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阜陽過年六道“硬菜”

最美西湖潁州景,百里尋鮮是年味。年離得越來越近,無論是遊子還是客居,亦或土著,此時心中對團聚的期盼愈加強烈,思念家中的年味,思念年夜飯上那濃濃的家鄉味。阜陽人記憶裡的年飯,總要在桌上擺滿那地道的硬菜,只有這些老味道,才能吃出踏實滿足和幸福感。臨近年關,廚房飄出來的香氣和母親準備的佳餚,就是過年餐桌上的標配。冬季雖然漫長,但潁淮人家的年味卻從未單調過,讓我們尋著時間的味道,回憶那百年前老阜陽過年居家必備的六道硬菜。

頭牌【米粉肉】

老阜陽過年六道“硬菜”

本土菜系中的蒸菜,屬於具有阜陽思維智慧的美食大系。凡雞魚肉葷素類、丸子和乾菜無所不蒸,其中米粉肉是阜陽蒸菜之王。米粉肉主打是帶皮五花肉,加糯米、冰糖和其他調味料等厚味製作而成,講究肥瘦搭配,上肉下米間隔擺放。先用甜麵醬將洗淨的五花肉片醃製,拌入經過炒制散發著米香的的糯米,放入籠屜。當蒸汽將豬肉中的油脂邀請出來後,便潤物無聲地緩緩滲入糯米中。先武火烹熟,再文火煨透。以一種自然之韻,揉合食材之美。其密訣在於調之和,料之厚,油之糯。油、肉、米、火候和調料只有達到絕妙的比例,五“族”共合,才能蒸出上佳的米粉肉。香糯油潤的口感在那物質匱乏的年代,可以滿足人們補足油水的奢望。米粉肉可以一直吃出正月。米粉肉一上桌,過年的味道就撲面而來了……。

隨著人們對健康的關注,米粉肉慢慢淡出了大家的視野。但做為老阜陽年味的頭牌硬菜,它一直活躍在老阜陽人們心裡,屬於一方水土孕育出的暖人心的地方風味,是一道功夫老菜。是吃過臘八飯置辦年飯時,絕對不可或缺的一道。年貨裡的阜陽枕頭饃和正月十六女兒回孃家帶的老雁饃,是米粉肉的絕配,兩片饃夾一片肉,爆出小康之感、富安之意。

金牌【四喜丸子】

老阜陽過年六道“硬菜”

從文化和民俗角度看,對於阜陽人而言,四喜丸子決非獅子頭,因為阜陽人心目中四喜丸子是情懷、是年味、是喜慶、是家的記憶,是富涵文化烙印、美好祝願的美食。老阜陽凡逢婚喪嫁娶和上樑動土重大事情時,支客待客(阜陽話招待客人)菜品中,必有四喜丸子的身影。過年時節她的出現,更具美好的彩頭。這道菜屬於魯菜,它由四個色香味俱佳的肉丸組成,寓意人生福祿壽喜四大喜事,常用於喜宴壽宴等紅案宴席。色、香、味、形均有獨到之處。其外形美觀,色澤棕褐,肉質鮮嫩鬆軟,五香佳味俱全。元未劉福通紅巾軍起事於阜陽,潁州幾經兵亂,人口銳減。明初洪武大移民中,山東移民將四喜丸子帶入潁州流傳至今。

四喜丸子各地都有,主要由肉餡、雞蛋、蓮藕、荸薺等剁成細細地餡子,順一個方向攪拌。先炸後燉,湯汁燒開調入澱粉勾芡至濃稠,淋上香油。但大阜陽人民創造性的融入幹饃屑,使四喜丸子即保持肉的口感,又膨鬆可口,易於烹製。四喜丸子直擊人們的味蕾,寓意美好和事事如意,不僅傳遞了美味,更是彰顯了這塊土地上的人們,對於美好事物的嚮往。她既鎖住了營養美味,又賦予了鮮滑可口,更寄託了對來年的期盼。過年待客宴席上,四喜丸子是婦孺皆愛,老少咸宜的網紅菜。

銀牌【虎皮肉】

老阜陽過年六道“硬菜”

虎皮肉是老阜陽人的俚語,也叫方塊肉,是那個年代不可多得的牙祭。五花肉清洗,與薑片、蔥段、黃酒放入清水中煮至豬肉斷生。瀝乾後在肉皮上插洞,過油炸至金黃色,碼齊皮朝下放入合碗,上鍋時方塊肉在下雪菜在上,謂之合碗。將盛放方塊肉的碗叫作合碗,是因為蒸熟後要先把空碗扣上,再反過來將虎皮肉倒出來。倒過來的虎皮肉底部朝上,豬皮油光鮮滑,肉皮紋似虎皮,酥香醇正。皮肉酥糯,肉床晶瑩,溢油剔透。用筷子輕輕一碰,肉片搖搖欲墜,肥瘦幾欲剝離。肉米的配比是個技巧活,若肉多米少,則油膩滯漲。若肉少米多,則粉澀缺油,吃不出來滿足感。

上世紀二十年代,老阜陽小隅首有家著名的小吃,人稱“連老大罈子肉”,屬於業界超級網紅明星。主打菜就是虎皮肉和虎皮蛋。十年前阜陽政協委員還提案建議恢復挖掘這一潁州老品牌、老字號。可以毫不誇張的說,虎皮肉展示了阜陽人對色香味的追求和美食欣賞品味,特別是色。過年時桌上擺上一碗方塊肉,大人孩子臉上都喜氣洋洋地。閒睱無事,或風雪夜歸,圍爐獨酌。一盤花生米,兩塊蘿蔔牙,來壇虎皮肉,也是人生快意之事。

玉牌【豬頭肉】

老阜陽過年六道“硬菜”

阜陽人過年家家都想法去買個生豬頭,但不是家家能買得到的。家裡掛一隻豬頭,全家人過年心裡都踏實,街坊四鄰面前也有派。早年過年普通人家能吃上豬肉,算是比較奢侈的事。那時一頭豬出欄,從豬崽到宰殺大約需要一年多時間。那個歲月飼料匱乏,養豬一般都是吃草和爛白菜葉子,或者紅芋秧子和蘿蔔櫻子等,豬生長期長。過年時普通人家都是託人找關係,尋得一方豬頭過年,只因豬頭“出菜”。買回來的口條、拱嘴、賺頭和順風是捨不得吃的,都是待客時的壓軸硬菜。舌字同音折,為避諱折本的諧音,時人尤其是商家皆稱舌頭為“賺頭”或口條,豬耳朵為討口採都稱之為順風,豬鼻子稱為拱嘴。從冬至到正月,家中不來客時,自家人吃飯只是從豬頭上片下耳圈、耳根、眼角、頭皮肉、豬臉肉和槽頭肉,平時少切點配點菜一起炒。

自家剖豬頭是個技術活,需從正中間剁開。最好用兩把斧子齊上陣,一個在下對著豬頭的中間,另一把斧子來個力劈華山。豬頭肉肥廋相間,色澤紅潤,可鹵可炒可紅燒。鹵後香糯濃醇,鹹甜適度,肥而不膩,是過年待客下酒的好菜。豬頭骨燉老湯,也是一道上油解饞的上湯,老湯表面冷卻後的一層豬油,也被會過日子的主婦收集起來。肉少的時候用來炒菜,也可以增加些葷味。過年窮人家再拮据也要買肉吃,但未必有豬頭肉。

銅牌【蹄凍子】

老阜陽過年六道“硬菜”

蹄凍製作技術含量不高,過年家家戶戶都有兩三臉盆蹄凍。進入臘八後置備年貨時,各家各戶大多要熬一大鍋蹄凍,也叫“年凍”,能從小年一直吃到年後,寓有年年有餘之意。熬好的蹄凍液放在盆裡,擺在廚房的陰涼處或者院子裡即成蹄凍,隔幾天重新上鍋加熱再冷卻,不用擔心變質。買豬蹄作食材的規矩,一定要買豬前蹄,因為前蹄是往回撓,後蹄是往外蹬,老阜陽人圖個吉利。豬蹄碎塊,剝下的蹄肉和蹄筋都儘量撕小一點,同時,可放入金黃的雞蛋皮、豬皮和調料熬製,製作時等溫度降下後,再放入些許蒜黃段和開水斷生後的菠菜葉,冷卻後的成品才是那樣晶瑩剔透的美觀。

蹄凍食用多為切片涼調,因富含膠原蛋白,肉有彈性,且脂肪含量比肥肉低,口感好,是一種類似熊掌的美味佳餚。過年期間,即使沒有來客,家人也經常切一碟蹄凍伴醋佐餐,即過了吃葷的癮,也最少的消耗家庭備年豬肉,以便留著更多的葷菜在過年待客時撐撐門面。蹄凍是阜陽人對肉和湯的完美詮釋,是對煲湯的個性認知,豐富了兩者融合的形式,是凝固的湯,立體的詩。

鐵牌【臘豆子】

老阜陽過年六道“硬菜”

早年皖北臘豆子屬家常菜,很少上席,主人如果待客端上桌,可別見外,那是沒拿你當外人。因為當時食物匱乏,這種集各種蔬菜於一身的一鍋燴,絕對是有點奢侈的,在確保花樣豐富的同時,也兼顧了營養大成,堪比山珍海味。製作是由肉丁肉皮、黃豆白菜、胡蘿蔔香乾、蘿蔔等切丁燒製而成的。但巧手的阜陽媳婦,在製作時加上了切丁的荸薺,在臘豆香糯的成分裡,平添了幾許爽脆可口,這使得阜陽臘豆子與皖北其他地方略有不同。燒一鍋可盛一大盆,每一次吃的時候盛一碗加熱。此菜平時也有做,但冬季和過年吃的更多,是過年時大魚大肉的蔬菜補充。這道菜之所以備受老百姓青睞,得以家家繼承延續下來,不外乎這幾個原因,一則食材大眾化,阜陽農村隨處都有種植,便於採購。二則方法簡單,燴是阜陽菜的特點,也是精髓,五花八門一鍋燴誰都會。三則以素為主,清淡爽口。較之舊時冬季天天吃大白菜,大塊朵頤肉後,臘豆子簡直是年味裡的清泉。四則品種繁多,營養均衡,可避免過年期間營養單一。

從小小的臘豆,我們窺見阜陽人把食材用到了極致,讓這道美食變得回味無窮。臘豆也是舊時船民的最愛,舊社會歧視船民,拒絕其上岸定居,但阜陽水運繁忙,也曾經濟繁榮,商賈雲集,南來北往客如雲,飯館客棧多如林。船民往往備好臘豆和醬豆等適合長期食用的食材,在水上吃上多日不用炒新菜,阜陽臘豆和炒饃條,背後都有船民那道盡世間滄桑的故事。

文化披身,斯文昇華。美食加袍,幸福圓滿。世界本就是喧囂紛雜的,但傳統的春節卻將她歸於溫馨寧靜,其重要的媒介就是年味。微醺間、饕餮時,我們內心的善良美好和親情關愛會被美味放大,使我們心靈暫時剝離喧囂、擺脫煩惱,於半醉半醒之時,祥和愉悅之後,在一年之始,獲得重新出發的勇氣和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