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詩意民俗 聊酒醉家常」“长大”这两个字孤独的连偏旁都没有

「品詩意民俗 聊酒醉家常」“长大”这两个字孤独的连偏旁都没有

半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在故乡的土炕上,那一张已有些年头的炕席,又一次让我的思绪回到了童年。无法忘记那秸秆编制的炕席上,一盏昏暗的煤油灯,油灯下。有奶奶守着火盆抽着旱烟的惬意,有母亲缝着千针万线棉袄里的温暖,有父亲一次次批斗后委屈的泪水,当然,还有我们哥仨写的歪歪扭扭的字迹。

“半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那个年代每个家庭憧憬的最美好的生活。而这“热炕头”在老北方的家庭里更是至关重要。土炕的搭建,在北方人们叫做“盘炕”。“盘炕”更是一项民间的技术活,用土坯垒制,与烟囱相通,和灶火相连。灶坑里的火燃烧着,土炕就逐渐变热。但是,如果技术不过关,烧起来烟火就不顺,甚至倒流,特别是遇有逆风的天气,烟火会从炕洞口扑出来。所以,一铺好炕就成了北方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烧炕也是有讲究的,要热而不烫,热而耐久,热而舒坦。稍有不妥,土炕上的炕席就会遭殃,炕头上那一片片的焦黑色就是当年一天烧了好几捆柴禾的见证。人要实心,火要空心,烧炕,不仅让我们学会了在农村的烧炕取暖,也让我们懂得的人生的深刻哲理。

干柴细米不漏的房应该是当时最好的光景了。是的,一日三餐,岂能少了那捆柴禾,所以,小麦秸秆,黄豆秸秆,玉米杆子,茅草都是可以烧炕煮饭的必需品了。而捡柴禾的任务也自然落到了我们哥仨的身上了。放学回家的路上,房屋后面的山上,或者是西下坎的河谷地带,总有我们哥仨弱小的身影,待到夕阳西下,我们的背上总是有那么一捆足够明日烧炕的柴禾。

“来,来,炕上坐”!这是故乡待人最热情的招呼了。然后,到上一碗开水,抽上一袋旱烟。话题广泛,但每一天的话题都是从张家长李家短开始,聊一聊大肚泡、野鸭湾的冬捕,议一议老赵家儿子结婚该随多少礼,老马家的母猪有下了几个猪羔,就这样,直到我们喊着困了,串门的人才踩着月光回家了。次日,依旧,“来,来,上炕坐……”

一铺土炕,就是故乡曾经几辈人的一生,生在土炕上,长在土炕上,养家糊口在土炕上,娶亲嫁女在土炕上,客来客往在土炕上。当然,直到闭上眼睛也在土炕上。

时至今日,已是卧室睡觉客厅待客般如此分明,曾经的那铺土炕已成遥远的记忆,可是土炕上的岁月,土炕上的情感却依然在内心深处燃烧着,燃烧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