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女孩看出西遊記漏洞,專家:不能怪吳承恩!普通人真想不到

每到暑期檔,都會播出一些根據經典作品改編的影視劇,其中《西遊記》的收視率就很高。這部根據大唐高僧玄奘西去印度取經一事,而創作的神話小說,依舊以唐僧取經為主線,重點展開敘述一路歷經的各種磨難,最終取經成功。

五年級女孩看出西遊記漏洞,專家:不能怪吳承恩!普通人真想不到

這是一部老少皆喜歡的小說,小孩看得新奇,而大人們從中可悟得各種道理。這部經典小說,有多個版本影視劇,大家習慣性以年代編號,其中的86版,雖然拍攝時間較早,但是很是忠實於原著,各種角色的扮演者都是優中擇優,雖然少了後來的炫目的特效助陣,但是那些演員們的出彩表演足以碾壓這些。

不過這部鉅著,仍是被人找了茬,指出其中的漏洞,還是位就讀五年級的女孩,這難道是作者吳承恩的失誤麼?

發現《西遊記》漏洞的馬思齊,可是一名小鐵粉

《西遊記》現存有多個版本,字數最多的是世德堂本,62萬字,最少的就是《西遊記傳》,7萬字。也許不少人看過影視劇的《西遊記》,但是能一字不落讀完原著的,估計這人數要少得多。

馬思齊可是一位忠實讀者,別看小小年紀,卻是熟讀原著。她可不似其他人,看過就完事,不做他想。她讀《西遊記》相當仔細,連唐僧師徒這一路吃的啥東西,都一一細心看過,就是在這認真勁中,還真讓她給瞧出了問題。

信佛之人吃素眾所皆知,馬同學在讀書中就納悶了,怎麼這師徒四人,途經那麼多地方,吃食都一樣呢?米飯、豆腐等從頭吃到尾,怎麼到了朱紫國這麼個偏離中原的地方,還是這些?

五年級女孩看出西遊記漏洞,專家:不能怪吳承恩!普通人真想不到

第一點

唐朝時的疆域也不小,不要說各地的吃食有差異,就連同一種食材,由於產地緣故,也會價格迥異,不是人人都能吃得起。蘇軾是一位美食家,哪怕被貶官一樣鍾情美食,還寫了很多有關的詩,比如這首《豬肉頌》,就有寫到“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這價格,看了真讓人有其他想法。

還有一些食物換了地方,連稱呼都變了,比如北方的“西葫蘆”,南方的叫法“角瓜”,壓根讓人聯想不到是同一種吃食。更有不少物種換了水土,聯結出的果實都有差異,名字自然不同,如“橘”和“枳”。

第二點

米飯和豆腐,看似簡單的食物,卻並非所有地區的家常吃食。米是南方的主食,但是更多家庭會將其製作成各種好吃的“米食”,如雲貴地區的米線、餈粑/粑粑,還有米糕等,易於存放,還且食用也方便。再說豆腐,大家都聽說過“滷水點豆腐”這句話,這是個技術活,那時想吃豆腐,基本和現在一樣,得購買。

馬同學的疑問不無道理,沒人知道這師徒四人要來,不會提前準備吃食,理應該是當地的一些常見飯菜。那麼專家的解答又是如何?

五年級女孩看出西遊記漏洞,專家:不能怪吳承恩!普通人真想不到

專家說:不能怪吳承恩!

吳承恩,江蘇淮安人,此地可說是魚米富饒之地。他所創的《西遊記》的藍本,是當年的《大唐西域記》,這本作品集更多集中玄奘的一路見聞,包括歷史傳說和神話故事。至於這吃食,真的就是吳承恩個人“原創”。

他也許知道各地會吃的不同,但那是老百姓啊,對於僧人而言,不就是豆腐這些素食嘛,就算在今天,很多人也是如此認為。所以專家說了,這還真不能怪吳承恩,那時不具備這個條件,調研各地的吃食有哪些具體不同。

這在很多人看來,還真不算什麼問題,不然為啥這麼多年來,就愣是沒人瞧出這個“小瑕疵”?其中還有不少人專攻研讀《西遊記》,也沒往這方面去想。不過馬同學的提問,倒是給我們一個深思,如何讀書?

五年級女孩看出西遊記漏洞,專家:不能怪吳承恩!普通人真想不到

敢於挑戰一部名著,其實也是一種“求實”精神。老祖宗說,“盡信書,不如不讀書。”沒人質疑《西遊記》的文學地位,但是不代表其沒有一絲不足。讀名著,其實也考驗做學問的態度,完全相信書中的一切,那麼就直接拿老祖宗的東西用好了,幹嘛還要思索進取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