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山上建寺院和庙宇?


为什么在山上建寺院和庙宇?

本文选自《中国古建筑知识一点通》 张驭寰 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为什么在山上建寺院和庙宇?

为什么在山上建寺院和庙宇?

为什么在山上建寺院和庙宇?

“寺”是什么意思?《说文》:“寺,……有法度者也。”林义光在《文源》中提到,金文“寺”字“从又,从之。本义为持”。由“操持”之意进而引申出“寺人”,指古代宫中的内臣,寺人的居所也被称为“寺舍”。这样“寺”又引申出“官署”之意。汉代“三公九卿”制中“九卿”的官署,即名为“寺”,其中有鸿胪寺,为接待宾客的地方。相传东汉时期,天竺僧人自西驮经而来,住在鸿胪寺,后此地改建僧舍,取名“白马寺”。“寺”由此演变成为僧人住所的通称。

庙,最初是为祭祀祖宗而立,因而多称为“宗庙”或“祖庙”。“宗”,即尊也;“庙”,从造字的过程来看,“庙”本是“廟”的俗体,从广从朝,具有“朝拜”之意。因此,“庙”的本义就是祭祀、供奉祖先的建筑。最高等级的祖庙即太庙,专为帝王祭祖而立。后来渐渐出现家庙或宗祠,是臣民祭祀祖先的地方。此外,还有祭祀古代贤士的先贤庙,以及供奉山川神灵的神庙,等等。


为什么在山上建寺院和庙宇?

人们常把寺院和庙宇混为一谈,其实这是两回事。寺院虽然已中国化了,但毕竟是外来的,是专门供佛、敬佛的道场,佛者,释迦牟尼佛也;庙宇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是中国特有的,建庙是为了祭祖、供神、敬神,而神仙是中国民间流传的,比如传说中的“八仙”等。不过,寺院和庙宇也有一个共同点:凡是建寺、建庙,人们都会选择风景秀丽的地方,以增加它的神秘感和妙境。

中国山区分布广,名山众多。凡是名山的山腰或顶部大都建有佛寺、庙宇、宫观,也有庵子。正如辽宁的千华山,有九宫八观十二庵,外加五大寺。说明佛教、道教皆占据名山的好位置。


为什么在山上建寺院和庙宇?

中国佛教要进行修持,一尘不染、脱离尘俗,必然要找到往来行人少的地方,所以建设“山寺”。凡是各地的名山,佛教僧尼必然要去建寺,久而久之,各地的大山,都建有佛寺,不过大小不等而已,佛教的山寺是最多的。比较大的佛寺,一般有上、中、下三组,以山下为主,建立下寺,山中即建立中寺,山顶再建上寺。有的建两座寺:下寺及上寺,还有的两寺并列于村庄的东西两端,称为东寺和西寺。所以中国有句古话:“深山探古寺,平川看佛堂。”宁夏西北部的贺兰山上建有很多寺院,其中有广宗寺、福因寺,其规模相当庞大。

中国佛教的庙宇和道教的宫观建筑,都是根据礼制制度建设的,不论多大的庙宇,都要根据礼制建造十分完整的、左右对称式的建筑,但是具体规模、建设规格有一定限制,这种限制不仅在于各个殿宇的开间尺度、庙宇中的院内组合等方面有所体现,在局部处理上,也是有许多变化。


为什么在山上建寺院和庙宇?

道教建筑则不然,他们尊奉老子、张天师等建庙求仙,自己修行,追求长生不老,所以在庙宇建筑设计时都要求在深山中,选择天然胜地,利用人为与自然结合的设计手法,不墨守成规,做自由式的布局。例如,在悬崖绝壁处建庙、架桥,桥上建屋,有大有小,远近不一,高低叠错,楼台殿阁建造其间。这样一来,好像仙山楼阁,仙人要在这里下凡,或者作为迎接神仙的佳境,所以道教建筑绝大部分选址时即考虑到这一因素,如千华山就建有无梁观上院、无梁观下院。在山西还有山上建山,庙上建庙。即在山的顶端建庙,在庙院里又凸出一山峰,在峰顶又建庙,十分奇特。中国五镇名山,东西南北中,每座镇山上都建有庙宇,上下呼应。中国道教名山,如山西吕梁山、湖南岳麓山、甘肃天水玉泉观和平凉崆峒山、四川青城山、山东的泰山和崂山、浙江温岭雁荡山、广东增城罗浮山、江西贵溪龙虎山、河南洛阳的鸡冠山和伏牛山、江西九江庐山、江苏苏州天池山等,山上、山下都建有庙宇。

为什么在山中或山顶建造庙观?主要目的是登高远望,僧人道士进行修行,一是敬神;二是迎接神仙;三是一尘不染;四是长生不老;五是与世隔绝。同时,体现仙境高不可攀、令人神往的意境。


为什么在山上建寺院和庙宇?

《中国古建筑知识一点通》

↓ 复制淘口令购买本书 ↓

₳InfV1O8NC3f₳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