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淚史:中國近現代工業發展


血淚史:中國近現代工業發展


鴉片戰爭後,中國進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在外國資本主義的刺激下,傳統自然經濟分解,商品經濟得到發展,並開始了資本的原始積累,中國現代工業因此而興起。

19世紀60年代初開始的洋務運動,揭開了中國興辦現代工業的序幕。這是在鎮壓太平天國的過程中以曾國藩、李鴻章等人為代表的一批官僚,抱著挽救日益衰弱的清王朝的目的而發起的引進西方科學技術、發展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的運動。

洋務運動創辦的首批現代工業是軍事工業,包括1861年曾國藩在安徽安慶創辦的內軍械所,1862年李鴻章在蘇州設立的洋炮局,1865年李鴻章在上海設立的江南製造局(這是清政府所辦的規模最大的軍

用工業),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開辦的福州船政局,等等。從1862年至1894年間,清朝政府在全國各地共開辦了19家軍用工業,僱傭了1萬多名工人。這些軍用工業的企業由官方撥充經費,製造出來的產品如槍炮、彈藥、輪船等,不直接以商品形式進入市場,而是由政府統一調撥供軍隊使用。經營目的也並非著眼利潤。因此它除了採用機器生產和僱傭勞動外,資本主義成分很少,基本上是屬於封建性的官辦工業。

血淚史:中國近現代工業發展


為了適應軍用工業對燃料和原材料的需求及獲取利潤補充軍用工業的不足,從19 世紀70年代開始,洋務派開始陸續舉辦輪船、煤礦、冶鐵、紡織等民用工業,1872年至1894年22年間,洋務派官僚共舉辦民用工業27家,僱傭3萬多名工人,包括中國第一家資本主義性質的近代航運企業、1872年在上海開辦的輪船招商局,當時規模最大的近代煤礦開平礦務局和第一家近代棉紡織廠上海機器織布局等等。這些都屬於資本主義性質的近代企業,大多為從事商品生產的工礦業和對外營業的交通運輸業,採用僱傭勞動,以營利為目的。

在洋務派官僚興辦民用工業的前後,另有一些民間資本,獨立創辦了一批近代民族資本主義企業。如1869年起開始使用車床的中國第一家民族資本主義企業——上海法昌機器廠,1872年陳啟源在家鄉南海創設的繼昌隆緹絲廠,1894年朱鴻度在上海投資建成裕源紗廠等等。截至1894年,民族資本創辦的近代工業先後約有100餘家,主要分佈在操絲、棉紡織、麵粉、火柴、造紙、印刷、榨油等業。民族資本也在投資在採礦業和機器製造方面的,不過規模都很小,其中機器製造工業只能進行修理和配製零部件。所以,民族資本企業主要集中在輕工業而無冶金等重工業。一直到甲午戰後至20世紀初,仍是如此,且無法擺脫資金薄弱、規模狹小、技術落後等種種弱點。

血淚史:中國近現代工業發展


另外,也有由城鄉手工業改組的工業,如金屬冶煉業、棉紡織業和絲織業、陶瓷業、浙江竹器業等等,都有一定的生產規模。中國現代工業興起的過程中,一直受到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和控制,發展速度十分緩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