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媒人——後巷叔 作者/張傑

生活中,誰都會遇到成千上萬的人。不是所有的人都會讓你記憶猶新;不是所有的人都會讓你蕩氣迴腸;更不是所有的人都會讓你永生難忘……

週末,回老家整理地裡的農活。微風徐徐,春寒料峭,斜雨欲來。俗話說:“春雨貴如油。”點點綿綿,薄霧輕紗,掠過耳畔,輕輕的,柔柔的,像純情少女撫摸著你,親吻著你,絲絲柔滑,縷縷滋潤,令人心醉。

渭南文壇 | 我的媒人——後巷叔 作者/張傑

“在茫茫的人海里,我是哪一個,

在奔騰的浪花裡,我是哪一朵。

在征服宇宙的大軍裡,

那默默奉獻的就是我。

在輝煌事業的長河裡,

那永遠奔騰的就是我。

不需要你認識我,不渴望你知道我。

我把青春融進,

融進祖國江河。

……

祖國不會忘記我。

不會忘記我!”

渭南文壇 | 我的媒人——後巷叔 作者/張傑

《祖國不會忘記》的優美、動情旋律突然從村裡的大喇叭悠悠傳來,曲韻悠遠,讓人浮想聯翩。迎難而上的抗疫英雄在我的面前展現出來,心裡默默為他們鼓勁、加油。啊!這就是生活嘛,它與你杯子裡飄動的茶葉無關,它與您生命唇齒相依。無論是塵土還是刺耳叫聲,都會在不經意間走進你的生活,成為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我的後巷叔就是這樣的存在,他是把一生高貴品德融進我人生長河的最崇敬的人。

我能有今天的幸福家庭,全賴於他的鼎力相助和牽線搭橋,讓我相識、幸福相依的臻愛——孩子他媽。

學校畢業參加工作,自己已到了談婚成家的年齡。為此,家人非常著急,村裡同齡的,都已結婚,抱上小孩了。為了早日如願,早日抱上孫子。我的父母千方百計託人幫我穿針引線,聯姻敘緣。

渭南文壇 | 我的媒人——後巷叔 作者/張傑

後巷叔是父親的鐵桿好友,我們家的一切大小事都由他張羅。

聽人說,他們兩個是孩童之交,年輕時就在一起合夥做生意,在澄城用架子車拉煤炭、在耀縣販賣瓷碗……直到後來,他們一起在村委會搭檔為村民服務。後巷叔是大隊總保管、父親是會計,他們也是同心同德的為集體服務的黃金搭檔。父親後來參加工作,後巷叔在家繼續當村幹部。雖然歲月流逝,但他們還是保持著這種牢不可破的深厚友誼。我的婚事就很自然的由親自籌劃和商量。無論是父親回來還是我回到家,他都是比我自己還關心這個事,忙前忙後,出謀劃策。不讓我錯過任何一個成功的機會。我心裡慶幸父親有這樣一個好夥計,羨慕他們的關心為什麼這麼鐵?如中國和巴基斯坦的關係一樣,堅不可摧。

渭南文壇 | 我的媒人——後巷叔 作者/張傑

文革期間,因父親堅持原則,對工作認真負責,傷害了一些人的利益,得罪了少數人。成為當時造反派的眼中釘、肉中刺。他們時時刻刻找父親的問題,比如:父親說話口氣大、性格直爽、對貧下中農沒有同情心,村裡的事他乾綱獨斷等等,所以無論是他當村幹部還是後來在外工作都是一個當一把手的材料,贏得了大多數人的讚許。因這些原因,再加上文革期間的左傾思潮,讓為人耿直的父親遭到造反派的汙衊、陷害,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村裡發動群眾揭發父親的罪行,有些人羅列出一些莫須有的罪名,村裡的人們都與我的家人劃清革命界線,唯獨只有後巷叔還是冒著風險,一如既往的和我們家來往。工作組讓他揭發父親的犯罪事實,他卻說:“我和他是一起長大的,我認為他除了人太耿直,容易得罪人,就再沒有什麼罪。我們在一起當幹部時,公社的領導自有公論,並且村裡的各種生產指標都在全公社前頭。”“我不管別人怎樣,他就是犯了法,也是犯了國家的法,我不能昧良心的胡說呀!”造反派沒有辦法,就只能讓他回家了。後來,後巷叔依然我行我素,經常來我們家送糧送錢,接濟我們,這些都是我和我哥在過去歲月經常看到的一些事實。

他家人口少,工分多,是隊裡的長錢戶。早早就買了一輛“紅旗”牌自行車,我父親、我、我哥都騎過,並且每次借時,都沒有落空過。我們上學沒有學費,父母就讓我們到他家借去;年關沒有糧食了,我和哥哥就到他家拉上一口袋小麥,把年過了。平時,母親給我們縫衣服也是在他家的縫紉機上做活,到吃飯時,嬸嬸就讓把飯吃了。

渭南文壇 | 我的媒人——後巷叔 作者/張傑

後巷叔一家三口人。女兒早已經出嫁,只有他們老兩口。是務農的一把好手,年年的莊稼總是比別人家好,無論是點瓜種豆,樣樣都是村裡人的典範,

他家大門上掛滿了“、致富能手”、“好農民”、“萬元戶”等牌子。

80年責任制以後,他養有牲畜,並且農具齊全。我們家的土地,在他的幫助和指導下,年年囤滿倉溢。他一生待人忠厚、實在,幹活勤快、經驗豐富,從不耽擱農時,給我們家種地總是早早把車套好,我們還沒有起床裡,就叫我們家大門。他幹活不但有竅路而且會調節農活,所以,我家地裡的莊稼也是斜是行、順是樣。

後巷叔精神頭足、幹活力氣大、飯量也大,他是一般人飯量的一倍,吃飯速度也快,愛吃麵條,那時基本上都沒有蔬菜,就是辣子、食鹽、和自家釀的柿子醋。他總是能樂觀對待,從不知道累和苦是什麼回事!

渭南文壇 | 我的媒人——後巷叔 作者/張傑

我就是在這樣的師傅指導下學會了一些莊稼活。第一次犟地、第一次趕牛車、耕地都是他費工費時教會我。我第一次出村上集,是跟著他賣紅薯苗,我們背了50多把薯苗,翻過百良溝上韓城龍亭會。我記得是每一把是50棵,每把賣一元,到下會時,我們共賣了45元。這是我第一次做生意,本來該賣50元,為什麼最後成了45元呢?他就笑著說:“只要能賣完就行了,因為到最後剩下的就得便宜賣呀!”我後來就明白了這個道理了。我們兩人吃了頁面、他給了我2元錢,讓我零花,我說:“叔我想買一條腰帶!”他就和我一塊到商店了花了2元6角錢買下了一條帆布對口腰帶。但這個腰帶最後在我上百良會時,在路上被外村的同齡人從我身上奪走了,當時因為腰帶對同齡人來說太吸引人的眼球了,一致讓人把我的手指都拉破了。

渭南文壇 | 我的媒人——後巷叔 作者/張傑

當我在不斷的見面和被見面相親困擾時,新年已經來臨,我父親每年雷打不動的在月盡的時節,總會讓我兄弟幾個給厚巷叔送一點年貨,比如:香菸、水煙、什邡捲菸和點心、城裡人過年用的稀奇禮品。我和弟弟都爭著去送,因為到他家能吃到零食而且還能提前得到壓歲錢。我是想能多借一些時日的自行車,來向親戚炫耀炫耀我還能騎上自行車走親戚。當把東西給了他後,他拿出一張嶄新的五元紙幣給我弟弟,弟弟高興的紅著臉接過錢。後巷叔對我說:“讓娃把錢裝好!爭取你今年談上個好媳婦。”我木訥的點了點頭。

渭南文壇 | 我的媒人——後巷叔 作者/張傑

過了年,我軍長哥拜年來了。給我父母親說,他大大有一個女兒,年齡和我差不多,眼頭高、調間過頭了,還沒有定下合適向。後巷叔得到這個信息後就問我:“認識不認識這個娃”!我說:“那娃是我同學,認識!”他就和家裡人商量說:“我看娃也認識,並且咱是親戚,這個娃就應該優先考慮。”後來我父母先見了她,就非常滿意。讓我去看,我回來後都逼著問我,我說:“讓我在想想!這娃有點胖!”

後巷叔說:“再沒有啥?”我說:“沒有啥!”他最後就給我父母說:“胖!是身體好,只要是大家都同意就定下吧!現在就看人家女方怎樣裡!”在我焦慮不安的這段時間,他給我講了許多道理,讓我放低條件,不能再耽擱了。最後在我老姑和後巷叔的說服下,我終於定下了這個事。我才和妻子結婚生子過日子到如今。

渭南文壇 | 我的媒人——後巷叔 作者/張傑

人常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我覺得自己對後巷叔的回報實在太少,太少了!

很遺憾,他去世時,我在外地出差。沒有趕上他的葬禮,每年只能在年關時節去看看我嬸嬸。接濟一點零花錢,以表示我的思念之情。後巷叔雖然去世了,但他的恩情和美德卻永遠激勵著我不斷前進

現在,每當回到老家、幹起農活,就會想起他為我牽線搭橋、聯姻送福、學種莊稼的事兒……

渭南文壇 | 我的媒人——後巷叔 作者/張傑

【作者簡介】張傑,原名:李衛奇,陝西合陽人。中共黨員,大專文化,愛好文學,擅長預測。供職財稅系統。經常在個媒體發表詩歌、散文,其中《蟲鳴秋韻》被《中國草根文學》評為二等獎,詩歌《稅月如歌從稅無悔》被渭南市稅務評為二等獎。《渭南文壇》特約作者。

渭南文壇 | 我的媒人——後巷叔 作者/張傑

渭南文壇 | 我的媒人——後巷叔 作者/張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