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的侄子,獲得諾獎後卻說:我不是中國人,我在美國長大

如今的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有更多的機會和物資,讓很多不可能之事變得有希望。利用這樣的大好機會,我們可以發揮自己的潛力。趙翼在《論詩》中寫道:

滿眼生機轉化鈞,天工人巧日爭新。預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覺陳。詩人的意思是,社會和自然都在不斷的發生變化,即使能夠知道500年後的事情,但在一千年之後,這些事情也會過時,預示著人們要不斷創新。

錢學森的侄子,獲得諾獎後卻說:我不是中國人,我在美國長大

我們正是憑藉著創新,才讓中國發展成如今強大的模樣,在這些創新的過程中少不了一些科學家。我過曾有很多科學家出國留學,他們在外到學新的知識後,便回到國家。可也有一些海外華人,在國外接受教育之後,就忘記自己的根,甚至聲稱自己不是中國人。錢學森的侄子錢永健在獲得諾貝爾之後,就坦言:我不是中國人,我在美國長大!

錢學森侄子,獲得諾獎後坦言:我不是中國人

2008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可謂是悲喜交加,這一年奧運會在北京成功舉辦,這一年也發生了汶川大地震,讓無數人失去了自己的家庭,他們在生與死的對抗中,為我們帶來一幕幕悲傷畫卷。與此同時,2008年還是錢永健拿諾貝爾化學獎的一年。

錢學森的侄子,獲得諾獎後卻說:我不是中國人,我在美國長大

眾所周知,諾貝爾本人是一名化學家,所以能夠取得諾貝爾化學獎更是一大難事,諾貝爾化學獎的含金量很高,即使是很多化學專家,也未必能夠拿到這一獎項。由此可見,能夠取得諾貝爾化學獎,其學術造詣一定很高。2008年,錢永健奪得諾貝爾化學獎,無疑讓中國人很驕傲,因為錢永健正是錢學森的侄子。不過在獲獎之後,錢永健卻並沒有因為自己是中國人的身份而驕傲,反而坦言:我不是中國人,我在美國長大!此言論引起一片譁然。

錢學森的侄子,獲得諾獎後卻說:我不是中國人,我在美國長大

錢學森曾為我們國家做出突出的貢獻,如今每一位中國人都記得錢學森的成就,我們更稱他為“中國導彈之父”。在我國的兩彈剛剛研發時,錢學森就放棄美國給予的豐厚待遇,回到祖國,為我們的科研事業奉獻一份力。錢先生剛剛回國時,當時國內各方面發展的都不如他國好,無論是待遇還是研發條件都處於弱勢,但是錢學森卻並沒有在意美國的挽留,而是毅然回到國家。

錢學森的侄子,獲得諾獎後卻說:我不是中國人,我在美國長大

條件很艱苦,但錢老卻有著滿滿的歸屬感,他也沒有任何抱怨,而是專注的研發導彈,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為祖國作貢獻。錢學森為國家做貢獻的故事,激勵著一代代青少年,也讓我們國人以錢老先生為驕傲。但是,他的侄子錢永健卻和錢學森完全不同。錢永健從小就在美國出生長大,雖然他流著中國人的血,但從小就已經加入到美國國籍,是一個徹頭徹底的美國人。

錢學森的侄子,獲得諾獎後卻說:我不是中國人,我在美國長大

與此同時,依舊有很多中國人,因為錢先生的緣故,對他的侄子錢永健也寄託眾望。但當錢永健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時,他卻說自己不是中國人,雖然說這番話讓很多國人成為玻璃心,但是仔細想想錢永健的話也沒有錯,畢竟他確實從小生長在美國,他的國籍正是美國。

錢學森的侄子,獲得諾獎後卻說:我不是中國人,我在美國長大

站在錢永健的角度來看,從小生活在美國,受美國的薰陶,他自然也對中國不太親近。反之,我們之所以愛國,是因為我們從小生活在中國這片土地,愛國的本質上與所處環境的關係更大。

這就猶如有很多外國人從小生活在中國,他們也自然會將中國認定為自己的故鄉。相比於血脈,生在哪裡更重要,更能讓一個人紮根。

祖國需要青少年建設,年輕人應有創新和學習精神

錢永健的事件只是一個小小的插曲,對於我們來講,依舊要努力研究科學,為讓祖國做出貢獻。趙翼在《容論詩》中寫道:滿眼生機轉化鈞,天工人巧日爭新。詩人告誡大家,滿眼的生機都需要人們日新月異的去創新。古人尚且有如此重視創新,現今社會,我們更要有創新意識。

錢學森的侄子,獲得諾獎後卻說:我不是中國人,我在美國長大

如今有很多孩子生活在富裕的家庭,父母不想讓孩子吃苦,對於孩子疏於管教,認為家裡有錢,孩子便不用刻苦學習,可不曾想卻這卻害了孩子。無論家裡條件再好,也不應讓孩子貪圖享樂。未來的中國,還需要靠一代代的青少年建設,年輕人應該有創新和努力學習的精神。

趙翼《論詩》

林逋在《省心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