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 文明行為,悄然改變市民生活


  前一段時間,因為疫情的原因,不少地方發出倡議:使用公筷、公勺,而這些倡議也得到了較多的關注。記者走訪多家飯店發現,受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相關部門以及新聞媒體對衛生健康知識宣傳的影響,我市越來越多的市民養成了出入公共場所戴口罩、用公筷、勤洗手等衛生習慣,而相關部門也積極倡導市民養成這些良好的衛生習慣。

  衛生生活細節多起來

  “以前我們吃飯都是每個人一雙筷子,想吃什麼自己直接夾,現在媽媽為我們每人準備了一雙公筷。”4月10日上午,記者來到家住市區蓮花塘的汪洋家裡。他告訴記者,疫情發生後,在他家的餐桌上發生了一些有趣的變化。吃飯的時候,他媽媽總會備一雙公筷供他們夾菜,現在是他們三人每人一雙公筷,一頓飯下來,需要六雙筷子。

  不僅如此,回家洗手、飯前洗手……一些衛生小細節也比以往多了起來。“現在我們家無論是洗手檯還是洗衣臺上都有洗手液或者是酒精消毒液。”汪洋說。

  隨後,記者又走訪了多家市民,他們告訴記者,因受這次疫情影響,他們的環保意識提高了許多,除了用公筷、勤洗手等衛生習慣外,很多生活方式也在悄然變化。

  “雖然疫情減緩,但進出公共場所時我們還是會戴上口罩,雖然不太舒服,不過現在已經慢慢形成了習慣。”市民劉女士告訴記者,無論在家裡,還是在外面就餐,全家人也習慣用公筷,這樣很衛生。劉女士說,4月9日中午,她和家人在郎溪十字金都國際酒店吃飯時,服務員在每道菜的邊上都放上了一雙公筷和一隻公勺,供大家夾菜使用。

  “自我們酒店3月9日恢復營業以來,就為顧客安排了公筷、公勺。”金都國際酒店餐飲部的梅經理向記者說道。梅經理表示,雖然現在來酒店用餐的顧客比較少,但大家都很贊同使用公筷公勺,“雖然疫情是一件不幸的事,但因疫情而讓人們養成好的衛生生活習慣,也是不幸中的一件好事。”

  踐行文明養成好習慣

  從之前公佈的疫情案例可知,多起病例源於家庭聚集或外出聚餐,普遍流行的“共食制”,為病毒傳播製造了機會。像公筷、公勺這樣繁瑣的餐桌細節會被市民認可嗎,又能成為潮流嗎?

  採訪中,市民劉先生告訴記者,在公共場合就餐,使用公筷、公勺和分餐制,避免因餐具不潔引起的交叉感染,是可行的。“但在家中聚會,親朋好友之間又分餐、又是公筷公勺的,會不會聚會的氣氛沒有了,還影響親朋好友之間的信任?”劉先生表示,一開始,他也有些顧慮,怕被親朋好友排斥、不理解,但實際上,家人和朋友對家庭聚會上的分餐及分筷的做法,很理解也非常支持。劉先生建議,在家裡聚會,可以事先將餐具洗淨、消毒備用。然後將需要用筷子拌的涼菜事先拌好,不要在飯桌上現吃現拌。湯盆、米飯盆中事先放好一個大勺、鏟子,再往桌上端或由一個人負責用小碗盛湯、盛飯,每個人配上一雙公筷。“這樣既顯得對客人熱情,又在不知不覺中做到了公筷、公勺和分餐制,非常好。”劉先生說。

  “北京、上海、杭州、溫州等多地都發出了使用公筷、公勺的倡議,我市很多市民也正自發地實踐這項行為,效果挺不錯的,我們也正準備向我市的全體市民發出這項倡議。”近日,記者從市文明辦瞭解到,為向全體市民推廣普及“公筷、公勺行動”,他們也正在選定主題,設計公益廣告等,大約將在5月上旬推出這項活動,並倡議單位學校集體食堂、餐飲單位帶頭推廣普及“拒野味、用公筷、文明餐桌行動”,提醒用餐者在使用公筷、公勺的同時,也要拒絕食用野味,養成健康、文明的“綠色”餐飲習慣。

  戴口罩、勤洗手、拒野味、測體溫、使用公筷公勺……這樣的行為在疫情之初,也許每個人並非都能自覺配合疫情監控實施開展,但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之後,會培育成一種習慣而長期堅持下來,市民文明意識文明行為的養成,也是城市文明提升的要義,期盼“文明之花”隨著走進千家萬戶而更繁盛璀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