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下,传统自然经济分解,商品经济得到发展,并开始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中国现代工业因此而兴起。
19世纪60年代初开始的洋务运动,揭开了中国兴办现代工业的序幕。这是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人为代表的一批官僚,抱着挽救日益衰弱的清王朝的目的而发起的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发展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运动。
洋务运动创办的首批现代工业是军事工业,包括1861年曾国藩在安徽安庆创办的内军械所,1862年李鸿章在苏州设立的洋炮局,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设立的江南制造局(这是清政府所办的规模最大的军
用工业),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开办的福州船政局,等等。从1862年至1894年间,清朝政府在全国各地共开办了19家军用工业,雇佣了1万多名工人。这些军用工业的企业由官方拨充经费,制造出来的产品如枪炮、弹药、轮船等,不直接以商品形式进入市场,而是由政府统一调拨供军队使用。经营目的也并非着眼利润。因此它除了采用机器生产和雇佣劳动外,资本主义成分很少,基本上是属于封建性的官办工业。
为了适应军用工业对燃料和原材料的需求及获取利润补充军用工业的不足,从19 世纪70年代开始,洋务派开始陆续举办轮船、煤矿、冶铁、纺织等民用工业,1872年至1894年22年间,洋务派官僚共举办民用工业27家,雇佣3万多名工人,包括中国第一家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航运企业、1872年在上海开办的轮船招商局,当时规模最大的近代煤矿开平矿务局和第一家近代棉纺织厂上海机器织布局等等。这些都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大多为从事商品生产的工矿业和对外营业的交通运输业,采用雇佣劳动,以营利为目的。
在洋务派官僚兴办民用工业的前后,另有一些民间资本,独立创办了一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如1869年起开始使用车床的中国第一家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上海法昌机器厂,1872年陈启源在家乡南海创设的继昌隆缇丝厂,1894年朱鸿度在上海投资建成裕源纱厂等等。截至1894年,民族资本创办的近代工业先后约有100余家,主要分布在操丝、棉纺织、面粉、火柴、造纸、印刷、榨油等业。民族资本也在投资在采矿业和机器制造方面的,不过规模都很小,其中机器制造工业只能进行修理和配制零部件。所以,民族资本企业主要集中在轻工业而无冶金等重工业。一直到甲午战后至20世纪初,仍是如此,且无法摆脱资金薄弱、规模狭小、技术落后等种种弱点。
另外,也有由城乡手工业改组的工业,如金属冶炼业、棉纺织业和丝织业、陶瓷业、浙江竹器业等等,都有一定的生产规模。中国现代工业兴起的过程中,一直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和控制,发展速度十分缓慢。
閱讀更多 更新世界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