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固始的中原僑鄉:這裡是唐人的故鄉,臺灣人的先祖

一、固始是中原僑鄉

信陽市固始縣以歷史悠久、山川秀美、物產豐富聞名中外。據明代縣誌記載:“高陽氏封子庭堅於安。”因此在高陽顓頊帝時代,固始縣域當時屬於安國疆域,而後由夏代安國慢慢分離出潘國、英國、黃國三國。到公元26年,光武帝劉秀封功臣李通為固始侯,時至今日固始稱謂仍然未變。在由晉唐時期到明清時期這一段漫長的歲月裡,地處江淮間豫院結合部的河南省固始縣,作為歷代中原河洛人南遷的肇始地和集散地,由於在河南移民史上的重要位置和深遠影響,而成為“獨樹一幟”的中原僑鄉。

信陽固始的中原僑鄉:這裡是唐人的故鄉,臺灣人的先祖

二、4次規模較大的“移民熱潮”

固始向福建、廣東、港澳臺、蘇州、浙江,尤其是福建、臺灣一帶的移民,歷史上經歷了4次規模較大的“移民熱潮”,影響深遠。

1、西晉“永嘉之亂”的移民

在這期間,社會動盪不安,當時的上層人士率先遷往南方,很多百姓也跟著一起南遷,這次遷徙時間較長、規模較大,是一次重要的遷徙活動。從流傳至今的許多族譜和歷史書籍中可以看出:這一期間有林、黃、陳、鄭、詹、邱、何、胡8姓士族進入福建。其中,祖籍固始的民眾有許多往南遷移,尤其士族最多。

2、兵役遷徙

唐高宗總章二年(669),陳正以嶺南行軍總管身份,受命率領府兵3000人,副將132人入閩平叛。陳正病逝後,其子陳元光代其父職任職,新設漳州刺史,興辦教育、啟化明智、發展農業、建設港口、發展臺灣、開發漳州、大大促進了南北文化的融合,被尊為“開潭聖王”

3、“唐末王氏三兄弟入閩帶動的移民

唐代末年,黃巢起義,天下大亂。王緒組織一支民軍解放了光、壽二州,當地非常多的民眾都廣泛參加,王氏三兄弟是這支隊伍的重要力量。在農民隊伍南下轉戰中,因頭領王緒性格殘暴,王氏三兄弟與其他將士一起剷除王緒,並被擁戴為領袖。王審知在任的27年中,釆取了保境安民的政策,大力發展海運事業,把文化傳播到東南地區,這次遷徙為後來東南文化的崛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信陽固始的中原僑鄉:這裡是唐人的故鄉,臺灣人的先祖

4、兩宋之際,宋元混戰的民眾遷徙熱潮

北宋末年,宋朝受到金兵的猛烈攻擊,宋政權軟弱無能,導致固始多次受到金兵攻擊,宋政權在固始的統治力量基本消失,導致固始成為無人管的地帶,當地民不聊生,只能向外遷徙。而遷徙是沿著前幾次的路線,向南遷徙,最終定居福建一帶。當然由於遊學經商或者官職調動,亦或婚姻、親人團聚等導致的遷徙,亦不在少數。

三、唐人故里,閩臺祖地

1、西晉永嘉派駐閩南的10000多名軍士在福建紮根,成為臺灣人的先祖

客家民族的形成與固始也有著非常深厚的淵源。根據史料記載,客家人的大部分祖先都是來自於中原地區的漢人,他們或是因為戰亂或是因為朝代變更而遷徙到福建、廣州、江西等地。在生活過程中,他們傳承和發展了原有的生活習慣和文化傳統,並吸收了定居地的風俗習慣和文化,二者逐漸合二為一,從而形成了獨特的客家文化。

西晉永嘉年間,派駐閩南的10000多名軍士在福建紮根,成為臺灣人的先祖。他們的後代成為客家民族壯大的重要力量,根據兩岸的氏族族譜資料考證,大陸的客家人和臺灣的客家人在姓氏族譜有一個共同的祖先、堂號和郡望,都記載著他們追隨陳元光或王審知兄弟遷入福建的故事客家姓氏,絕大多數的根都在中原。在客家的姓氏排序中,安姓、黃姓是兩大重要世系,而據考證,這兩大姓氏都來自於信陽地區

信陽固始的中原僑鄉:這裡是唐人的故鄉,臺灣人的先祖

2、陳政、陳元光父子和王氏三兄弟組織的移民

陳政、陳元光父子和王氏三兄弟他們所組織的移民,是信陽人歷經幾次南遷中,人口最多,規模最大的,最為成功的,對後世子孫影響較大。而這兩次信陽大移民都發生在唐朝,對後世福建南部、廣東北部乃至整個福建、潮汕地區的發展產生了極其顯著地影響。

首先,陳元光、王審知率領民眾往南遷入福建,給福建地區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生產方式、生產技術,形成了中原文化,他們對福建的開發建設,使福建的經濟文化、人口發展乃至社會的發展都迅速趕上甚至超過了中原地區的發展水平,成為後代動亂時期中原人民的避難所。

其次,跟隨他們入閩的1萬名將士,再加上他們所帶的家屬不計其數,經過幾十代人無數家庭的繁衍,逐漸形成了主要的臺灣人民,並擴散到廣東東北、臺灣及東南亞地區。其後代大量越境進入臺灣,並對臺灣進行開發建設,打造臺灣使之完全融入中華民族的發展軌道。特別是民族英雄鄭成功成功收復臺灣,21年後施琅將軍回到臺灣統一臺灣,

這兩位信陽“老鄉”先後從東南沿海地區武裝移民到臺灣有五萬餘人,其中許多是當年移民在信陽的後裔,使信陽變成臺灣大多數人的祖根地

信陽固始的中原僑鄉:這裡是唐人的故鄉,臺灣人的先祖

唐代時信陽經歷的兩次移民的後代大批量地移居海外,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海外華僑被稱為“唐人”,並形成了唐人街。陳元光、王審知兄弟在臺灣發展史上創造了兩個絢麗的時代,不僅給臺灣人兩次標上了深刻的“信陽根”的印記,也使眾多臺灣人、客家人和海外華僑,對固始懷有深刻的“根”的情結。

感恩相遇,承蒙厚愛,我是小週週,喜歡請關注,咱們下一篇文章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