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科技:“懒人”不经济,让人变“懒”才经济


石头科技:“懒人”不经济,让人变“懒”才经济

扫地机器人

经济学里有一门课程《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前几章阐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有专家说,工业革命的驱动力就是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效率的提升。其实延伸来看,社会的任何进步本质上都是生产力和生产效率的提升,而这种提升往往来自于技术能力的进步。所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缩小版的家庭场景同样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缩影。冰箱、洗衣机都是科技进步的产物,同样也代表了生产力和生产效率的提升,或者叫做劳动效率的提升更为合适。

这么说来,即使小到拖布、吸尘器,都代表了进步,带来了劳动效率的提升,也就带来了更为先进的劳动水平,当然扫地机器人更是如此。

一、扫地机器人的判断基于“懒人不懒”的逻辑

你觉得扫地机器人是什么?是机器人还是小家电?所以投资的逻辑该是什么呢?

定义方式或许并不重要,应用场景的判断更为重要,以扫地机器人的应用场景是家庭清洁,家庭清洁无论何种技术,最终都要以家庭场景下的家电逻辑作为判断。

家电逻辑的成长判断核心是渗透率,而根据很多的报告来看,目前国内扫地机器人的渗透率水平不足5%(当然有些报告是3%,有些是7%,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渗透率不高就对了),相对于传统白黑电来说渗透率很低,相对于美国市场来说,渗透率也不高,所以发展前景广阔。

当时,事实应该是这样么?扫地机器人的判断逻辑是什么?

(1)20年来,美国渗透率只有11%,这才是该思考的问题

有投资者喜欢拿美国市场说事,美国市场的扫地机器人渗透率为11%左右,比中国高。但是扫地机器人的发展差不多有近20年的时间,为什么仍然只有11%呢,这或许是我们应该思考的主要问题。

我查看了iRobot上市以来的所有年报,在近19年的发展过程中,irobot共出售扫地机器人产品近3000万台,其中近一半左右的销售收入来自于海外市场。如果粗略估计,美国市场的扫地机器人出货量估计在2000万台左右(海外市场的价格相对比美国市场的价格要高),而从增长率来看,iRobot近几年每年的扫地机器人出货量约在200万台左右,分子不变的情况下,那么销量增长率也就逐渐下降。所以,iRobot的PE在2019年长期低于20倍也不是毫无道理。

有人认为渗透率不足,公司增长率不足的原因主要在于技术水平的相对落后,不能给消费者带来较好的体验感,我相信这是影响原因之一,但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我们错误的认知了消费对象

(2)你误解了“懒人经济”

有投资人喜欢拿“懒人经济”说事,认为未来随着老龄化的增加、出生率的下降,人们迫切的追求时间上的节省,帮助人们节省时间的产品本身具有价值。

我认同这个观点,但是我们需要基于事实,重新审视购买对象

简单来说,你花费了时间,你才会想着节省时间,如果你没花费时间,那么这个节省时间的意义在哪

表现在扫地这个场景上,你花费大量的时间和成本去打扫卫生,你才会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你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打扫卫生,节省打扫卫生的时间和精力对你的意义在哪呢

iRobot以及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新浪家居发布的《中国家庭擦地需求与专用擦地机器人技术趋势》白皮书里面有一段特别有意思。先说调查的对象,主要是老人、子女养育的场景,三/四户人家占比约为44%,47%的住户主要面积为50-80平米。

在如此商业目的下的,调查的结果显示每周拖地在1次以下的占比约为19%,每周1-3次的占比48.48%。如果考虑全部人群的话,不含利益关系,那么每周擦地在1次以下(包含1次)的人群占比是否要超过一半呢

这不是证明你懒,而是证明有人比你更懒

如果你看过京东购物中晒的视频,你会发现,原来购买扫地机器人的家庭,他们的家里都真的好干净,如果不仔细看,我都看不出来有什么灰尘。

那么逻辑在于,对于真正的懒人来说,你在打扫卫生上没有深度投入时间,那么节省时间的长久意义在哪

这是一个刚需和非刚需的问题,但同样的又涉及到是否是高频的问题。

扫地机器人服务的不一定是懒人,而是想“懒”的人


石头科技:“懒人”不经济,让人变“懒”才经济

黑色的扫地机器人

二、基于“懒人不懒”的逻辑看扫地机器人的壁垒

总结下,家庭清扫的路径,当然对于一个直男来说,这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总的来说可能有这几个步骤:①收拾屋子,包括整理在地上的袜子、衣服、电线等等;②扫地和清理灰尘;③拖地,擦拭地板。

所以,家庭清洁的核心是收拾和扫拖,而对应扫地机器人的核心需求就是扫和拖

(1)扫地机器人的智能化是本质需求么

首先科学普及一波,扫地机器人的核心是由算法和软件构成的,其中算法的核心在于动态地图绘制和路径优化。这里面的技术涉及到SLAM,硬件涉及到摄像头或者是激光雷达。目前市场上的主要解决方案就是摄像头和激光雷达。其中,激光雷达的解决方案是主流。

当然,很多厂商提出了基于云端的人工智能,用以识别家庭场景下不同的物体,做到可以智能判断是否清理,以减少不必要的吞噬“有价值的物品”,比如说臭袜子。

我们可以讲这个智能化叫做基于人工智能的扫拖智能化。

但是这种智能化是核心么,对于一个常打扫卫生的人来说,袜子、电线丢了一地都没有收拾的欲望,那么所谓的洁癖或许只是说说而已了

不可否认的是,偶然场景下,仍然会遇到物品在地上,机器人“误吞”的情况,但智能识别和处理技术只是提高用户体验的附属产品而已

所以,基于识别的人工智能的场景体验优化或许并不是扫地机器人的核心,这决定了扫地机器人的投资逻辑是硬件逻辑而不是数据平台逻辑

(2)算法红利消失下的消费品壁垒

我所谓的硬件和数据平台逻辑是什么?

数据平台逻辑基于人工智能的识别,核心是算法和数据,其中数据越多,在优秀的算法下,识别的精准程度也就越高,具有先发优势和数据优势的公司可以保持较高的壁垒。至少新进入者的进入难度较大。

虽然硬件逻辑的核心壁垒也是技术,但是这种技术相比更为短暂,因为模仿压力更低,更容易模仿。

放到扫地机器人上,家庭场景的个性化较多,但如果识别物体的要求并不是核心需求,那么对于扫地机器人来说,其核心的壁垒只有一个就是地图的实时构建和路径的规划。简单来说,就是在相同的工作效果下,如何更快、更好的完成任务。

当然,这里需要数据和算法,但路径规划和地图构建的场景复杂度不足以形成较高的数据壁垒,算法有趋于成熟,那么数据平台的壁垒存在性似乎很低

工程师红利、这种算法的技术积累使得长期的技术壁垒显然没有那么高,那么最终扫地机器人的核心壁垒朝消费品演进。

(3)扫地机器人的消费品壁垒在于营销和成本

我们经常重视品牌的构建,而忽略品牌的附加价值

对于白酒、服装来说,它的品牌附加价值更高,可能代表了文化的象征。而对于家电这种消费品来说,其品牌的意义在于标准化生产下,产品质量和辨识度的保证,相应的品牌附加价值就没有白酒和服装那么高。

你要搭建品牌,但你的品牌附加值却没有想象中那么高,对于扫地机器人来说,需要构建品牌,形成费用。而这种费用的支出主要是为了构建标准化规模生产下的辨识度和消费者心理预期的保证。

而你如何构建品牌?就是营销,营销的关键在于渠道

渠道的构建在于“讲故事”,“讲故事”需要的是管理团队。

这看起来“很小米”,友商你好。当然,营销的目的是实现规模化,以实现最低的成本,保持足够的护城河。

所以,扫地机器人的技术壁垒哪有那么高,快速模仿优化,促进营销、降低成本,才是核心

石头科技:“懒人”不经济,让人变“懒”才经济

白色的扫地机器人

三、时间换空间,选择要更精准

(1)有多大的市场呢?

扫地机器人的服务对象不一定是懒人,而是想“懒”的人,而这种人占比可能没我们想象的多。当然,你还要除去不适用的场景,比如首当其冲的农村院子场景。

以城镇化率50%计算,我国共有家庭户数约为4亿户,那么城镇户数约为2亿户,难以想象每家每户都拥有扫地机器人,即使每周扫拖地在1次以上的都有需求,想象空间为1亿户。

想象要想实现自然需要通过低价来获取用户,这个低价如果是1000元,对应的超乐观想象空间就是1000亿。

(2)需要多少时间呢?

时间越长,投资的不确定性越高,要求的弹性也就越高。

1000亿的市场需要多长的时间呢?这点很难回答,但是我们至少能确定的点是:

①算法红利,以地图构建和路径优化为核心,这本身已然不是早期阶段,处于成长或成熟期,厂商间模仿较为迅速,快速模仿优化可能更是核心;

②体验主要来自于扫拖,这与吸尘效果、水箱、拖地频率、深度等有关,这本身都是硬件技术背景,核心还是快速模仿优化;

③成本和营销是关键,早期在于口碑积累,后期在成本优势,即规模化。所以好像,还是模仿优化的问题。

不确定的东西是何时能带来更好的体验,可确定的东西是扫地机器人对于部分想“懒”的人来说是刚需和高频。

技术的优势在于“模仿优化”,产品的优势在于“营销和成本,或者叫规模化”

四、为什么是石头科技?

(1)模仿超越是个水平

要论技术创新能力,石头科技可能并不强,但对于单一场景的家庭场景,技术的刚性需求和适应变化没有那么复杂

究其本质是合理的解决需求,搞那些花里胡哨的干嘛

作为一个具有科技属性的消费品行业,核心还是消费品,技术的重要顺位在消费品之后所以体验的价值强过花里胡哨的价值

石头科技的强处在于微创新,所谓的微创新也就是技术并不是首创,或者是模仿,但总是能超越。

我在知乎上、京东上看过一些测评,石头的产品其技术可能不是最好,但效果却是最佳的,即使效果差不多的条件下,价格却是最优的,这就令人诧异了。

(2)团队是重要支撑

前面叙述了一堆,无非在阐述对于扫地机器人来说,模仿优化、营销的重要性,这基于工程师红利和管理团队。

我不是说科沃斯的团队相对年龄大,我只是说石头科技的灵活性更强。

另外,它很“小米”

(3)你让我给个估值,我给不出来

成熟企业估值的便利在于可以基于利润线性外推的结果下做对比估值,核心是足够的稳定性。但是作为成长股的石头科技却不一样,因为盈利的不确定性使得线性外推失去了价值,所有的量化估值的参考价值可能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至于,它值多少钱,主要基于你信不信,敢不敢,这是投资哲学,而不是投资逻辑。

简单点来说,A股的成长股少,科技股多,但科不科技无所谓,成长才是关键,毕竟没有那么多华为,自然也找不到那么多华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