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無話不談」到「漸行漸遠」,每個人都逃不過的怪圈


從「無話不談」到「漸行漸遠」,每個人都逃不過的怪圈

上個月回了趟老家,因為父母特想念兒子,特意去縣城的移動營業廳給父母辦了個新的手機卡,方便和兒子視頻。

碰巧在營業廳遇見一位來換套餐的中年人,他頭髮有點亂,滿臉胡茬子,臉上也不少褶子,大夏天的穿著一件褪了色的厚外套,上面有些油泥,一雙不太跟腳的綠軍鞋快要破了,鞋帶子還不是同一種顏色,嘴裡叼著煙,大大咧咧的跟我打招呼……

剛開始有點蒙,等他說出名字時,才猛然間意識到,這是我兒時的非常要好的小夥伴;小時候天天玩在一起,上樹、偷摘桃子;去地裡偷西瓜,被人抓住一頓毒打;跑到坑裡洗澡,被玻璃碴子扎破腳心;那個時候他很聰明,總是想出一些好玩的招數;兒時的記憶瞬間佔據了我的腦海,只記得那時的童年很美好……

他拿起一根菸遞給我,我說不會,他詫異的笑道,還不會抽菸?

他沒讀完初中就去打工了,起初什麼活都幹,裝卸、建築、幫人送貨等,收入不多,乾的也沒勁;後來學了開卡車,出去一趟最長的時候有一個月,從老家一直開到海南,中間還要做船過去,風裡來、雨裡去很是辛苦。

現如今,他孩子都要參加高考了,本來想跟他多聊一會兒,順便坐在一起吃個飯,但是總感覺找不到可聊的話題了。

他關心的是生活有多困難、年邁父母的醫藥費怎麼解決、怎麼給孩子攢夠讀大學的費用、去哪裡打工能找到更好的活兒、掙更多的錢、今年的收成又不怎麼好等等;

而我只想盡力找回兒時的記憶,尋找當初的美好時光;

望著眼前這位曾經的兒時玩伴、昔日發小,看著他那雙凝重的眼神,突然間意識到,我倆已經不在一個頻率上了,再也找不到那個聰明活潑的兒時玩伴了;

正如魯迅在《少年閏土》中的描述一般:

我這時很興奮,但不知道怎麼說才好,只是說:
“阿!閏土哥,——你來了?……”
我接著便有許多話,想要連珠一般湧出:角雞,跳魚兒,貝殼,猹,……但又
總覺得被什麼擋著似的,單在腦裡面迴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臉上現出歡喜和淒涼的神情;動著嘴唇,卻沒有作聲。他的態度終


於恭敬起來了,分明的叫道:
“老爺!……”
我似乎打了一個寒噤;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說不出話。

每當想起這些,眼眶總是溼潤著,五味雜陳,說不出的難受。

讀大學後,剛畢業的那幾年,幾個同學打拼在一個城市,租房住,工作之餘時不時的下個館子,吃個燒烤、喝點小酒,無所不談,好不快活;時光荏苒,歲月如梭,慢慢的先後買房、結婚、生子,大家之間的聯繫變得越來越少,甚至為零,偶爾想聯繫,卻再也找不到合適的話題。

昔日要好的小夥伴,以及後來的同學朋友,隨著時間的流逝慢慢的淡出我的視線,漸行漸遠的關係促使我不得不深思這個問題,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同學之間的友情越來越淡,而最終沒能走到最後呢?


一 成長的變化以及認知的提高導致朋友間的價值觀有所不同

同學小文,畢業後即進入到一家國企,他喜歡安穩、小富即安,而同班的同學小軍,卻不甘平庸、喜歡冒險,一份工作小文可以堅持做五六年甚至十多年,可以忍受薪水常年不怎麼變化;

而小軍工作沒兩年就放棄了所謂的白領工作,不斷的學習,提高自己,後來折騰著自己還開了公司;

慢慢的小文和小軍兩個人之間話題越來越少,來往越來越少;偶爾組織一次聚會,小文談論的是老婆孩子熱炕頭,哪家超市可以買到便宜的衛生紙;而小軍談論的是哪隻股票跌停、什麼行業是進場的好時機、如何更好的賺取睡後收入、如何更好的提高自己……

你關心的是苟且與現在,而他關心的是明日與未來;

你的苦悶彷徨他無法理解,他的不甘平庸在你看來是一種刻意的顯擺;

兩個人沒在同一個頻率上,尷尬的坐在一起,四目相對卻無語,只好低頭玩手機。

淮南子曾經說過:「行同趨同,千里相從;行不合趨不同,對門不通」。道不同不相為謀,人具有趨同性,喜歡和自己觀念一致的人做朋友,當兩個人價值觀差別很大時,走向陌路是早晚的事。成長是最無奈的疏遠,隨著成長的變遷,所帶來差距越來越大,漸行漸遠變成了理所當然。


二 物質層面的差距導致的心理落差

同是來自農村,畢業後的起點相當,但是經過幾年之後慢慢的拉開了差距。

積極向上、努力奮鬥、不甘平庸的同學小劉,靠自己的實力買了兩套房,而同班同學小王,由於出手早,機會好,竟然買了三套房,而大部分人還停留在一套房子上;

不可否認房子不能代表一切,但是現如今,房子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一個人的實力。能買兩套房甚至三套房的,就算大家經濟實力相當,但也不得不佩服人家的認知和眼光,該出手時你錯過了,這就是差距。

工作多年大部分同學依然在普通一線員工掙扎,而有的同學經過多年的打拼走上了中層甚至高層,開著豪車、住著別墅,滿臉洋溢著優越感和自豪感;

處於弱勢的一方看到曾經睡在上鋪的兄弟突然超越自己,內心有點說不出來的滋味。

他們壓力很大,不敢參加所謂的聚會,慢慢的聯繫越來越少,話題越來越少,不怎麼發朋友圈,看到你在朋友圈曬的健身、買房、喬遷、升職等,也不點贊,也不評論,裝作沒看見,箇中滋味也只有當事人能體會;由此帶來的層級感導致朋友之間的關係越來越淡。


三 過分的關心給對方構成一種無形的壓力

同學聚會時總是有這麼一種人,見面時第一句話總是問別人混的怎麼樣、現在掙多少錢、買車了嗎、買房了嗎、房子買哪了、結婚沒、生二胎沒有?

聽到對方還待在老地方,馬上跟上一句,怎麼還不辭職,那地方待著不就是混吃等死嗎?還沒買學區房,孩子怎麼上學?趕緊生二胎吧,再不生就老了……

出於關心也好,好奇也罷,但是每個人都有自己選擇自己人生道路的權利,也許對於他們來講這是一種最優的選擇,別人沒有處在那樣的環境中,無法親身體會,因此不能妄加評論。

大多數時候或許是出於關心,但更多的時候是自己問完之後的一種比較,找出自己在同學間的位置;當聽到別人比自己混的好時,心裡有一種不爽;當聽到別人混的不如自己時,瞬間有一種莫名的優越感。

過分的關心給對方構成一種無形的壓力,導致別人故意躲著你,偶爾有交流也少了一些真誠,少了一些話題。


四 以自我為中心,沒有換位思考,把幫助自己當成一種義務

同學朋友間難免落難,看到這種情況誰都想幫一把,但是幫一把是出於友情出於內心,不幫也很正常,人家沒有義務幫你。

大學時候的同學,也是多年不聯繫,由於各自在不同的行業打拼,平時忙於工作,見面的機會幾乎沒有,但關係也算是很不錯的那種。

突然有一天,接到同學的電話,說買房差一些首付,能不能應個急,多多益善。當時我剛裝修完自己的房子,手頭也很緊,就沒有答應下來。

可是後來我們之間的關係就再不如從前,漸行漸遠,直到最後斷了聯繫。

家家都有本難唸的經,你落魄時,殊不知人家也在落難,而你錯誤的認為借給你錢是應該的,這種錯誤的想法導致兩個人的關係瞬間緊張,最終走向破裂。


五 距離變遠,交集變少,依賴性變少

工作後的地域不同,行業不同,都會認識一些新的朋友,各自有各自的生活圈子,彼此的依賴性變少、交集變少,慢慢的會減少老朋友的聯繫。不是不想聯繫,是怕拿起電話後的無語;

也許所謂的朋友本不是一類人,只是在某個時間段,相遇在同一間教室、同一個食堂,彼此需要有人陪伴,一起上課、吃飯、喝酒、K歌,大家各取所需,天天在一起,誤認為彼此感情很好,事實上只是空間很近,突然有一天沒了交集,距離變遠,感情自然會慢慢變淡;而我們在新的地方又和新的朋友相遇在同一間教室、同一個食堂,彼此需要有人陪伴,一起上課、吃飯、喝酒、K歌,大家各取所需,天天在一起……

人生更像是一場旅行,不斷的在路上結交新朋友,而不是拉著老朋友一同上路;遇見人生的三岔口,互道一聲珍重,繼續自己的人生之路。

一個人的朋友再多,能同時保持聯繫的也佔少數,正如羅賓.鄧巴所說的那樣,人類大腦的認知能力決定著一個人只能維持與大約150個人保持穩定的關係,這個數字被稱為鄧巴人數。因此一個人只能維護在和自己相近的圈子裡的朋友關係,太久的過往也許只能當做回憶,能沉澱下來的只佔少數。


寫在最後

歲月在變遷,彼此在成長;年少時的歡聲笑語,也許只能拿來懷念,

不可否認生命中總有那麼幾個朋友能夠保持幾十年的關係不變,即便不在同一個層級,但彼此有著共同的追求,有共同的理想;

彼此默默的成長,相互鼓勵,相互扶持;

多年後相見,依然無話不談。

但多數情況下,我們都逃不過這個怪圈,從最初的「無話不談」,到最後的「漸行漸遠」……

也許世間本沒有一種陪伴可以走向永遠,生命中的每一位朋友都是組成我們人生之路的音符,都是一種美好的回憶。

朋友變淡的原因很多,不必悲傷;走好自己的路,默默的彼此祝福,也許是最好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