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為什麼會滅亡?

崆峒悟道


漢文帝時的賈誼《過秦論》總結秦二世而亡原因:“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權,招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然後以六合為家,殽、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墮,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誼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秦的興起非常迅速,滅亡更加迅速,戰國時期震懾天下的秦國在滅亡了關東諸國後,竟然短短十五年後就滅亡了,超越了最大膽的想象,但這竟然是事實,是歷史,原因何在?這是以後所有政治家不得不認真思考的問題。戰國時期的秦國強大在於建立了一套以首功制核心的軍國主義體制,所有男子平時耕種,戰時出征,以獲取敵人的首級數計功封賞;為了維繫這個體制,實行嚴刑峻法,戶籍管理極為嚴密,保甲連坐,嚴禁人口流動,政府橫徵暴斂,整個國家變成了一架精密運轉的耕戰機器,所有人都是這臺機器的零件、齒輪。



但是這一套耕戰軍國主義體制只適用於擴張時期,因為可以掠奪關東諸國的土地、財物封賞立功的將士,一旦擴張停止,這一套體制就無法繼續運轉,秦軍也就失去了戰鬥目標,這也是始皇帝在統一六國後仍然北征匈奴、南伐百越的原因之一。秦的統一僅維持了十來年並非偶然,30年為一世,一個政權的前30年最危險,因為被統治的民眾絕大多數都是前一政權或故國的臣民,不僅對新政權沒有認同感,甚至懷有仇恨。因此秦在統一後應該採取懷柔政策,以仁政化解敵意,讓時間消除仇恨,這樣過了一代人(30年)、兩代人(60年)後,舊時代的人逐漸老去、死去,治下都是出生在新政權的人,他們自然會形成對新政權的認同。



但秦統一後,不僅沒有采取懷柔政策,而且變本加厲,耕戰軍國主義體制並沒有改變,而且推廣到了關東諸國,以嚴刑峻法維持橫徵暴斂以及高強度的勞役兵役,大量關東諸國的青壯年男性死於服役的路上和工地,這種人口滅絕式的政策不可能不激起反抗,底層民眾和被焚書坑儒、偶語詩書者棄市政策迫害的社會中上層,以及對秦抱有血海深仇的六國舊王族、貴族相結合,整個關東諸國各階層的民眾都是秦的死敵。因此即使沒有沙丘之變扶蘇繼位,甚至即始皇帝長壽,也很難避免秦的迅速滅亡,陳勝大澤鄉起義僅僅是導火索,而這樣的導火索無處不在,一旦點燃無處不在的乾柴,烈火就會迅速蔓延。這就是賈誼總結的“仁誼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沙丘之變直接促使秦的核心基本盤崩解,一位立意摧毀大秦的趙高執掌了朝政,更加速了秦的滅亡。


侯楊方


答: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簷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鬥角。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長橋臥波,未云何龍?複道行空,不霽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東。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悽悽。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

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於秦。朝歌夜弦,為秦宮人。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雲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雷霆乍驚,宮車過也;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盡態極妍,縵立遠視,而望幸焉。有不見者,三十六年。

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剽掠其人,倚疊如山。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迤,秦人視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使負棟之柱,多於南畝之農夫;架樑之椽,多於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於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於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於九土之城郭;管絃嘔啞,多於市人之言語。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杜牧)


中行偃1


秦朝滅亡根在自己亂法,而不是秦法太烈,搞的工程太多。秦始皇在世時,秦法未亂,誰造反也不會成功。秦始皇去世,趙高、李斯亂法,動搖秦朝統治根基,六國才有機可趁,天下大亂。現代考古已經證明,《史記》陳勝、吳廣造反的理由根本不成立,司馬遷在這裡說了假話。阿房宮壓根不存在。漢朝延用了秦法,也證明秦法不是致亂的理由。


沉140769451


秦朝滅亡,很多人說是因為秦法暴戾,民不聊生所致,我要說“成也商鞅,敗也商鞅”。商鞅之法,讓秦國鶴立雞群,短短數年一躍成為獨立抗衡六國的強國,所有人都預見了變法的好處。但是,商鞅卻因為得罪太子而身首異處,以致秦國只學會了強國之法,而遺漏了統一後的治國之道,王朝在短短數年也傾然崩塌了。

商鞅入秦時,實際是帶了三套治國方案供秦王參考的。商鞅雖被認定為法家,卻並沒有首先將法家強國之霸道推薦給秦王,而是把五帝、西周時期的帝道、王道作為首選。帝道的目的在於百姓安居樂業,王道的目的在於維護禮法統治,對緩和階級矛盾,增加人民福祉頗有益處。但秦王對這兩套方案卻並無興趣,僅以打哈欠來回應商鞅的侃侃而談。第三次覲見時,商鞅才將春秋時期盛行的霸道和法家的強國之術交給了秦王。此時的秦王,不僅沒有絲毫無趣,更是連續幾天幾夜都拉著他暢談國政,最後竟力排眾議命其為“大良造”,主持全國的變法及國政。

結果已眾所周知,秦國完成了變法,屹立於六國之首,商鞅卻被“車裂”,後人諷刺其作法自斃。隨著變法的現世利益,秦國此後朝著變法的“通途”便一去不返了,再也沒人提及商鞅覲見秦王時首先拿出的帝道、王道兩套方案了。商鞅為什麼不一上來就向秦王推薦變法的強國霸道呢?因為他知道變法有利有弊,掌握不好,隨時有亡國的危險(正如秦二世而亡)。

以商法治國,好處自不必說了,這裡只談談商鞅看到的壞處。需要指出,不管主觀上我們是否承認,事實上人的身心都是有極限的。基於此,人都需要休養、調節自身,才能繼續後來的工作。人是如此,一國也是如此,基於當時的生產水平,一國的國力也是有限的。戰國時期,國家尚且可以通過擴張來彌補一些戰爭中的消耗,倘若敵國被消滅,甚至成為自己的一部分,就會變成沉重的負擔。

所以,商鞅變法正如一股興奮劑,把國家的力量短時間集中到一點,爆發出無限潛力,其中的損耗依靠戰爭獲取。此時秦國猶如虎狼,而六國卻是圈中羊群,羊都吃完了,狼卻不改變生存策略,最終也只能被自己消耗殆盡。長期高強度的作業,卻得不到有效補充,人民最終不堪重負,鋌而走險,致使一個夢想千秋萬代的帝國,二世終結,也情有可原。

很多人假設秦國是否可以改變嚴苛的律法,或者扶蘇即位來緩和階級矛盾,給秦國以喘息甚至延續的機會。殊不知,現實利益面前,如沒有商鞅般經國濟世的才能,和秦王力挽狂瀾的決心,變法難,不變法更難。所以說,秦國興也商鞅,敗也商鞅,他人根本無從著手。


矛與盾1949


秦皇年邁,放任趙高亂國而已。

秦發源地甘肅,陝西不過是當年東出最先征服的地方。

周幽王被犬戎殺死後,豐鎬(西安)被犬戎殺得片甲不留。

秦國發源地在甘肅天水,秦公墓在甘肅隴南禮縣大堡子山。

秦攻破豐鎬(西安),趕走犬戎,代替周幽王定都咸陽。

秦準確說是滅七國,還有當時殺死周幽王後,佔據陝西西安(豐鎬)的犬戎一國。

只不過當時佔據陝西的並不是漢人,而是殺死周幽王這些漢人敗類的遊牧部落犬戎。

秦武公滅陝西的時候更快。

秦王仁厚,講究不戰而屈人之兵。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秦王滅六國,靠的是割地,真正攻城的有幾個?

人屠白起敗壞秦王名聲,被秦王直接賜死。

秦王嬴姓趙氏,秦王殺白起是為趙報仇;白起死後,秦王四十年未攻趙。


用戶67724358697


詳細的分析那是要寫一本書了。其實是秦國法律決定了二世而亡的一個重要原因。自秦孝公到嬴政統天下一直貫徹執行且不斷加強商鞅法,秦國人是習慣了,而其他六國人根本就不可能接受這樣的酷法。雖然從出土的文物中發現秦國法律也不是史書上寫的那樣殘酷無情,但相對於其他國的人是實在無法接受的。這是其一。其二,商鞅法是戰時法,一切為了戰爭服務,統一天下後要繼續執行這樣法律是不可行的,必定會加重民眾負擔。最後,秦始皇暴斃後繼承人問題,胡亥的能力沒辦法跟扶蘇比,趙高讓胡亥當上了皇帝,自然要撈好處的。剷除異己,濫殺功臣皇親,有能力的,能打仗的基本殺完。陳吳起義後天下兵馬除了在南越的五十萬,其他也都所剩無幾,直到劉邦打到咸陽。

還有其他原因。以後慢慢說了


闌翎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說說秦始皇的問題吧,畢竟胡亥的問題其實已經是人盡兼知了。

秦國奮六世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最終二世而亡,讓人唏噓不已。

始皇帝勵精圖治,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措施,對中華民族的文化凝聚力產生了深遠而根本的影響。但是一種改革勢必要影響一些六國遺老貴族的利益,而這些人在當時又是知識階層,主導著社會輿論的導向,最初始皇帝也是希望通過一定的手段拉攏,但是沒有成功,公關學真的是一門重要的課程,始皇帝沒有用好,一通熱臉貼到冷屁股上,最終氣急敗壞,焚書坑儒,天下士人瞬間就變成了苦秦久矣。輿論倒了,叛亂有了,但是這些小問題對始皇帝這樣的能人來說,也根本不是問題,如果秦國還能有一個明智的君主,那麼也不至於最終滑坡。

這就是始皇帝陛下的第二個問題,傳位的問題,他認為自己天下第一,無人能及,他的話說一不二,卻奈何人走茶涼,胡亥上位,扶蘇自殺,歷史不能重演,我不能想扶蘇如果即位會是什麼樣子,但是胡亥可真是一個極品了。

總歸我覺得出在始皇帝手裡的問題有兩個,這也直接導致秦國滅亡,當然歷史旁觀者清,也可以說旁觀者不清,沒有身處那個環境,那麼也沒有辦法去評判對或者錯,也許換了其他人還不如始皇帝的所作所為。至少我們能夠看到的是公關不到位以及繼承人問題是最終導致秦國走向了滅亡,也成就了漢族的誕生,秦國一切努力的碩果都在漢朝獲得了豐收


落筆沉浮


從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短短的十五年,平定六國的秦王朝就此滅亡。

對於秦的滅亡,我想歷朝歷代也沒有比此更為令人心痛與惋惜的了。

秦從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再到秦始皇。

那是老秦人幾百年的慘淡經營、嘔心瀝血,歷經多少代人的不懈努力與拼搏,沐浴了多少風雨坎坷,自強不息的民族、聖明英勇的君主、勇敢無畏的戰士。

多少次的風雲劇變,多少次的危機重重,多少人的心血,多少人自強進取的心聲。

赳赳老秦,共赴國難!

又是何等的團結、又凝聚了幾何力量,秦,國被稱為虎狼之國,君被稱為虎狼之君,一個六國眼中的夷蠻之地、野蠻之族,又是如何從昔日的羸弱不堪一步步成長為一統天下的大國強國, 因為狼性與野性。

因為有“狼心”,所以敢為;因為有野性,所以東出征討。

因為信念的支撐,因為團結的力量,終使它富強!

從電視劇大秦帝國之裂變、縱橫再到崛起,歷經商鞅、張儀、範睢、呂不韋等能臣良將的輔佐,在風雨中終立足腳地,秦人為統一而付出的百年長久努力與秦王朝短短數十年的滅亡進行對比,唏噓不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