的問題

有投資者喜歡拿美國市場說事,美國市場的掃地機器人滲透率為11%左右,比中國高。但是掃地機器人的發展差不多有近20年的時間,為什麼仍然只有11%呢,這或許是我們應該思考的主要問題。

我查看了iRobot上市以來的所有年報,在近19年的發展過程中,irobot共出售掃地機器人產品近3000萬臺,其中近一半左右的銷售收入來自於海外市場。如果粗略估計,美國市場的掃地機器人出貨量估計在2000萬臺左右(海外市場的價格相對比美國市場的價格要高),而從增長率來看,iRobot近幾年每年的掃地機器人出貨量約在200萬臺左右,分子不變的情況下,那麼銷量增長率也就逐漸下降。所以,iRobot的PE在2019年長期低於20倍也不是毫無道理。

有人認為滲透率不足,公司增長率不足的原因主要在於技術水平的相對落後,不能給消費者帶來較好的體驗感,我相信這是影響原因之一,但另外一個原因可能是我們錯誤的認知了消費對象

(2)你誤解了“懶人經濟”

有投資人喜歡拿“懶人經濟”說事,認為未來隨著老齡化的增加、出生率的下降,人們迫切的追求時間上的節省,幫助人們節省時間的產品本身具有價值。

我認同這個觀點,但是我們需要基於事實,重新審視購買對象

簡單來說,你花費了時間,你才會想著節省時間,如果你沒花費時間,那麼這個節省時間的意義在哪

表現在掃地這個場景上,你花費大量的時間和成本去打掃衛生,你才會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如果你不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打掃衛生,節省打掃衛生的時間和精力對你的意義在哪呢

iRobot以及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新浪家居發佈的《中國家庭擦地需求與專用擦地機器人技術趨勢》白皮書裡面有一段特別有意思。先說調查的對象,主要是老人、子女養育的場景,三/四戶人家佔比約為44%,47%的住戶主要面積為50-80平米。

在如此商業目的下的,調查的結果顯示每週拖地在1次以下的佔比約為19%,每週1-3次的佔比48.48%。如果考慮全部人群的話,不含利益關係,那麼每週擦地在1次以下(包含1次)的人群佔比是否要超過一半呢

這不是證明你懶,而是證明有人比你更懶

如果你看過京東購物中曬的視頻,你會發現,原來購買掃地機器人的家庭,他們的家裡都真的好乾淨,如果不仔細看,我都看不出來有什麼灰塵。

那麼邏輯在於,對於真正的懶人來說,你在打掃衛生上沒有深度投入時間,那麼節省時間的長久意義在哪

這是一個剛需和非剛需的問題,但同樣的又涉及到是否是高頻的問題。

掃地機器人服務的不一定是懶人,而是想“懶”的人


石頭科技:“懶人”不經濟,讓人變“懶”才經濟

黑色的掃地機器人

二、基於“懶人不懶”的邏輯看掃地機器人的壁壘

總結下,家庭清掃的路徑,當然對於一個直男來說,這是一個比較困難的問題。總的來說可能有這幾個步驟:①收拾屋子,包括整理在地上的襪子、衣服、電線等等;②掃地和清理灰塵;③拖地,擦拭地板。

所以,家庭清潔的核心是收拾和掃拖,而對應掃地機器人的核心需求就是掃和拖

(1)掃地機器人的智能化是本質需求麼

首先科學普及一波,掃地機器人的核心是由算法和軟件構成的,其中算法的核心在於動態地圖繪製和路徑優化。這裡面的技術涉及到SLAM,硬件涉及到攝像頭或者是激光雷達。目前市場上的主要解決方案就是攝像頭和激光雷達。其中,激光雷達的解決方案是主流。

當然,很多廠商提出了基於雲端的人工智能,用以識別家庭場景下不同的物體,做到可以智能判斷是否清理,以減少不必要的吞噬“有價值的物品”,比如說臭襪子。

我們可以講這個智能化叫做基於人工智能的掃拖智能化。

但是這種智能化是核心麼,對於一個常打掃衛生的人來說,襪子、電線丟了一地都沒有收拾的慾望,那麼所謂的潔癖或許只是說說而已了

不可否認的是,偶然場景下,仍然會遇到物品在地上,機器人“誤吞”的情況,但智能識別和處理技術只是提高用戶體驗的附屬產品而已

所以,基於識別的人工智能的場景體驗優化或許並不是掃地機器人的核心,這決定了掃地機器人的投資邏輯是硬件邏輯而不是數據平臺邏輯

(2)算法紅利消失下的消費品壁壘

我所謂的硬件和數據平臺邏輯是什麼?

數據平臺邏輯基於人工智能的識別,核心是算法和數據,其中數據越多,在優秀的算法下,識別的精準程度也就越高,具有先發優勢和數據優勢的公司可以保持較高的壁壘。至少新進入者的進入難度較大。

雖然硬件邏輯的核心壁壘也是技術,但是這種技術相比更為短暫,因為模仿壓力更低,更容易模仿。

放到掃地機器人上,家庭場景的個性化較多,但如果識別物體的要求並不是核心需求,那麼對於掃地機器人來說,其核心的壁壘只有一個就是地圖的實時構建和路徑的規劃。簡單來說,就是在相同的工作效果下,如何更快、更好的完成任務。

當然,這裡需要數據和算法,但路徑規劃和地圖構建的場景複雜度不足以形成較高的數據壁壘,算法有趨於成熟,那麼數據平臺的壁壘存在性似乎很低

工程師紅利、這種算法的技術積累使得長期的技術壁壘顯然沒有那麼高,那麼最終掃地機器人的核心壁壘朝消費品演進。

(3)掃地機器人的消費品壁壘在於營銷和成本

我們經常重視品牌的構建,而忽略品牌的附加價值

對於白酒、服裝來說,它的品牌附加價值更高,可能代表了文化的象徵。而對於家電這種消費品來說,其品牌的意義在於標準化生產下,產品質量和辨識度的保證,相應的品牌附加價值就沒有白酒和服裝那麼高。

你要搭建品牌,但你的品牌附加值卻沒有想象中那麼高,對於掃地機器人來說,需要構建品牌,形成費用。而這種費用的支出主要是為了構建標準化規模生產下的辨識度和消費者心理預期的保證。

而你如何構建品牌?就是營銷,營銷的關鍵在於渠道

渠道的構建在於“講故事”,“講故事”需要的是管理團隊。

這看起來“很小米”,友商你好。當然,營銷的目的是實現規模化,以實現最低的成本,保持足夠的護城河。

所以,掃地機器人的技術壁壘哪有那麼高,快速模仿優化,促進營銷、降低成本,才是核心

石頭科技:“懶人”不經濟,讓人變“懶”才經濟

白色的掃地機器人

三、時間換空間,選擇要更精準

(1)有多大的市場呢?

掃地機器人的服務對象不一定是懶人,而是想“懶”的人,而這種人佔比可能沒我們想象的多。當然,你還要除去不適用的場景,比如首當其衝的農村院子場景。

以城鎮化率50%計算,我國共有家庭戶數約為4億戶,那麼城鎮戶數約為2億戶,難以想象每家每戶都擁有掃地機器人,即使每週掃拖地在1次以上的都有需求,想象空間為1億戶。

想象要想實現自然需要通過低價來獲取用戶,這個低價如果是1000元,對應的超樂觀想象空間就是1000億。

(2)需要多少時間呢?

時間越長,投資的不確定性越高,要求的彈性也就越高。

1000億的市場需要多長的時間呢?這點很難回答,但是我們至少能確定的點是:

①算法紅利,以地圖構建和路徑優化為核心,這本身已然不是早期階段,處於成長或成熟期,廠商間模仿較為迅速,快速模仿優化可能更是核心;

②體驗主要來自於掃拖,這與吸塵效果、水箱、拖地頻率、深度等有關,這本身都是硬件技術背景,核心還是快速模仿優化;

③成本和營銷是關鍵,早期在於口碑積累,後期在成本優勢,即規模化。所以好像,還是模仿優化的問題。

不確定的東西是何時能帶來更好的體驗,可確定的東西是掃地機器人對於部分想“懶”的人來說是剛需和高頻。

技術的優勢在於“模仿優化”,產品的優勢在於“營銷和成本,或者叫規模化”

四、為什麼是石頭科技?

(1)模仿超越是個水平

要論技術創新能力,石頭科技可能並不強,但對於單一場景的家庭場景,技術的剛性需求和適應變化沒有那麼複雜

究其本質是合理的解決需求,搞那些花裡胡哨的幹嘛

作為一個具有科技屬性的消費品行業,核心還是消費品,技術的重要順位在消費品之後所以體驗的價值強過花裡胡哨的價值

石頭科技的強處在於微創新,所謂的微創新也就是技術並不是首創,或者是模仿,但總是能超越。

我在知乎上、京東上看過一些測評,石頭的產品其技術可能不是最好,但效果卻是最佳的,即使效果差不多的條件下,價格卻是最優的,這就令人詫異了。

(2)團隊是重要支撐

前面敘述了一堆,無非在闡述對於掃地機器人來說,模仿優化、營銷的重要性,這基於工程師紅利和管理團隊。

我不是說科沃斯的團隊相對年齡大,我只是說石頭科技的靈活性更強。

另外,它很“小米”

(3)你讓我給個估值,我給不出來

成熟企業估值的便利在於可以基於利潤線性外推的結果下做對比估值,核心是足夠的穩定性。但是作為成長股的石頭科技卻不一樣,因為盈利的不確定性使得線性外推失去了價值,所有的量化估值的參考價值可能沒有想象中那麼大。

至於,它值多少錢,主要基於你信不信,敢不敢,這是投資哲學,而不是投資邏輯。

簡單點來說,A股的成長股少,科技股多,但科不科技無所謂,成長才是關鍵,畢竟沒有那麼多華為,自然也找不到那麼多華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