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槓的基本法:人生“中臺戰略”


斜槓的基本法:人生“中臺戰略”


如果把經營人生類比為經營企業,那麼人生的前臺和後臺分別會是什麼呢?

人生的前臺是社會需求的認知,就像企業前臺感知用戶需求一樣;人生的後臺是滿足社會需求的能力,就像企業後臺用產品服務滿足用戶需求一樣。

每個人都是自己的CEO,每個人都要經營好自己的前臺和後臺。

面對互聯網的下半場,巨頭們除了紛紛開始轉型2B業務外,“中臺戰略”的概念也逐漸凸顯。


斜槓的基本法:人生“中臺戰略”


“中臺戰略”的作用無非以下3種:

  • 更好地協調前臺與後臺協作
  • 規模化解決前臺共性需求
  • 最小成本整合開發利用後臺資源

對應企業的“中臺戰略”,人生的“中臺戰略”又應該是怎樣的呢?這點也值得我們每個自己的“CEO”思考一下。

人生需要“中臺戰略”的原因有一下3條:

  • 外部環境變化越來越快,而我們無法改變這種趨勢
  • 內部自我適應變化太慢,而我們改變自己成本太大
  • 前臺變化的需求與後臺固化的能力需要協調


斜槓的基本法:人生“中臺戰略”


在環境變化不大,自身能力夠用的情況下,人生前後臺協作順暢,協作本身不是問題。環境變化太大,自身能力不夠用時,前後臺協作問題凸顯,此時,專門關注前後臺協作的“中臺”構建便顯得十分必要。

那麼,作為協調外部變化與內部能力的人生“中臺戰略”應該是什麼樣的呢?

以下3點可以參考。

  • 首先,這個“中臺”應該是一個匯聚處。

“中臺”可以將感知到的變化和已有的能力整合在一起,最簡單的匯聚方式就是寫作,感知到什麼就記錄下什麼,以後臺寫作能力固化前臺感知體驗。其他匯聚,比如演講,感知到社會偏好轉向互動多於傳教時,演講時增加互動環節。這種匯聚需要一個行動載體,可以產生一個固化作品。

  • 其次,這個“中臺”應該是中轉站。

顧名思義,中轉站是中和轉化的意思,要催化前後臺的資源的化學反應,融合出新的驚喜。比如,寫作時推演出新的認知,演講互動時認識了新的朋友。

  • 最後,這個“中臺”應該是邊界點。

人生有涯,“中臺”的一邊應該是待探索的無盡寶藏,一邊應該是已探索已打磨的戰鬥武器。每次探索,隨著“中臺”的移動,邊界點都隨之移動,過往不戀、未來不懼。比如,從寫文章到寫書,從演講到諮詢,都是“中臺”邊界的跨界。


斜槓的基本法:人生“中臺戰略”


“中臺”是匯聚處、中轉站和邊界點,作為自己的CEO,我們如何才能打造出這樣的“中臺”呢?以下4種能力必不可少。

  • 分析提煉能力。

信息爆炸,現象紛雜,不僅是外部環境複雜多變,在消費主義的不斷洗腦下,內部自我認知也容易被幹擾。這時候,分析提煉能力是梳理前臺需求和後臺能力的基礎。如果你既不知道什麼有價值,也不知道自己強項在哪,何談兩者結合的“中臺”呢?

  • 匹配融合能力。

在分析提煉基礎上,列出前臺價值清單與後臺能力清單,一一匹配,找到最佳融合點,明確決策方案。

  • 行動檢驗能力。

匹配融合的決策方案需要找到最小的實踐單元,這個實踐單元要頻率足夠高、成本足夠低,這樣才能真正得到可靠的實驗驗證。

  • 包容留白能力。

“中臺”是匯聚處和中轉站,以上3點主要完成匯聚和中轉的作用。“中臺”同時還是邊界點,邊界點要求我們必須承認和接受未知空間,要包容異質的甚至是敵對的觀點和事實,因為隨著邊界遷移,說不定異質和敵對也會轉化為同質和友好。


斜槓的基本法:人生“中臺戰略”


“中臺”的相關能力早已存在,現在提出“中臺”這個概念,創造一個新名詞,為的是以命名方式整合出一套系統的有邊界的工具套裝。

系統的問題需要系統的工具套裝,作為新問題的解決方案,“中臺”需要做到自動化和專業化,

也即“分析→匹配→檢驗→留白→分析”的自動專業閉環。

對於個人來說,“中臺”的打造,是半職業化和半愛好,比兼職專業,比全職開放。可以說,個人的“中臺”,就是系統化的、目的明確的、效果突出的“斜槓探索”。


斜槓的基本法:人生“中臺戰略”


不考慮前後臺關係的斜槓是浪費生命,兼顧前後臺協作的斜槓就是我們的人生“中臺戰略”。


斜槓的基本法:人生“中臺戰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