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山上建寺院和廟宇?


為什麼在山上建寺院和廟宇?

本文選自《中國古建築知識一點通》 張馭寰 著 清華大學出版社

為什麼在山上建寺院和廟宇?

為什麼在山上建寺院和廟宇?

為什麼在山上建寺院和廟宇?

“寺”是什麼意思?《說文》:“寺,……有法度者也。”林義光在《文源》中提到,金文“寺”字“從又,從之。本義為持”。由“操持”之意進而引申出“寺人”,指古代宮中的內臣,寺人的居所也被稱為“寺舍”。這樣“寺”又引申出“官署”之意。漢代“三公九卿”制中“九卿”的官署,即名為“寺”,其中有鴻臚寺,為接待賓客的地方。相傳東漢時期,天竺僧人自西馱經而來,住在鴻臚寺,後此地改建僧舍,取名“白馬寺”。“寺”由此演變成為僧人住所的通稱。

廟,最初是為祭祀祖宗而立,因而多稱為“宗廟”或“祖廟”。“宗”,即尊也;“廟”,從造字的過程來看,“廟”本是“廟”的俗體,從廣從朝,具有“朝拜”之意。因此,“廟”的本義就是祭祀、供奉祖先的建築。最高等級的祖廟即太廟,專為帝王祭祖而立。後來漸漸出現家廟或宗祠,是臣民祭祀祖先的地方。此外,還有祭祀古代賢士的先賢廟,以及供奉山川神靈的神廟,等等。


為什麼在山上建寺院和廟宇?

人們常把寺院和廟宇混為一談,其實這是兩回事。寺院雖然已中國化了,但畢竟是外來的,是專門供佛、敬佛的道場,佛者,釋迦牟尼佛也;廟宇是中國土生土長的,是中國特有的,建廟是為了祭祖、供神、敬神,而神仙是中國民間流傳的,比如傳說中的“八仙”等。不過,寺院和廟宇也有一個共同點:凡是建寺、建廟,人們都會選擇風景秀麗的地方,以增加它的神秘感和妙境。

中國山區分佈廣,名山眾多。凡是名山的山腰或頂部大都建有佛寺、廟宇、宮觀,也有庵子。正如遼寧的千華山,有九宮八觀十二庵,外加五大寺。說明佛教、道教皆佔據名山的好位置。


為什麼在山上建寺院和廟宇?

中國佛教要進行修持,一塵不染、脫離塵俗,必然要找到往來行人少的地方,所以建設“山寺”。凡是各地的名山,佛教僧尼必然要去建寺,久而久之,各地的大山,都建有佛寺,不過大小不等而已,佛教的山寺是最多的。比較大的佛寺,一般有上、中、下三組,以山下為主,建立下寺,山中即建立中寺,山頂再建上寺。有的建兩座寺:下寺及上寺,還有的兩寺並列於村莊的東西兩端,稱為東寺和西寺。所以中國有句古話:“深山探古寺,平川看佛堂。”寧夏西北部的賀蘭山上建有很多寺院,其中有廣宗寺、福因寺,其規模相當龐大。

中國佛教的廟宇和道教的宮觀建築,都是根據禮制制度建設的,不論多大的廟宇,都要根據禮制建造十分完整的、左右對稱式的建築,但是具體規模、建設規格有一定限制,這種限制不僅在於各個殿宇的開間尺度、廟宇中的院內組合等方面有所體現,在局部處理上,也是有許多變化。


為什麼在山上建寺院和廟宇?

道教建築則不然,他們尊奉老子、張天師等建廟求仙,自己修行,追求長生不老,所以在廟宇建築設計時都要求在深山中,選擇天然勝地,利用人為與自然結合的設計手法,不墨守成規,做自由式的佈局。例如,在懸崖絕壁處建廟、架橋,橋上建屋,有大有小,遠近不一,高低疊錯,樓臺殿閣建造其間。這樣一來,好像仙山樓閣,仙人要在這裡下凡,或者作為迎接神仙的佳境,所以道教建築絕大部分選址時即考慮到這一因素,如千華山就建有無樑觀上院、無樑觀下院。在山西還有山上建山,廟上建廟。即在山的頂端建廟,在廟院裡又凸出一山峰,在峰頂又建廟,十分奇特。中國五鎮名山,東西南北中,每座鎮山上都建有廟宇,上下呼應。中國道教名山,如山西呂梁山、湖南嶽麓山、甘肅天水玉泉觀和平涼崆峒山、四川青城山、山東的泰山和嶗山、浙江溫嶺雁蕩山、廣東增城羅浮山、江西貴溪龍虎山、河南洛陽的雞冠山和伏牛山、江西九江廬山、江蘇蘇州天池山等,山上、山下都建有廟宇。

為什麼在山中或山頂建造廟觀?主要目的是登高遠望,僧人道士進行修行,一是敬神;二是迎接神仙;三是一塵不染;四是長生不老;五是與世隔絕。同時,體現仙境高不可攀、令人神往的意境。


為什麼在山上建寺院和廟宇?

《中國古建築知識一點通》

↓ 複製淘口令購買本書 ↓

₳InfV1O8NC3f₳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