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食物竟是漂洋過海的“歪果仁”!1——糧食篇

從小讀書,課本就告訴我們: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物產豐富,要啥有啥!但當我們去回顧歷史的時候發現,很多食物竟是漂洋過海、遠道而來的外來戶。就像諺語中說的,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中國的菜籃子也不是一天種出來的。

這些食物竟是漂洋過海的“歪果仁”!1——糧食篇


如今很多影視的題材流行穿越。假如您是無辣不歡黨,穿越到了唐代,那恐怕就要為了吃飯範疇了,因為辣椒是明代才傳人中國的,您只能在廚房裡啃大蒜;如果您是沒有甜食就過不了日子的主兒,日子也是一樣不那麼好過,您得翻山越嶺,冒著生命危險和野蜂搏鬥勝利後,一邊兒數著滿臉包一邊兒舔上一口來之不易的蜂蜜;除此之外,葡萄、香蕉、西瓜也都是如假包換的外來戶。


今天,我們先聊幾種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主食。

小麥

這些食物竟是漂洋過海的“歪果仁”!1——糧食篇

萬萬沒想到,在我國北方擁有崇高地位的小麥,竟然是5000年前來支援中國的第一批移民食材。如果它不來,今天的包子、餃子、饅頭、麵條、各種餅,妥妥的是吃不著了。

這些食物竟是漂洋過海的“歪果仁”!1——糧食篇

小麥,作為中國的主要糧食作物,從原產地西亞出發,經歷了長達數千年的漫長遷徙。一路走來,克服了氣候差異,征服了土地,約4500~5000年前,才終於在黃河流域落地生根。作為地中海氣候孕育的作物,最初的小麥並不能很好地適應中國氣候。因此,在很長時間內,小麥的產量並不高。而且,漢代以前,也沒有成熟的磨粉技術,小麥的主要食用方式,並不是像如今一樣磨製麵粉製作麵食,而是像米飯一樣,被蒸或煮成麥飯來吃,和噴香的大米飯比起來簡直難以下嚥。所以那時候的孝子賢孫們早守孝期間,只吃麥飯,用這種樸素剋制的生活方式表達孝心。

這些食物竟是漂洋過海的“歪果仁”!1——糧食篇

蘑菇麥飯

到了漢代,隨著絲綢之路的全面貫通,最初的麵點製作工藝從自西城源源不斷地傳入中國,胡人的駱駝隊越過崇山峻嶺大沙漠,抵達長安,隨著他們一起來的,就是最早出現在中國的麵食——餅。

這些食物竟是漂洋過海的“歪果仁”!1——糧食篇

玉米

這些食物竟是漂洋過海的“歪果仁”!1——糧食篇

小麥雖然很早就來到了中國,但到了今天,小麥在中國糧食產量排行榜上確是名列第三,被晚來了幾千年的玉米甩在了身後。明朝中期,玉米從遙遠的美洲漂洋過海,登上華夏大地。同一時期,還有幾個狠角色也同樣從美洲的來到中國,番薯、土豆、花生還有向日葵。與小麥相比,玉米絕對是後起之秀。

這些食物竟是漂洋過海的“歪果仁”!1——糧食篇


玉米從美洲到中國的路途不像小麥那樣艱辛,人家走的是一帆風順。中國的土地和氣候,極其適合玉米生長。加上明朝末年,朝廷昏庸,戰亂四起,民不聊生,還有頻發的自然災害時不時地來湊湊熱鬧。給玉米的普及帶來了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中國當時約有半數耕地都在種植玉米。和水稻、小麥相比,更容易存活的玉米和番署充當了抗災的主力角色。到了清朝,政府更是開始推廣種植這些作物,其結果是使當時的人口,從清朝順治年間的1億左右發展到了咸豐時期的4億多,直接奠定了今天中國作為人口大國的基礎。


番薯

這些食物竟是漂洋過海的“歪果仁”!1——糧食篇

番薯的引入中國,和它的同鄉玉米,基本是同一時期,都在明朝中期前後,但進入中國的途徑卻不一樣。當時,在呂宋華僑(即菲律賓),祖籍福建長樂的陳振龍、陳經綸父子,常年經營著國際貿易,見當地種植一種叫“甘薯”的作物,其塊根“大如拳,皮色硃紅,心脆多汁,生熟皆可食,產量又高,廣種耐瘠”。想到家鄉福建山多田少,土地貧瘠,糧食不足,陳振龍費勁千辛萬苦才把甘薯引進中國。當時呂宋的番薯,是由西班牙人攜帶並栽種的,嚴格禁止任何人將成熟的番薯或番薯苗帶離呂宋。傳說,陳真龍是將番薯幼苗編進籮筐或草帽一類的物品中,才將番薯分3條路從雲南、廣東、福建帶進中國。

這些食物竟是漂洋過海的“歪果仁”!1——糧食篇

經典的拔絲紅薯

番薯與小麥、水稻等食材不同,它們不用經過複雜的收割、脫殼、研磨過程,成熟後直接就可以搬進廚房,甚至就在田間點把火,挖出番薯熟烤就能填飽肚子,如今常見的烤紅薯就是這麼來的。有了玉米和番薯作為堅實的溫飽後盾,國人才終於不必在擔心餓肚子。

這幾位外來食物的流轉遷移,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習慣。這是中國人的能力,也是中國人的胸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