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阿彌陀經析.179 只要發願去極樂世界了,就可以獲得不退菩提

佛說阿彌陀經析.179 只要發願去極樂世界了,就可以獲得不退菩提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舍利弗啊,如果有的眾生已經發過願了,或者現在才發願,或者稍後能發願,發願的內容是希望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這些發願的眾生們,都會得到於無上正等正覺不退轉的巨大利益和保障。”

這一句經文明顯和上一句經文有些差別,上句經文強調了善男女、強調了要聞經受持、聞得諸佛聖號,都可以得到無上菩提路的不退轉;而這句經文直接降檔,你只要發願去極樂世界了,就可以獲得不退菩提的效果,這就更不可思議了。

上一句經文中,我們可以抽絲剝繭地推導出聞的意思,也可以理解所謂善男女的大體概念,可是這一句經文直接拋棄如上的種種條件限制,所有的條件限制全部打破,都不要了,只要一點,除此之外多說一個字都是廢話了:你發願去極樂,你就不退菩提了。世界上還有這樣的好事嗎?還有這樣簡單就獲得的好事嗎?還有這樣簡單就能如此巨大利樂的好事嗎?實在沒有的。

在《觀無量壽經》開篇的部分,當韋提希夫人升起巨大厭離心,對著佛陀哭訴要離開娑婆去一個沒有苦難的世界,佛陀為她顯示了無量世界,她要去極樂。於是她問到佛陀:我要修行什麼才能往生極樂,我要進入到什麼樣水平的三昧中才能往生極樂?這個對話水平完全可以看出來,韋提希夫人確實是資深佛教徒,知道佛國淨土不能帶業往生,知道出輪迴沒有三昧正受是不可能的,所以才會這樣發問。

就她當時詢問佛陀的內容也可以看出來,當時佛陀並沒有宣講淨土的《彌陀經》,也或者講了,但是她沒有聽到,不過她是資深佛教徒,佛陀講法的地方離她們不遠,如果要講新的內容,她們是不可能不去聽的,所以大概當時《彌陀經》並沒有開講,她對極樂的認識還處在其他淨土佛國的統一認識上。

要往生佛國淨土,需要正定三昧,這是需要修行功夫的,是剛性標準。可是極樂特殊,極樂特殊在哪裡?阿彌陀佛在眾多佛國淨土中遴選的一切最好的部分,全部都放在極樂國土了,正常理解,越是殊勝的地方就需要越好的修行才能契合;可是如果越殊勝就需要越高的修行水平,那麼極樂世界的眾生來源就會只限制於大乘菩薩。

教授菩薩成佛,這是佛的工作,可是如果十法界的眾生只教導菩薩,把其他八個法界眾生都丟棄了,這又不是一個正常狀態,如何彌補這種救度眾生上的不圓滿?僅本國的其他眾生,不一定是全部九法界都有的,一如極樂沒有三惡道,最起碼沒有了地獄、餓鬼、畜生三大類,還有天眾和人眾,這天和人二類中也僅是化生和胎生不同而已,其他的特點也不那麼明顯。就是這樣的一個國土,如何談對九法界眾生的普遍救度?這是很難的!

阿彌陀佛開創性地完成了一個壯舉,就是突破國內眾生限制,把一切眾生當成國土眾生,把一切眾生視作救度教化眾生,這就把大門推開了。其他的佛陀是否也是這樣對待一切眾生的?所有的佛陀都是這樣對待眾生的,但是在本願中、在宿願中,救度眾生的手段方法的落實上有不同,也就形成在成佛後佛國土、佛壽、眾生數量、眾生類別、國土樣貌等等的不同。

這個推開門的創舉是怎麼完成的?就是依靠國土間的移民完成的。怎麼樣才能形成國土間的移民工作?沒有佛陀的神力加被,眾生只靠自己的力量是無法完成的,所以必須有強大外力參與,可是外力都是輔助性的,不能起決定性作用;又要勸大家發願,你肯發願了這是內力如此,外力再如此,二力和合就可以促成往生的事實。

或許這個想法也不是阿彌陀佛獨創的,這個二力和合的事情很容易明白,所以不可能其他佛陀不懂。但是阿彌陀佛的廣告工作做得好,產品又夠打動人,靠產品可以說話,所以極樂世界的殊勝莊嚴可以說話去證明。

但是眾生如何才能接觸到極樂?沒有廣告推廣是不可能的,十方虛空無量世界,此一層虛空法界重重疊疊、無盡無限、無邊無數、不可盡數、無有盡頭,在這樣浩大的範圍內極樂世界雖然光明赫赫,卻不是眾生靠自己力量能獲取到的信息。

所以阿彌陀佛的第一條廣告就是“諸佛稱歎”。若沒有諸佛的稱讚,極樂世界的招生信息就會被擱置在第二流的消息平臺,就像在地方臺做廣告也會有效果,卻不如在中央臺一樣。阿彌陀佛直接選取了廣告效果最好的一流平臺,就是諸佛共同宣說、共同稱歎。

那麼到底怎麼才能讚歎你?為什麼要讚歎你,難道僅僅是因為:你成佛不容易、你度眾生不容易、你發菩提心不容易、你千辛萬苦地修行不容易嗎?這些艱難困苦,諸佛都是共同面對的,所以也沒必要讚歎這些,對不對?你必須有更好的方法去落實救度眾生,你必須有更高效的手段去保障效果,你必須有更契合大眾的方法拿得出來,才能配得上稱歎,對不對?

阿彌陀佛並非是貪慕虛榮,你來讚歎我,我再讚歎你,我們一好嘎兩好,二個人抬轎子一樣的,需要這樣嗎?阿彌陀佛比其他諸佛特殊的一點就是在於:對眾生髮願的精準拿捏和完全發揚上。精準於一切眾生的心願就是這二類:受苦的不想受苦,得樂的希望樂上加樂。這是諸佛菩薩都理解的,一切眾生都想離苦得樂,這個道理乃至我們學佛的人也都懂,不可能佛陀不懂。

而發揚眾生的願心這就太微妙了,如果眾生不能接觸到,就沒辦法激發他來的想法,所以先要保障大家能聽到極樂的好,餘下就是聽到了就想來。靠什麼打動你,讓你心嚮往之?這就是經文裡埋下的眾多的吸引點,當我們讀到某一條的時候,就會非常渴望這就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