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话不谈」到「渐行渐远」,每个人都逃不过的怪圈


从「无话不谈」到「渐行渐远」,每个人都逃不过的怪圈

上个月回了趟老家,因为父母特想念儿子,特意去县城的移动营业厅给父母办了个新的手机卡,方便和儿子视频。

碰巧在营业厅遇见一位来换套餐的中年人,他头发有点乱,满脸胡茬子,脸上也不少褶子,大夏天的穿着一件褪了色的厚外套,上面有些油泥,一双不太跟脚的绿军鞋快要破了,鞋带子还不是同一种颜色,嘴里叼着烟,大大咧咧的跟我打招呼……

刚开始有点蒙,等他说出名字时,才猛然间意识到,这是我儿时的非常要好的小伙伴;小时候天天玩在一起,上树、偷摘桃子;去地里偷西瓜,被人抓住一顿毒打;跑到坑里洗澡,被玻璃碴子扎破脚心;那个时候他很聪明,总是想出一些好玩的招数;儿时的记忆瞬间占据了我的脑海,只记得那时的童年很美好……

他拿起一根烟递给我,我说不会,他诧异的笑道,还不会抽烟?

他没读完初中就去打工了,起初什么活都干,装卸、建筑、帮人送货等,收入不多,干的也没劲;后来学了开卡车,出去一趟最长的时候有一个月,从老家一直开到海南,中间还要做船过去,风里来、雨里去很是辛苦。

现如今,他孩子都要参加高考了,本来想跟他多聊一会儿,顺便坐在一起吃个饭,但是总感觉找不到可聊的话题了。

他关心的是生活有多困难、年迈父母的医药费怎么解决、怎么给孩子攒够读大学的费用、去哪里打工能找到更好的活儿、挣更多的钱、今年的收成又不怎么好等等;

而我只想尽力找回儿时的记忆,寻找当初的美好时光;

望着眼前这位曾经的儿时玩伴、昔日发小,看着他那双凝重的眼神,突然间意识到,我俩已经不在一个频率上了,再也找不到那个聪明活泼的儿时玩伴了;

正如鲁迅在《少年闰土》中的描述一般: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
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


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每当想起这些,眼眶总是湿润着,五味杂陈,说不出的难受。

读大学后,刚毕业的那几年,几个同学打拼在一个城市,租房住,工作之余时不时的下个馆子,吃个烧烤、喝点小酒,无所不谈,好不快活;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慢慢的先后买房、结婚、生子,大家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少,甚至为零,偶尔想联系,却再也找不到合适的话题。

昔日要好的小伙伴,以及后来的同学朋友,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的淡出我的视线,渐行渐远的关系促使我不得不深思这个问题,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同学之间的友情越来越淡,而最终没能走到最后呢?


一 成长的变化以及认知的提高导致朋友间的价值观有所不同

同学小文,毕业后即进入到一家国企,他喜欢安稳、小富即安,而同班的同学小军,却不甘平庸、喜欢冒险,一份工作小文可以坚持做五六年甚至十多年,可以忍受薪水常年不怎么变化;

而小军工作没两年就放弃了所谓的白领工作,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后来折腾着自己还开了公司;

慢慢的小文和小军两个人之间话题越来越少,来往越来越少;偶尔组织一次聚会,小文谈论的是老婆孩子热炕头,哪家超市可以买到便宜的卫生纸;而小军谈论的是哪只股票跌停、什么行业是进场的好时机、如何更好的赚取睡后收入、如何更好的提高自己……

你关心的是苟且与现在,而他关心的是明日与未来;

你的苦闷彷徨他无法理解,他的不甘平庸在你看来是一种刻意的显摆;

两个人没在同一个频率上,尴尬的坐在一起,四目相对却无语,只好低头玩手机。

淮南子曾经说过:「行同趋同,千里相从;行不合趋不同,对门不通」。道不同不相为谋,人具有趋同性,喜欢和自己观念一致的人做朋友,当两个人价值观差别很大时,走向陌路是早晚的事。成长是最无奈的疏远,随着成长的变迁,所带来差距越来越大,渐行渐远变成了理所当然。


二 物质层面的差距导致的心理落差

同是来自农村,毕业后的起点相当,但是经过几年之后慢慢的拉开了差距。

积极向上、努力奋斗、不甘平庸的同学小刘,靠自己的实力买了两套房,而同班同学小王,由于出手早,机会好,竟然买了三套房,而大部分人还停留在一套房子上;

不可否认房子不能代表一切,但是现如今,房子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一个人的实力。能买两套房甚至三套房的,就算大家经济实力相当,但也不得不佩服人家的认知和眼光,该出手时你错过了,这就是差距。

工作多年大部分同学依然在普通一线员工挣扎,而有的同学经过多年的打拼走上了中层甚至高层,开着豪车、住着别墅,满脸洋溢着优越感和自豪感;

处于弱势的一方看到曾经睡在上铺的兄弟突然超越自己,内心有点说不出来的滋味。

他们压力很大,不敢参加所谓的聚会,慢慢的联系越来越少,话题越来越少,不怎么发朋友圈,看到你在朋友圈晒的健身、买房、乔迁、升职等,也不点赞,也不评论,装作没看见,个中滋味也只有当事人能体会;由此带来的层级感导致朋友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淡。


三 过分的关心给对方构成一种无形的压力

同学聚会时总是有这么一种人,见面时第一句话总是问别人混的怎么样、现在挣多少钱、买车了吗、买房了吗、房子买哪了、结婚没、生二胎没有?

听到对方还待在老地方,马上跟上一句,怎么还不辞职,那地方待着不就是混吃等死吗?还没买学区房,孩子怎么上学?赶紧生二胎吧,再不生就老了……

出于关心也好,好奇也罢,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权利,也许对于他们来讲这是一种最优的选择,别人没有处在那样的环境中,无法亲身体会,因此不能妄加评论。

大多数时候或许是出于关心,但更多的时候是自己问完之后的一种比较,找出自己在同学间的位置;当听到别人比自己混的好时,心里有一种不爽;当听到别人混的不如自己时,瞬间有一种莫名的优越感。

过分的关心给对方构成一种无形的压力,导致别人故意躲着你,偶尔有交流也少了一些真诚,少了一些话题。


四 以自我为中心,没有换位思考,把帮助自己当成一种义务

同学朋友间难免落难,看到这种情况谁都想帮一把,但是帮一把是出于友情出于内心,不帮也很正常,人家没有义务帮你。

大学时候的同学,也是多年不联系,由于各自在不同的行业打拼,平时忙于工作,见面的机会几乎没有,但关系也算是很不错的那种。

突然有一天,接到同学的电话,说买房差一些首付,能不能应个急,多多益善。当时我刚装修完自己的房子,手头也很紧,就没有答应下来。

可是后来我们之间的关系就再不如从前,渐行渐远,直到最后断了联系。

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你落魄时,殊不知人家也在落难,而你错误的认为借给你钱是应该的,这种错误的想法导致两个人的关系瞬间紧张,最终走向破裂。


五 距离变远,交集变少,依赖性变少

工作后的地域不同,行业不同,都会认识一些新的朋友,各自有各自的生活圈子,彼此的依赖性变少、交集变少,慢慢的会减少老朋友的联系。不是不想联系,是怕拿起电话后的无语;

也许所谓的朋友本不是一类人,只是在某个时间段,相遇在同一间教室、同一个食堂,彼此需要有人陪伴,一起上课、吃饭、喝酒、K歌,大家各取所需,天天在一起,误认为彼此感情很好,事实上只是空间很近,突然有一天没了交集,距离变远,感情自然会慢慢变淡;而我们在新的地方又和新的朋友相遇在同一间教室、同一个食堂,彼此需要有人陪伴,一起上课、吃饭、喝酒、K歌,大家各取所需,天天在一起……

人生更像是一场旅行,不断的在路上结交新朋友,而不是拉着老朋友一同上路;遇见人生的三岔口,互道一声珍重,继续自己的人生之路。

一个人的朋友再多,能同时保持联系的也占少数,正如罗宾.邓巴所说的那样,人类大脑的认知能力决定着一个人只能维持与大约150个人保持稳定的关系,这个数字被称为邓巴人数。因此一个人只能维护在和自己相近的圈子里的朋友关系,太久的过往也许只能当做回忆,能沉淀下来的只占少数。


写在最后

岁月在变迁,彼此在成长;年少时的欢声笑语,也许只能拿来怀念,

不可否认生命中总有那么几个朋友能够保持几十年的关系不变,即便不在同一个层级,但彼此有着共同的追求,有共同的理想;

彼此默默的成长,相互鼓励,相互扶持;

多年后相见,依然无话不谈。

但多数情况下,我们都逃不过这个怪圈,从最初的「无话不谈」,到最后的「渐行渐远」……

也许世间本没有一种陪伴可以走向永远,生命中的每一位朋友都是组成我们人生之路的音符,都是一种美好的回忆。

朋友变淡的原因很多,不必悲伤;走好自己的路,默默的彼此祝福,也许是最好的选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