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王朝日漸衰落是歷史的必然?封建制度有著與生俱來的弊端

前言

高麗在經過不斷努力實現朝鮮半島後三國時代的統一之後,開始對整個朝鮮半島的政治、經濟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封建化改革,大大加快了朝鮮半島地區的封建化進程。

高麗王朝完成統一之後,朝鮮半島地區進入了久違的快速發展狀態,這一方面得益於高麗中央政府對於戰後朝鮮半島廣大平民的經濟扶持,將全國所有的土地收歸國有,從而進行重新分配。這有效解決了新羅王朝後期的土地兼併問題,社會階級矛盾得到緩和。

此外,高麗王朝更加註重對於整個半島地區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建設和完善,從中央到地方,高麗統治集團謀劃了一套極具唐朝中央集權特色的行政和決策體系。在中央,高麗王將行政和決策大權掌握在自己手中,最大程度上提高了君主的地位。對地方的封建化管理,高麗同樣做得十分出色,將整個朝鮮劃分為道、州、府、郡、縣、村等多級管理機構,地方官員統一由中央進行管理和考核,大大加強了高麗中央政府對地方社會的封建化統治。

高麗王朝日漸衰落是歷史的必然?封建制度有著與生俱來的弊端

高麗王 王建

高麗在成宗完成改革之後,進入了封建社會發展的黃金時期。這種情況的出現我們還要注意到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外部政權基本上喪失了對朝鮮半島內政的干預,筆者主要指的就是唐朝勢力在此時已經無法染指高麗政權了。一個王朝的發展,如果經常收到外部政權的指手畫腳,在王朝各方面的發展和機構運行上都無法獲得獨立的話,那麼這個王朝的發展始終都是缺乏靈魂性和實際性,獲得的進步也只不過是虛擬化的。

高麗在完成徹底的封建化改革之後,雖然獲得了快速發展,但是也不能說這種發展就是長久性,畢竟封建體制的那種與生俱來的弊病是難以在封建時代消除的。高麗王朝的穩定發展大概也就維持了不到250年,封建制度的弊端開始逐漸顯現出來,尤其體現在封建土地制度出現了大規模的土地兼併現象,高麗王朝原有較為均衡的社會分層出現了失衡,從而導致了社會階級矛盾的激化,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不斷爆發,高麗王朝日漸衰落。

高麗王朝日漸衰落是歷史的必然?封建制度有著與生俱來的弊端

高麗的道州制

經濟基礎:田柴科土地制度

高麗王朝時期田柴科制度在土地授予對象上分為官員、貴族以及廣大平民,奴婢等階層不再授予土地的範圍之內。具體規定就是廣大百姓按照政府規定的標準可以獲取各自應得的土地份額,每年向中央繳納相應的田祖即可。而貴族的土地授予則是具有封賞意義,對於貴族的土地授予一般數量很大,並且貴族可以世代繼承,只要爵位在,土地就能夠繼承。

對於官員的土地授予則進行較為詳細的規定,高麗王朝起初設立田柴科制度就為了限制封建地主引發惡劣化的土地兼併,防止社會矛盾因為土地兼併問題變得日益尖銳,甚至是激化。所以高麗中央對於官員授予的土地規定不準世襲,也就是說國家對於官員土地的授予所針對的是時任官員,如果這個官員被貶或者是退休之後,土地則不再屬於他所有,而是由國家將此田直接收歸中央,或者是重新分給頂替上來的官員。

高麗王朝日漸衰落是歷史的必然?封建制度有著與生俱來的弊端

高麗王與王后

同時田柴科對於官員的土地授予數量也進行嚴格的規定,杜絕大規模授田現象的出現,將所有官員按照品級劃分了多達79品,可見當時高麗政府對於官員授田規定之詳細。也正因為高麗中央對於土地,尤其官員授田的嚴格限制和管理,才使得這200年間高麗的土地兼併現象得到了充分的緩解,社會發展基本處於一個相對穩定和平的環境當中。

但是正如前文所說無論怎樣限制土地的兼併,最終無休止的推動兼併現象還是會大規模出現。

所以說限制土地兼併不能夠僅僅從封建王朝的土地政策上就能夠徹底根除的,這是封建體制的本質特徵。隨著封建王朝的不斷髮展,封建地主難免也會得到更多的利益,他們的勢力一旦提高,便開始需要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此時的土地兼併就成為必要的擴張手段。12世紀初期的高麗王朝,已經出現了嚴重的土地兼併現象,廣大農民失去土地,他們大規模遠走他鄉成為社會上的流民,有的甚至轉化為奴婢階層,最終導致整個王朝社會階層的失衡。

高麗王朝日漸衰落是歷史的必然?封建制度有著與生俱來的弊端

貴族之女

等級體系:社會分層

高麗王朝建立之後,繼續維持了原來那種等級森明的社會分層體系。當時的君主、貴族、外戚和整個封建王朝的官僚群體,我們可以將其分入統治階層,這是佔有整個王朝大量財富和資源的統治集團。廣大農民我們可以將其分入農民階層,這個階層雖然是整個封建王朝人口數量最多的,但是卻在人均資源的分配上要遠遠低於統治階層。最後一個就是奴婢和賤民階層,他們是封建王朝地位最低的群體,都是依附於統治集團成員而生存。

正是這個等級分明的社會階層在高麗王朝的前中期維持了一個大體平衡的現象,因此整個王朝處於基本穩定的狀態。人員的流動在當時田柴科穩定時期也相當有限,基本上沒有出現跨越階層的人口身份轉換。但是隨著田柴科土地制度的難以維持,封建地主大肆進行土地兼併,廣大農民不得不離開自己的土地成為流民,這些流民相對於原來的自耕農來說就已經出現了身份性的轉化,這對於高麗王朝穩定的社會階層形成了衝擊。

高麗王朝日漸衰落是歷史的必然?封建制度有著與生俱來的弊端

開京遺址

當然流民不僅僅長期停留在這種身份狀態,有的流民會成為社會的混混、流氓,甚至是強盜、土匪,他們對百姓造成了嚴重的生命財產威脅。有的流民由於生存的需要,他們不斷向當時佔有大量土地資源的封建地主和貴族靠攏,成為依附人員,此時他們的身份也就和賤民、奴婢階層類似了。可以看出,原來作為封建王朝社會中人口最多的農民階層出現了大量的身份性轉化。

大量失去土地的流民,不斷轉入了當時地位最低的賤民和奴婢階層,這就打破了長期以來高麗王朝的社會階層平衡。農民雖然已經轉化為賤民、奴婢,但是卻又和他們有著不一樣的性格特點,這些農民在發生身份性轉化之前都是具有自由之身的普通百姓,他們有著自己獨立的人格特徵,不像奴婢、賤民那樣已經長期受到地主、貴族的壓迫。所以說轉化後的農民在經過統治集團的高壓統治後,必然會心生不滿,發動起義反對剝削和壓迫。

高麗王朝日漸衰落是歷史的必然?封建制度有著與生俱來的弊端

農民起義

農民爆發:亡伊起義

前文我們已經介紹了在12世紀初期的高麗王朝,一直盛行不廢的田柴科土地制度已經在嚴重的土地兼併下難以維持,由此引發了大規模流民現象的出現,導致高麗王朝一直較為穩定的社會階層出現了失衡狀態。正因為大量流民的身份轉化為了奴婢、賤民,他們內心的那種反抗情緒在高麗封建統治者的長期壓迫下逐漸開始爆發出來。

在12世紀的中後期,高麗王朝統治下的封建社會已經處於危機四伏的狀態當中。朝鮮半島各地區都開始相繼爆發農民起義,其中公元1176年爆發的有亡伊和亡所伊領導的南方人民大起義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對於高麗王朝的衝擊性最猛烈。這次戰爭的兩位領導者其實不是普通民眾出身,他們起義時的身份是賤民,當然也不排除他們是由之前的自耕農轉化而來的。

高麗王朝日漸衰落是歷史的必然?封建制度有著與生俱來的弊端

流民

這次起義直接衝擊了高麗王朝統治下的整個王朝,起義之初,高麗統治者就已經重視起來,當時中央派了一支3000人的軍隊前往鎮壓,沒想到遭到亡伊起義軍的強烈反抗,居然全軍覆沒。隨後亡伊勢力不斷擴大,發展速度極快,幾乎佔據了整個朝鮮半島的南方地區,這引起了中央統治集團的恐懼。

中央見武力平定沒有希望,便開始進行政治性的陰謀。高麗統治者開始邀請亡伊進行政治談判,亡伊為了起義軍的利益便前往高麗都城開京與高麗王商談條件,最終被誘捕殺害,轟轟烈烈的亡伊起義失敗了。但是全國各地的起義仍在不斷爆發,高麗就在這種危機下逐漸走向了衰落。

高麗王朝日漸衰落是歷史的必然?封建制度有著與生俱來的弊端

亡伊起義

評價

高麗王朝自統一之後,便開始堅決打擊惡劣的封建地主進行土地兼併的現象出現。統治者深知,封建土地製作為封建王朝的根本經濟制度對於王朝的治亂興衰有著重要的作用。一旦封建土地制度受到破壞,那麼封建政權必然也不可能持久。但是封建制度具有這種與生俱來的特點,封建地主隨著封建社會的發展也在不斷髮展,因此從地主的本性來說,他就需要土地兼併,他需要自己利益能夠不斷擴大的空間。換句話說,封建社會發展的越迅速,封建地主的勢力就越大,那麼土地兼併的現象就越嚴重。

廣大自耕農由於統治者的殘酷剝削,他們的日子也越來越不好過,因此經常出售自己的土地,一開始高麗王朝是嚴格限制土地進行買賣交換的,但是政策的制定趕不上時代的變化,這種土地不斷商品化的現象也是由於封建制度內部存在的弊病所導致的。

所以說一旦

封建土地制度出現了問題,那麼整個封建社會的危機便也就會隨之出現。流民問題日益嚴重,直接導致了封建社會中不穩定因素的增加,原有的社會階層框架也在流民的轉入後發生了劇烈的變動。農民作為一個極具反抗意識的群體,當他們轉化為備受壓迫的奴婢、賤民之後,便會聯合賤民階層共同反對高麗中央統治,高麗王朝也在此起彼伏的農民大起義中走向了衰落。

參考文獻:《高麗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