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類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發生心室膨脹瘤的概率大!速覽!


這類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發生心室膨脹瘤的概率大!速覽!

張雄, 張松濤, 劉雯雯, 等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室膨脹瘤的影響因素及其對患者預後的預測價值研究[ J] . 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誌, 2020, 28( 2) : 33-38.

心室膨脹瘤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常見且危險的併發症,可增加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發生風險,影響患者預後,但目前國內外鮮有關於 AMI 患者心室膨脹瘤影響因素的研究報道。

為了探討AMI 患者心室膨脹瘤的影響因素及其對患者預後的影響。來自空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西京醫院)急診科的張雄及其團隊選取 2017 年 7 月—2018 年 7 月空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收治的 AMI 患者 104 例,根據心室膨脹瘤發生情況分為發生組(n=30)和未發生組(n=74)。比較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包括年齡,性別,體質指數(BMI),發病至治療時間,入院時心率(HR),高血壓、高脂血症、糖尿病發生情況,紐約心臟病協會(NYHA)分級,前壁梗死情況,病變血管支數,貧血發生情況,冠狀動脈溶栓或介入治療情況,藥物使用史〕、白細胞計數(WBC)及心功能指標〔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左心室收縮末期內徑(LVESD)〕、住院期間及出院後 1 年預後;AMI 患者心室膨脹瘤的影響因素分析採用多因素 Logistic 迴歸分析;繪製受試者工作特徵曲線(ROC 曲線)以評價 AMI 患者心室膨脹瘤的影響因素對 AMI患者預後的預測價值。

結果發現:

(1)兩組患者男性比例、BMI、入院時 HR、高血壓發生率、高脂血症發生率、糖尿病發生率、NYHA 分級 > Ⅱ級及病變血管支數≥ 3 支者所佔比例、貧血發生率、行冠狀動脈溶栓或介入治療及有藥物使用史者所佔比例、LVEDD、LVESD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發生組患者年齡大於未發生組,發病至治療時間長於未發生組,前壁梗死發生率、WBC 高於未發生組,LVEF 低於未發生組(P<0.05)。

(2)多因素 Logistic迴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OR=2.849,95%CI(2.157,3.365)〕、發病至治療時間〔OR=3.019,95%CI(2.053,4.162)〕、前壁梗死〔OR=2.408,95%CI(2.214,2.685)〕、WBC〔OR=2.680,95%CI(1.985,2.931)〕、LVEF〔OR=3.047,95%CI(2.013,4.121)〕是 AMI 患者心室膨脹瘤的影響因素(P<0.05)。

(3)發生組患者住院期間預後不良者所佔比例高於未發生組(P<0.05)。繪製 ROC 曲線發現,年齡、發病至治療時間、前壁梗死、WBC、LVEF預測 AMI 患者住院期間預後不良的曲線下面積(AUC)分別為 0.798、0.745、0.712、0.823、0.861。

(4)發生組患者出院後 1 年預後不良者所佔比例高於未發生組(P<0.05)。繪製 ROC 曲線發現,年齡、發病至治療時間、前壁梗死、WBC、LVEF 預測 AMI 患者出院後 1 年預後不良的 AUC 分別為 0.701、0.734、0.796、0.772、0.812。

本研究得出以下結論:高齡、發病至治療時間延長、前壁梗死、高 WBC、低 LVEF 是 AMI 患者心室膨脹瘤的危險因素,且上述因素對 AMI 患者短期預後具有一定預測價值。

分析其原因可能是:

(1) 高齡患者生理功能逐漸衰退, 且通常會合並一種或多種基礎疾病, 又因高齡患者對胸痛不敏感, 容易延誤治療時機, 增加AMI 患者 MACE 發生風險。 姚麗霞等研究表明, 相較於中青年 AMI 患者, 老年 AMI 患者合併高血壓、 糖尿病的比例更高, 住院期間及 1 年隨訪期間病死率、MACE 發生率更高。

(2) AMI 患者若未在有效時間窗內接受治療將無法挽救患者心肌功能, 並降低全身纖溶活性及心臟局部收縮能力, 血流動力學不斷惡化而導致心肌攣縮, 引發心臟破裂、 心搏驟停等, 預後不良。

(3) 相較於其他部位梗死, 前壁梗死患者梗死麵積更大, 曲面形態與心尖部心肌更薄弱, 故病情發展更快,心室重構更為明顯, 導致患者併發症發生率及病死率更高。

(4) 目前關於 WBC 升高導致 AMI 患者預後不良的機制仍在探索階段, 但多數研究認為與 WBC 堵塞毛細血管導致微血管無血流、 介導機體呈高凝狀態有關。 另外, WBC 可反映冠狀動脈病變炎性反應程度。 SHIYOVICH 等研究表明, AMI 患者中 WBC 在缺血位置浸潤, 與血管內皮細胞共同黏附、 聚集在血管壁上, 中性粒細胞被激活, 白三烯與氧自由基大量釋放,損傷心肌功能, 誘發心律失常、 心電功能紊亂及心力衰竭等, 進而增加患者病死率。

(5) 低 LVEF 的 AMI 患者心功能損傷較重, 心輸血量、 有效組織血流灌注量不足, AMI 后冠狀動脈再次受損, 增加惡性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發生概率, 進而導致患者預後不良。 既往研究表明,LVEF 對 AMI 患者發生心力衰竭具有一定預測價值 。

綜上所述, 高齡、 發病至治療時間延長、 前壁梗死、高 WBC、 低 LVEF 是 AMI 患者心室膨脹瘤的危險因素,且上述因素對 AMI 患者短期預後具有一定預測價值,因此治療 AMI 同時需加強對以上因素的重視, 並進行針對性處理, 以預防心室膨脹瘤形成、 改善患者預後。但本研究樣本量較小、 且為單中心研究, 故結果結論仍需擴大樣本量、 聯合多中心進一步證實。


這類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發生心室膨脹瘤的概率大!速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