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佔齊國時沒反叛劉邦,除了感念知遇之恩,還犯了經驗主義錯誤

韓信被譽為“戰神”,他指揮的陳倉之戰、安邑之戰、井陘之戰和垓下之戰等一系列重要戰役都是戰爭史上的傑作,韓信卓越的軍事韜略為後世兵家所推崇,他創造的經典戰例堪稱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觀。

韓信佔齊國時沒反叛劉邦,除了感念知遇之恩,還犯了經驗主義錯誤

韓信早年家裡十分貧窮,經常需要別人接濟才活了下來,少年時的韓信最出名的就是他曾受過“胯下之辱”。後來秦王朝分崩離析,陳涉吳廣揭竿而起,各地實力也紛紛建立起了自己的反秦集團。其中項梁帶領的項家軍是很快就成為了當時反秦各方勢力中最強的一方。

韓信自幼飽讀兵書,他的理想就是統領千軍萬馬。後來他參軍投奔了項家軍,只不過在項梁手下並沒有得到重用。項梁死後,項羽任命韓信為郎中,在這期間韓信曾多次向項羽獻策,但是都沒有被採納,始終得不到重用的韓信最終離開了項羽,投奔了劉邦,因為劉邦在當時有“任人唯賢”的美名。

韓信佔齊國時沒反叛劉邦,除了感念知遇之恩,還犯了經驗主義錯誤

到了劉邦陣營中,經過夏侯嬰的推薦,韓信當上了治粟都尉,韓信對於管理糧草並沒有多大興趣,在向蕭何表達自己志向後得不到回覆後,韓信也當起了逃兵。不過蕭何知道韓信的才能,於是就有了“蕭何”夜下追韓信的故事。追回韓信後,蕭何向劉邦力薦韓信,劉邦最終拜韓信為大將軍統領三軍。

當了大將軍的韓信很快為劉邦制定了用兵計劃,第一戰就是“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這一計策讓漢軍順利的佔領了三秦之地,當時駐守三秦之地的章邯兵敗自殺。殺出漢中後,劉邦帶領六十萬大軍佔領了彭城,可是項羽卻以3萬騎兵就把劉邦打敗了,這個時候韓信迅速派兵解救劉邦。當劉邦與項羽在滎陽對峙時,又是韓信在項羽的側翼發動了一些列進攻,牽制了項羽。

韓信佔齊國時沒反叛劉邦,除了感念知遇之恩,還犯了經驗主義錯誤

後來韓信會劉邦建議,讓劉邦正面牽制項羽,他開闢第二戰場,替劉邦平定其他殘餘勢力。韓信先出擊魏國,很快就俘獲了魏王豹,隨即又進軍代、趙。當時趙王有二十萬兵馬,而韓信卻只有幾千人,趙王在數量上佔據了絕對優勢。而韓信一面以輕騎兩千人伺機偷襲趙營,同時以主力萬人背水為陣,誘使趙兵傾巢出擊。隨後漢軍兩面夾攻,獲得全勝,趙王歇被虜獲。

之後他又北上降服了燕國。漢四年,劉邦封韓信為相國率兵擊齊,韓信攻下臨淄並在濰水全殲龍且率領援齊的二十萬楚軍。這個時候劉邦聽從了張良的建議為了穩住韓信,封韓信為齊王。這個時候從勢力劃分上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韓信佔齊國時沒反叛劉邦,除了感念知遇之恩,還犯了經驗主義錯誤

在這個時候先是項羽派武涉遊說韓信,讓他擁兵自立三分天下。之後齊國人蒯通也勸說韓信自立,他告訴韓信說“將軍已經有震主之功,蓋主之名,處境已經非常危險,不如離開劉邦,自立為王,三分天下”,可是韓信直接以劉邦對他有知遇之恩拒絕了,畢竟劉邦先是有了“胯下之辱”,而後在項羽軍中遲遲得到重用,要不是有劉邦,他韓信說不定至今還是一名不文。

如果要是深究韓信不願意背叛劉邦的原因,肯定少了韓信對劉邦知遇之恩的感念,但這不是主要的原因,畢竟如果劉邦當時不封他為齊王,他真有可能就自立為王了。要說起來韓信這個王,也是他自己向劉邦要的,他要的是個“假齊王”,不過劉邦給了他一個真齊王。

韓信佔齊國時沒反叛劉邦,除了感念知遇之恩,還犯了經驗主義錯誤

從韓信給劉邦要王這件事也可以看出一二,韓信內心裡並沒有想過當皇帝這件事,他想的只是自己拜將封王而已,以後可以讓自己的後代世襲自己的王位。韓信之所以只想當王而不是當皇帝,因為韓信從歷史經驗中得出自己當了王和自己“自立”沒有太大區別。

在周朝的時候,天子將自己的天下分封給親屬和有功之臣實行自治。所以才有了後期的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這些諸侯國雖然明面上都以周天子為尊,但實際上都是一個小國家。在這些國家中,王就是最高的權力象徵。韓信對於戰國的歷史自然是熟知的,所以他認為劉邦奪得天下之後也會封他一方土地,他就可以向戰國七雄那樣,做自己的王。

韓信佔齊國時沒反叛劉邦,除了感念知遇之恩,還犯了經驗主義錯誤

雖然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不再實行分封,而是設立了郡縣制,但是大秦帝國很快就滅亡了,韓信相信劉邦不會學習秦始皇在全國設立郡縣制,而是會像周天子那樣實行分封制。結果劉邦也確實實行了分封制,只不過劉邦並不是周天子,農民出家的劉邦把皇權看得特別重,他不允許有異性的人稱王,所以在劉邦稱帝之後,逐一消滅了各大異姓王。

只不過讓劉邦沒想到的是即便是同姓王也是不可行的,因為到了他的孫子那一輩漢景帝的時候就發生了七王之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