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占庭"在歐洲:人口越來越多,允許修建學校和教堂

在影響人們如何看待奧斯曼帝國形成的威脅,以及如何從中吸取教訓方面,君士坦丁堡陷落之後的拜占庭難民和其他一些倖存者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大規模的十字軍運動

當一些威尼斯水手砍斷橫在金角灣水面的鐵鏈,並趁著奧斯曼士兵攻入該城時造成的混亂局面,成功地穿過封鎖障礙時,大批君士坦丁堡的居民蜂擁而至,登上了威尼斯和熱那亞派來的船隻。

他們就這樣乘船到了希俄斯島和克里特島,然後很多人又從那裡到了意大利,其中一些人出身於名門望族。貝薩里翁以前是拜占庭帝國在尼西亞地區的大主教,後來他皈依了羅馬教會。在他的努力和推動之下,人們很快就開始醞釀組織一場大規模的十字軍運動來奪回君士坦丁堡。

教皇庇護二世是一位人文主義者,在他積極地組織和推動下,於1459年在曼圖亞召開了一次冗長的宗教大會。來自全歐洲的各國代表們在一起討論了8個月的時間,而貝薩里翁和教皇終於讓他們相信:如果不制止奧斯曼帝國的進攻行為,意大利和匈牙利就會重蹈覆轍,很快也會被土耳其人征服。

經過他們的努力,與會代表們原則上對於這次十字軍行動的後勤保障和細節安排達成了共識,但事實上這些方案一直沒有付諸實踐。教皇和貝薩里翁倆人堅持不懈地通過宣傳鼓動來促成這次行動,而當時由於出現了印刷術,這使得他們可以用比以前更輕鬆的方式發出號召、宣傳並組織十字軍東征。

在1461年,庇護二世甚至給穆罕默德二世寫了一封長長的信件,在信中他既讚揚了這位蘇丹的美德,同時又譴責他迫害信奉基督教的子民的行為,並敦促他趕緊皈依基督教,從而獲得不朽的光榮。

但這封信是否真的送出去了都讓人值得懷疑。1464 年,庇護二世在籌備一場小規模的十字軍東征時在安科納去世,而他所付出的這些努力也隨他的離去而煙消雲散。貝薩里翁給拜占庭難民中一些最著名的人士提供了資助。例如,托馬斯·帕里奧洛格斯的子女正是被貝薩里翁所收養。安德魯、曼努埃爾和佐伊三人可以從教皇手中領取一份薪金,並且貝薩里翁在有生之年保證他們衣食無憂。他還安排佐伊嫁給了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但貝薩里翁不僅僅是一名教士,一位十字軍東征的鼓吹者,他還是一位傑出的知識分子。

從15世紀50年代末期開始,他和另一名重要的流離人士——來自特拉比松的喬治,就柏拉圖是否比亞里士多德優秀而展開了針鋒相對的論戰。貝薩里翁為柏拉圖寫了一篇氣勢磅礴的辯護詞,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為他摯愛的老師普萊桑的作品進行辯護,在這篇文章的幫助下,他成為這場論辯的勝利者。

貝薩里翁雖然自己沒有創作出具有開拓性的重要作品,但難能可貴的是,他資助並培養了一大批流浪在外的拜占庭學者,幫助他們在意大利立穩腳跟。

自14世紀晚期以來,意大利十分需要能夠教授希臘語並謄寫珍貴手稿的希臘教師。於是在當時,拜占庭學者的謀生之道既可以選擇作為教師,也可以選擇作為抄寫員,為那些富裕的人文學家抄寫他們珍愛的手稿原本。

此外,他們還可以把重要的希臘文本翻譯成拉丁文,然後把這些資料的原文和譯本一起交付印刷。在這方面,雖然最早的印刷作品不是出自威尼斯,但一些更出名的精美的早期印刷品肯定是在這裡製作出來的,它們在拜占庭流離人士的投資支持下,出自威尼斯的奧爾德斯·馬努蒂爾烏斯印刷廠。

二、 "斯爪迪倭提"

威尼斯由於對希臘文本的重新關注,而被稱為新雅典,貝薩里翁則把這座城市稱為拜占庭,可能是因為他認為威尼斯已經成為大多數拜占庭難民選擇聚居的地方。

到了1479年,其希臘人口估計已經達到了4000人左右,其中絕大多數人居住在處於威尼斯控制之下的希臘領土上。而且他們並不僅僅只是學者而已。一群主要由希臘輕騎兵組成的隊伍,被稱為"斯爪迪倭提",最初被威尼斯派去摩里亞以抵禦奧斯曼土耳其人。

從15世紀70年代末開始,他們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威尼斯征服意大利的戰場上,其中一些人出身於拜占庭的名門望族,包括來自帕里奧洛格斯家族的後人。

到了15世紀末,威尼斯的希臘人已經被允許可以組織屬於自己的一個團體,即聖尼科洛學校。幾年之後,他們還被准許在城中修建了一座希臘教堂,即希臘聖喬治教堂,並且保留至今。

貝薩里翁在15世紀的兩次捐贈改變了威尼斯的文化景觀:一次是在1463年,他留下遺囑把一個盛放著真十字架的重要聖物箱進行了捐贈;另一次是在1468年,他把自己收藏的大量手稿,包括482份珍貴的希臘語作品和264份拉丁語作品,全都捐給了威尼斯。至今為止,這些歷史遺存都一直是馬爾恰那圖書館的核心收藏物。

上面的這些行為都激發了人們尋找更多希臘手稿的熱情。於是為了滿足這種需求,人們就到以前的拜占庭領土去考察、搜尋。此外,人們感興趣的不僅僅只是文稿。

我們在15世紀的一些藏書清單中找到了這方面的資料。克里特島屬於威尼斯管轄,其居民主要是正統教信徒,這兒的畫師和作坊整天忙於創作藝術作品,不僅是為了滿足本地市場,而且面對的客戶遍及整個意大利地區。我們手裡有一份來自1499年的合同,上面顯示有人訂購了700件藝術品用於出口遠銷。

三、 東方基督教國家落入了奧斯曼土耳其人之手

在16世紀初,那些在歐洲流離的拜占庭人、他們的後裔以及學生們帶有政治色彩的人文主義作品讓與拜占庭帝國相關的問題在歐洲依舊活躍。但同時,越來越多的東方基督教國家落入了奧斯曼土耳其人之手。雖然情況緊急,但此時的歐洲國家正在忙於相互征戰,根本騰不出時間組織一場十字軍運動來對付土耳其人的入侵。

但是,當塞浦路斯也在1571年陷落之後,威尼斯感覺自己必須採取行動了。於是威尼斯與西班牙組成了神聖聯盟,並且就在同一年,教皇的軍隊和常規艦隊在勒班陀戰役中擊潰了奧斯曼土耳其軍隊。

得勝的士兵之中就包括塞萬提斯,他在自己的作品《堂吉訶德》中這樣描述取勝之後的激動心情:"以前世界上所有的國家都匍匐在地,以為土耳其人在海上戰無不勝,這時他們才猛然醒悟到自己犯了一個多麼嚴重的錯誤 !"但這次勝利並沒能改寫當時的政治格局。

到了1573年,威尼斯已經和奧斯曼蘇丹簽訂了一項和平協議,但等到它在愛琴海上的最後一個重要領地克里特島也落入敵人之手時,威尼斯才意識到大勢已去。不過,此時的克里特島卻經歷了一段偉大的藝術繁榮時期,這在歷史上被稱為"克里特島的文藝復興"。島上出現了很多用希臘方言寫成的文學作品。不過這一時期最出名的人物卻出現在一個有些偏遠的地區,此人就是畫家多米尼克斯·希奧托科普羅斯,他有一個更為人熟知的名字是埃爾·格列柯。

他最重要以及最成熟的藝術作品不是在克里特島上產生的,而是創作於意大利以及更偏遠的西班牙,因為他在1577年之後就定居於此。

這段藝術上的繁榮時期卻是在面臨嚴重威脅的歷史背景中發生的,這一點可以從後面的史實中得到驗證:當時人們在克里特島上維修或新建了巨大的軍事防禦工事,這些工事至今仍然存在於海拉克里恩、哈尼亞和羅希姆諾等地。

結語

這些印刷品中最讓人驚歎不已的成就,就是在1495~1498年出版的希臘語版本的四卷本亞里士多德作品集。拜占庭藝術品雖然從未像古希臘或古羅馬藝術品那樣受人追捧,但仍然值得人們將其作為珍貴的藝術品加以收藏。

參考文獻:

《拜占庭帝國通史》

《拜占庭帝國史》

《牛津拜占庭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