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洋:未來肯定會出現一個全球文明!

猜您喜歡:

中國歷史的政治階段劃分

如果將中國歷史上的政治制度分階段,可將春秋時期的分封制作為第一階段,即所謂的封建制社會。事實上,封建社會在秦統一中國之後就開始消亡。春秋時代,貴族政治盛行,各個諸侯國的君主,基本符合英國《大憲章》裡對國王的定義:君主是和貴族一樣的人,只不過是貴族中的第一個。

接下來,秦朝建立了大一統的官僚帝制:“化家為國”。在此之前,各諸侯國是相對獨立的君主國,“化家為國”之後,維護社會政治秩序成為整個大一統國家的目標之一,這是一個非常大的變化。

漢唐是官僚帝制成型時期,漢代建立了官僚體系,唐代進一步完善。北宋和漢唐又不太一樣,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君臣共治,士大夫的地位非常高,而且臺諫之風盛行。臺諫制即北宋時期設御史臺和諫院,諫官和言官同時監督皇帝、宰相和幾乎整個官場,行使著如今紀監委的權力。

大趨勢|姚洋:未來肯定會出現一個全球文明!

南宋時期是中國政治、文化和社會走向封閉,並最終走向衰落的一個轉折點。美籍華裔歷史學家劉子健先生說,自宋朝開始,中國向內轉。明清時期是我們國家政治的倒退時期。明代廢相,開始抑制士大夫,搞專制;清朝和漢唐做法剛好相反,是“化國為家”,又全面倒退回了專制。

總的來看,從秦以來兩千年的歷史,北宋剛好在中間這個時間段。前面的一千年,整個中國處於上升期。北宋之後,中國開始走下坡路。

古代政治給我們的啟示

古代政治對我們當代到底有什麼啟示?首先,中國古代政治沒那麼黑暗,從春秋到北宋,實際上是中華文明的上升期,也是政治文明的上升期。我們開創了現代國家的雛形,“化家為國”,以建立政治秩序作為國家治理的目標,還有權力的制衡,君權和相權分離並且相互制衡。宋代儒家政治更是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儒家政治是不是有個理想原型?是不是可以和民主政治的理想原型互補?民主政治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契約,還有法治、權力的制衡。儒家強調官員的德行、政治秩序,還有社會的融洽,這兩者不是剛好互補嗎?

以法治為例,我們需要加強法治,但法制永遠不可能完備。2016年,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奧利弗·哈特(Oliver Hart)就是憑藉不完全契約理論獲得諾貝爾獎。既然法律是不可能完備的,這時候恐怕還得靠官員的德行,如果官員無德無行,有法律也沒有用。

儒家的理想原型是從人性論出發,相信人性是多樣的、流變的、可塑的。孔子就說,人生而不同,唯上智和下愚不移,但是中人可教,而且有教無類。孟子也說,人皆可為堯舜,但這是個潛能,要通過後天修煉才能成。荀子的學說在我看來屬於環境說,“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積靡使然也”。

儒家主張統治者施仁政,仁者愛人,就是民本主義,此乃儒家的政治原則之首。百姓和秩序是統治的最終目標,但是儒家政治和民主政治不一樣,儒家政治講究層級,這是社會治理必要的,但誰能進入層級需要選賢任能的標準,賢能等級高就可以獲得高層級的職位,儒家非常相信這一點,我們古代政治也是這麼實施的。而且,儒家政治裡每個層級都是開放的,但開放不是說隨便誰都可以進,而是必須具備進入層級的資質,一級一級往上走。

如果說儒家有個理想結構,以現在的觀念來看,可能有四個部分:首先是主權機構,它是一個民選機構,掌握國家主權;其次是中央機構,負責決策和選拔人才,向主權機構負責;再次是政府機構,管理國家日常行政,向主權機構負責;最後是諫言機構,監督上述三個機構。古代政治除了沒有主權機構,其他三個其實都有。即使沒有主權機構,臺諫制度對中央機構和政府都有很大的約束力。

研究中國40多年改革開放的歷史,我認為中國或中國共產黨成功的一個很重要方面就是迴歸中國。

超越中國,應該進一步思考和研究全球文明

最後,我們還應該超越中國,進一步應該思考和研究全球文明。儘管這個話題今天看起來還有點遙遠。

回首人類的文明史,公元前600年到公元前200年是人類歷史的一個軸心時代,那時候的人類文明群星燦爛。錢穆先生說,三大古文明中,印度文明產生了第一個宗教——佛教,試圖回答“我是誰”的問題;希臘文明試圖回答“如何征服自然”的問題,產生了科學;中華文明試圖回答“如何活在當下”的問題,所以我們創造了官僚帝制。

可以想見,未來肯定會出現一個全球文明。全球文明不是說一個文明打敗了另外一個文明,而是綜合了所有文明的優勢,統一回答由前述不同文明來回答的問題。

因此,面向未來,我們應該好好總結中華文明五千年的燦爛歷史,形成世界文明視角里的中國敘事,而且用充滿人文關懷的、全世界都能聽得懂的語言去講述中國。這是我們的責任。

(作者為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

閱讀延伸

何謂“化家為國”

由封建轉為郡縣,古人稱是“化家為國”,簡單地說,郡縣制從根本上消除了中央和地方的對立。郡縣制下的郡守和縣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從而使君主有效地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於政治安定和經濟發展;郡縣制從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來分封割據的狀況,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有利於防止地方割據分裂,有力地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如輝 輯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