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心教育,一心為公

醉心教育,一心為公

法治週末特約撰稿 劉傑

8月25日,在杭州市西湖區雲棲小鎮的西湖大學,舉行了2019級博士研究生開學典禮。面對來自全球四大洲的195名新生,校長施一公作了17分鐘的發言。他說,“求知、探索、厚德、擔當,這正是西湖大學的心跳所在。”

這所新中國歷史上第一所由社會力量舉辦、國家重點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學,從籌辦之初就備受關注。作為西湖大學的倡議人之一和首任校長,世界頂尖的結構生物學家、中科院院士、全國政協委員施一公是西湖大學最重要的“代言人”。

他在成立大會上坦言,“籌建西湖大學是我這輩子最想做的事”,前50年做的事似乎都是在為它做準備。

家庭薰染下的學霸

在中國傳統的教育體制裡,施一公是典型的學霸。他1967年出生於河南鄭州的一個書香門第。父母親給他取了一個富有時代特色的名字:一心為公。

兩歲的時候,施一公隨父母下放到河南省駐馬店地區的一個小村莊裡。父親施懷琳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聰明爽朗,多才多藝。在父親的影響下,施一公開始對數學、物理產生興趣。1985年夏天,施一公以1984年全國數學聯賽河南賽區第一名的成績,被保送進入清華大學生物系學習,成為清華大學生物系復系後的首屆本科生。

在校期間,他幾乎次次都考年級第一。但大三時,施一公最崇拜的父親出車禍意外去世,這給他造成了巨大的打擊,萌生出想要改變社會的強烈意願。施一公在大三就修夠了學分提前畢業,出國赴美深造。

施一公在全美一流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攻讀生物物理學及化學博士學位。在讀博士後期間,施一公確定了“癌症發生和細胞凋亡”這個研究方向。因為在這一領域的貢獻,2003年,年僅36歲的施一公獲得全球生物學界享有盛名的“鄂文西格青年科學家獎”,成為了第一位獲得該獎項的華裔學者。隨後,他成為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歷史上最年輕的終身教授。

施一公效應

2006年5月,施一公回國參加中國生物物理學年會。其間,時任清華大學黨委書記的陳希對他表示:“清華急需人才,希望一公回國。”

2007年,40歲的施一公在美國功成名就,待遇優渥之時,作出了一個讓許多人不解的決定:放下所有、毅然回國,為清華大學全職工作。這個消息震驚了世界。

2008年底,國家“千人計劃”正式啟動,在海內外引起強烈反響。作為學術界的領軍人物,施一公的回國,影響了一批批海外學者回到祖國效力。短短5年,他就先後把全球70多名優秀人才引回清華大學全職工作。這種現象被媒體稱為“施一公效應”。

回到清華的施一公比在普林斯頓時更加忘我地工作。他放棄了節假日,每天只有短短4個多小時的睡眠時間。他在重要膜蛋白的結構與功能、細胞凋亡等生命科學前沿領域開展研究,並取得一系列世界矚目的創新成果。

在領銜科研工作的同時,施一公努力實踐著“育人”這一歸國的首要目標。他不止一次地在公開場合提到過,自己回國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育人,培養一批有理想、敢擔當的年輕人,在可塑性還較高的時候去影響他們。他為學生講授《生命科學的邏輯與思維》《生命科學前沿》等課程,每年將近100個課時,手把手地教學生做實驗,啟發學生的思維。

10年時間裡,施一公不僅幫助母校清華大學迅速地發展了生命學科,更努力改變清華學生的價值觀,使其在個人奮鬥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能夠承擔起對國家、民族和社會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人生為一件大事而來

中西多元化教育背景下的施一公清楚地認識到,中國高等教育的創新發展一直面臨著深層次體制機制問題的困擾。通過教育改變國家的命運,一直是施一公深埋心底的理想。

早在2015年,施一公領銜,聯合北京大學講席教授饒毅以及南方科技大學校長陳十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潘建偉、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錢穎一等人,向國家領導人提交了《關於試點創建新型民辦研究型大學的建議》。

“人生為一件大事而來”。2018年1月,施一公徹底辭去清華大學副校長職務,全力以赴籌辦西湖大學。2018年4月,在西湖大學創校第一屆校董會第一次會議上,經校董會投票表決,施一公被聘任為西湖大學首任校長。2018年10月20日,施一公和5名諾貝爾獎得主、70餘名國內外頂尖大學校長、近百位捐贈人齊聚一堂,共同迎接西湖大學的成立。

施一公強調,“西湖大學希望做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探索者”。西湖大學將遵循“高起點、小而精、研究型”的辦學定位,借鑑國際化的做法,試圖翻開中國高等教育多元化的新篇章。

“第一有社會責任感,第二才是拔尖創新人才”。這是西湖大學首批博士研究生入學即受到的告誡。相信施一公這位傳奇校長,終究會帶領西湖大學,為世界和人類探索未知、開創未來,實現他多年的夢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