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南美"巨人":經濟比肩美國,用黃金作貨幣,如今遠遜韓國

曾是南美

"阿根廷,別為我哭泣。說句心底話,我從未離開大家。你們只要凝望我一下,就知我句句都是真心話。"一首《阿根廷別為我哭泣》,唱出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情感與波瀾壯闊的史詩氣派。

這首歌是獻給阿根廷的"第一夫人"艾薇塔的,她的丈夫貝隆上校能當選總統,艾薇塔功不可沒,她將自己貧窮黑暗的過去放進演講題詞,拉攏了幾乎所有平民窮人的人心,就連因時局動盪而關在監獄裡的貝隆也因民意釋放出來,1946年正式任職阿根廷總統。

貝隆夫人一心為民不錯,但發展一個國家的經濟不是隻有一顆熾熱的心就能做到的。她為人民營造了"高福利",增加工人的工資和福利,將一些外資企業的收入歸國家所有。

總體來說就是強調發展民族經濟,典型的民粹經濟發展政策。人民只是短暫的幸福了一陣,長期以來政策的弊端暴露,人民的生活反而越來越糟。

曾是南美

這是阿根廷歷史上唯一一次遭遇這樣的經濟狀況嗎?每當提起阿根廷,大部分人腦海中第一反應是世界足球巨星梅西,而同樣精彩的,還有阿根廷的經濟起伏和全球地位。

大航海時代,開闢了從歐洲到美洲、非洲、印度的新航線,當時金礦銅礦成為了歐洲人的主要目標,位於南美的阿根廷沒有這些資源。

但拉普拉塔平原卻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土地肥沃,水草豐美,因此儘管曾淪為西班牙的殖民地,但並沒有停止發展自己的糧食和肉類的產業,1816年,阿根廷獨立

此後的四十五年裡,聯邦制和集權制使動亂和分裂一直伴隨這個國家,直至1861年,阿根廷迎來首任總統巴託洛梅·米特雷,憑藉他實行的現代化的自由經濟政策,阿根廷形式逐漸穩定,並迎來一個發展的高光時期。

曾是南美

崛起的南美"巨人"

一個動盪了幾十年的國家,轉型成為現代商業國家,大量歐洲人移民阿根廷,最多時白人人口可以佔到九成的比例,阿根廷對於高素質人才自然是十分歡迎,再加之開放經濟,阿根廷勢如猛虎。

當時最能體現世界文明發展方向的是歐洲的商業文明,另一邊的北美大陸,美國正在進行內戰,並且持續了四年,給足了阿根廷發展的空間,以至於它成為了100年前經濟匹敵美國、富裕比肩德國的國家。

憑藉自己的迅猛發展,阿根廷緊追歐洲和美國成為了進入商業文明時代的國家。"你富有的像個阿根廷人。"這是當時全球其他一些國家對阿根廷的形容,在當時的電影中也用阿根廷人來飾演富人的形象。名不副實的阿根廷一度在1896年成為人均GDP最高的國家。

1908年,阿根廷迎來又一個具有大意義的事件——成為世界第七大經濟體,人均收入已經可以與德國持平,正所謂"北有美利堅,南有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市被譽為南美洲的巴黎。

曾是南美

憑藉著農牧產業和礦產業,阿根廷成為了拉美洲的佼佼者,"美國夢"變成了"阿根廷夢",憑藉雄厚基底,直至二十世紀中期它仍然是全球第十五大經濟體,人均收入超過德國、意大利和日本。

如今人們用紙幣或電子貨幣進行交易,富裕時期的阿根廷直接用黃金作為貨幣,因為實行的是金本位制,阿根廷儲備了大量黃金,讓許多世界級銀行都自愧不如。

美國雖然很想鞏固自己在美洲的霸主地位,但始終有這樣一個經濟強國在壓制著它。如今美國依然是經濟強國,但卻鮮少能看到阿根廷出現在新聞中,這中間到底出現了什麼變故?

即便是再富有的國家,也無法避免貧富分化問題,成就了一些人,總會相應犧牲一些人。阿根廷從動盪走向經濟強國,表面光鮮亮麗,實則有千瘡百孔的陰暗面,千里之堤,毀於蟻穴,它的問題,遲早會逐漸暴露出來。

曾是南美

強國的衰落悲劇

"軍人上臺就胡搞,文人上臺就民粹討好選民",如此輪番折騰,沒有一套明確的治國思路和體系,後來會發生變故也就並非那麼出人意料。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經濟大蕭條,當時任職的民粹總統提出搞工業,其實這本是一個正確的決定,可沒想到卻讓本就不穩定的局勢變得更加動盪。

阿根廷土地肥沃,氣候適宜,農牧業非常發達,被稱為"世界糧倉和肉倉",這樣的大前提再加上不合理的政治主張,導致阿根廷人民缺乏工業化的動力,仍然一心撲在農牧業上。

他們認為,既然能安穩的從農牧業中獲利,又何必到工業化行業中自討苦吃呢?加之在工業化進程中出現的暴力鎮壓工人的醜聞,使事實更加與阿根廷政府縮小貧富差距的願望背道而馳。

曾是南美

貝隆所執行的典型民粹主義政策,最大的問題就是:國家沒有經濟來源,國有經濟沒有效率。一方面,阿根廷的農牧出口和工業品進口的關稅大幅提高,導致本來有出口優勢的農牧業競爭力迅速降低。

而另一方面,阿根廷政府的腐敗不作為;國有企業過度依賴政府的鉅額補貼和福利,軍政府和民粹輪流上臺造成的不穩定的政局,無一不是漸漸拖垮阿根廷的重要原因,而這些原因卻又無法短期內解決,逐漸形成惡性循環,猶如深陷泥沼中越來越不可自拔。

如今,阿根廷的經濟體量甚至遠遜於韓國——一個土地面積只有它的零頭的國家,最後,人們一起見證了阿根廷這個本來美好富裕的國家如何一步步走向沒落,阿根廷的經歷也給了更多的思考:產權不明晰的企業制度,使越來越多的人失去了勞動自主性。

希望阿根廷的結果能帶給人們警示,這樣獎賞懶惰,懲罰勤勞、不尊重勞動的制度,自然也不會被勞動尊重,終將會被時代所淘汰,逐漸走向沒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