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女孩看出西游记漏洞,专家:不能怪吴承恩!普通人真想不到

每到暑期档,都会播出一些根据经典作品改编的影视剧,其中《西游记》的收视率就很高。这部根据大唐高僧玄奘西去印度取经一事,而创作的神话小说,依旧以唐僧取经为主线,重点展开叙述一路历经的各种磨难,最终取经成功。

五年级女孩看出西游记漏洞,专家:不能怪吴承恩!普通人真想不到

这是一部老少皆喜欢的小说,小孩看得新奇,而大人们从中可悟得各种道理。这部经典小说,有多个版本影视剧,大家习惯性以年代编号,其中的86版,虽然拍摄时间较早,但是很是忠实于原著,各种角色的扮演者都是优中择优,虽然少了后来的炫目的特效助阵,但是那些演员们的出彩表演足以碾压这些。

不过这部巨著,仍是被人找了茬,指出其中的漏洞,还是位就读五年级的女孩,这难道是作者吴承恩的失误么?

发现《西游记》漏洞的马思齐,可是一名小铁粉

《西游记》现存有多个版本,字数最多的是世德堂本,62万字,最少的就是《西游记传》,7万字。也许不少人看过影视剧的《西游记》,但是能一字不落读完原著的,估计这人数要少得多。

马思齐可是一位忠实读者,别看小小年纪,却是熟读原著。她可不似其他人,看过就完事,不做他想。她读《西游记》相当仔细,连唐僧师徒这一路吃的啥东西,都一一细心看过,就是在这认真劲中,还真让她给瞧出了问题。

信佛之人吃素众所皆知,马同学在读书中就纳闷了,怎么这师徒四人,途经那么多地方,吃食都一样呢?米饭、豆腐等从头吃到尾,怎么到了朱紫国这么个偏离中原的地方,还是这些?

五年级女孩看出西游记漏洞,专家:不能怪吴承恩!普通人真想不到

第一点

唐朝时的疆域也不小,不要说各地的吃食有差异,就连同一种食材,由于产地缘故,也会价格迥异,不是人人都能吃得起。苏轼是一位美食家,哪怕被贬官一样钟情美食,还写了很多有关的诗,比如这首《猪肉颂》,就有写到“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这价格,看了真让人有其他想法。

还有一些食物换了地方,连称呼都变了,比如北方的“西葫芦”,南方的叫法“角瓜”,压根让人联想不到是同一种吃食。更有不少物种换了水土,联结出的果实都有差异,名字自然不同,如“橘”和“枳”。

第二点

米饭和豆腐,看似简单的食物,却并非所有地区的家常吃食。米是南方的主食,但是更多家庭会将其制作成各种好吃的“米食”,如云贵地区的米线、糍粑/粑粑,还有米糕等,易于存放,还且食用也方便。再说豆腐,大家都听说过“卤水点豆腐”这句话,这是个技术活,那时想吃豆腐,基本和现在一样,得购买。

马同学的疑问不无道理,没人知道这师徒四人要来,不会提前准备吃食,理应该是当地的一些常见饭菜。那么专家的解答又是如何?

五年级女孩看出西游记漏洞,专家:不能怪吴承恩!普通人真想不到

专家说:不能怪吴承恩!

吴承恩,江苏淮安人,此地可说是鱼米富饶之地。他所创的《西游记》的蓝本,是当年的《大唐西域记》,这本作品集更多集中玄奘的一路见闻,包括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至于这吃食,真的就是吴承恩个人“原创”。

他也许知道各地会吃的不同,但那是老百姓啊,对于僧人而言,不就是豆腐这些素食嘛,就算在今天,很多人也是如此认为。所以专家说了,这还真不能怪吴承恩,那时不具备这个条件,调研各地的吃食有哪些具体不同。

这在很多人看来,还真不算什么问题,不然为啥这么多年来,就愣是没人瞧出这个“小瑕疵”?其中还有不少人专攻研读《西游记》,也没往这方面去想。不过马同学的提问,倒是给我们一个深思,如何读书?

五年级女孩看出西游记漏洞,专家:不能怪吴承恩!普通人真想不到

敢于挑战一部名著,其实也是一种“求实”精神。老祖宗说,“尽信书,不如不读书。”没人质疑《西游记》的文学地位,但是不代表其没有一丝不足。读名著,其实也考验做学问的态度,完全相信书中的一切,那么就直接拿老祖宗的东西用好了,干嘛还要思索进取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