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黃奇帆:產業鏈集群視角下的數字金融

「觀察」黃奇帆:產業鏈集群視角下的數字金融

「觀察」黃奇帆:產業鏈集群視角下的數字金融

2020年4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考察時強調:“要抓住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賦予的機遇,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抓緊佈局數字經濟、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大力推進科技創新,著力壯大新增長點、形成發展新動能。”

一場疫情改變的不僅僅是人們的生活狀態,轉變了經濟形態,還改變了生產模式、協同模式和服務模式。疫情推動產業鏈與價值鏈快速向數字化轉型。後疫情時代在人工智能、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的加載下按下了“快進鍵”,新一輪科技革命開始帶動產業變革,“新基建”讓疫情中的金融經濟本身開始“活動身體”。

4月26日,在混沌研習社與中國銀聯支付學院聯合舉辦的課程上,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黃奇帆作了主題為“疫情下我國發展、改革、開放和創新的重點”的課程交流。《金卡生活》雜誌社通過學習,將黃奇帆副理事長高屋建瓴的產業鏈集群視角與“五全基因”框架下的數字金融以饗讀者。

「观察」黄奇帆:产业链集群视角下的数字金融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 黃奇帆

產業鏈集群奠定數字化轉型基礎

全球廣泛關注產業鏈集群,普遍觀點認為產業鏈集群的形成是價值鏈重塑的過程,有利於全球產業鏈的數字化轉型。黃奇帆從水平分工鏈可能帶來的風險對經濟造成的破壞,到提出產業鏈構建應當遵從“物理距離,垂直整合”的理念,分析深入淺出,無不揭示著中國與世界各國都是一次行船進入藍海的重大機遇,抓住它將抓住全球經濟的未來。

眾所周知,價值鏈包含了產業鏈製造系統的上游研發設計、品牌建設環節,和中游為製造業服務的生產性服務業。如,第三方物流,倉儲,產業互聯網,產業鏈金融等,還包含了產業鏈下游的消費清算和售後服務等環節。也就是說,價值鏈是產業鏈中的所有價值增值環節的集成。在黃奇帆看來,這些價值增值體系原本可以遊離在世界各地,通過網絡鏈接。但是,一旦形成產業鏈集群基地,營商環境良好,與當地產業鏈適配的企業也會自然而然地集聚於此。

黃奇帆認為,“產業鏈+價值鏈”集群為產業數字化轉型奠定了堅實基礎。分佈在產業鏈、價值鏈上的每一個成員更容易利用數字技術改變生產模式、協同模式和服務模式,從而為整個產業創造新的價值空間。疫情成為推動產業鏈與價值鏈快速向數字化轉型的催化劑。

產業數字化依託“五全基因”變革

在數字化升級的環節,信息作為最核心的要素,是經濟時代的基礎戰略性資源,充分地發揮了信息價值在金融科技應用中的扛鼎作用。黃奇帆分析,基於信息數據的全維度“五全基因”框架,從本質上指引產業讀懂怎樣擅用數據,由傳統賽道向數字化賽道加速“變道”。

數字化之所以能夠顛覆傳統,就在於它所擁有“五全基因”,對此,黃奇帆娓娓道來:

1

“全空域”廣羅信息

打破區域和空間障礙,將沒有限制的全領域廣泛地連成一體;

2

“全流程”積累信息

關係到人類所有生產、生活流程中每一個點,每天24小時不停地進行信息積累;

3

“全場景”融合信息

跨越行業界別,把人類所有生活、工作中的行為場景全部打通;

4

“全解析”智取信息

通過人工智能的收集、分析和判斷,預測人類所有行為信息,產生異於傳統的全新認知、全新行為和全新價值;

5

“全價值”疊加信息

打破單個價值體系的封閉性,穿透所有價值體系,並整合與創建出前所未有的、規模巨大的價值鏈。

身處第四次工業革命中,基於5G技術下的大智雲移區作為“新基建”都是數字經濟的核心,人類通過技術革命從解放體力勞動進入到解放腦力勞動的時代。基於“五全基因”,數字化與任何一個傳統產業鏈結合起來,便會形成嶄新的經濟組織方式,從而對傳統產業產生顛覆性的衝擊。黃奇帆進一步分析,數字化與工業製造相結合形成了工業製造4.0,與物流行業相結合形成了智能物流體系,與城市管理相結合形成了智慧城市。

基於全維度的“五全基因”框架,在人工智能、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前沿技術的加載下,行業間會產生資源優化配置,催生新的生產力。而面對全球化數字金融轉型的挑戰,數字化與金融結合會帶來行業的巨大改變。對此,黃奇帆認為,數字化與金融結合,形成金融科技或科技金融。在與金融相結合的過程中,數字化擁有的海量信息、計算能力,可以大幅度地提高金融服務的效率、安全性,降低金融機構運營成本、壞賬率和風險。

“ABCD”推動數字金融升級

眾所周知,數字化平臺中主要包含了人工智能、區塊鏈、雲計算以及大數據,通常稱之為“ABCD”。A(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B(Block Chain,區塊鏈),C(Cloud,雲計算),D(Big Data,大數據)。黃奇帆卻生動地將數字化擬人化:

雲計算像人的脊樑骨,沒有云計算,五臟六腑無法掛在骨架上;

大數據像人的五臟六腑、皮膚以及器官掛在脊樑骨上,沒有大數據,身體就是空心骷髏;

互聯網、移動互聯網、5G以及物聯網,像人的神經系統,若沒有網絡,五臟六腑與脊樑就無法得到指令相互協同;

人工智能像人的大腦,沒有大腦的身體就無法向整個人體系統發出正確指令;

區塊鏈像人的遺傳密碼,沒有遺傳密碼,人的大腦反應速度、骨骼健壯程度、四肢操控靈活性就沒有辦法得到提升。

並且,數字化轉型下的數字金融也開始嶄露頭角。在黃奇帆看來,區塊鏈應用最為得心應手。目前,在國際匯兌、信用證、股權登記和證券交易所等領域已經開始嘗試,而且有著巨大的潛在應用價值。4月20日,國家發改委首次明確了“新基建”的範圍,區塊鏈技術被納入其中。黃奇帆認為,將區塊鏈技術應用在金融領域可以“省去中介環節”,實現點對點對接,在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時,更加快速地完成交易。例如,利用區塊鏈分佈式架構和信任機制,可以簡化金融機構電匯流程,尤其是涉及多個金融機構間的複雜交易。

在數字化金融方面,黃奇帆重點談到了智慧供應鏈金融,其實,這也是數字化應用的一個方面。黃奇帆分析,供應鏈金融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

供應鏈金融1.0版本是主辦銀行與企業之間的盡職調查信用。主辦銀行雖然和企業形成點對點的連接關係,並對企業進行盡職調查,但無法全程把握供應鏈運營的具體狀況,使得商業銀行要想控制住相應的風險,就只能依靠大型企業的信用,憑藉其信用去開發上下游中小微企業的業務對行業作金融鏈服務。供應鏈金融2.0版本是將應付、應收賬款、倉單等作為質押物的供應鏈信用。在掌握了整個行業上中下游產業鏈之間物流、商流、信息流、資金流等環節的信息後,獲取產業供應鏈運行中的信息,從而使風險的控制力更強,從而為供應鏈上中下游企業提供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務。供應鏈金融3.0版本是數字信用的體現。其不僅僅是盡職調查後的資產抵押信用,也不僅僅是應收應付的質押信用,而是發揮“五全基因”下實時的、全方位的供應鏈中的“四流”,即物流、商流、信息流、資金流的數字信用。

無論是新技術、新需求、新形態、新格局還是新生態、新主體、新模式,在物理空間和網域空間內,前沿技術加持下,新的“DNA”已逐漸對原有的經濟金融系統進行重構。同時,新經濟離不開新金融,金融數字化改革與發展將有助於打通金融服務與實體部門的場景連接,更好地解決各行業的金融痛點問題,有效服務於金融供給側改革的總體目標,中國經濟會將向更好的方向發展,形成“千帆競發、創新者勝”的發展態勢。

我就知道你“在看”

「观察」黄奇帆:产业链集群视角下的数字金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