鍋底灰綻放千姿百態,比照片還傳神:瀋陽有位炭精畫的堅守者

畫了一輩子的炭精畫,蔣永華至今熱情不減。

走進他的畫室,人物、花鳥、山水各類題材的作品掛滿了整整兩面牆。一幅幅生動的畫作背後,記錄著時代變遷,也見證蔣家“炭精繪畫技藝”在瀋陽走過的百年曆程。

從往昔繁盛到今日寂寥,這種永不褪色的畫已成為蔣永華生命的一部分。他甘願做炭精畫的堅守者,盼望著老枝逢春。

鍋底灰綻放千姿百態,比照片還傳神:瀋陽有位炭精畫的堅守者

人物小傳

蔣永華,瀋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炭精繪畫技藝”傳承人,遼寧滿族經濟文化發展協會常務理事,遼寧省剪紙學會副秘書長,瀋陽市鐵西區民間藝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 2014年在鐵西區文化館舉辦個人畫展,2016年——2017年出訪意大利、梵蒂岡、日本等國進行文化交流,使民間炭精畫藝術走向世界。

鍋底灰綻放千姿百態,比照片還傳神:瀋陽有位炭精畫的堅守者

比照片還傳神

炭精畫,這門始於中國民間的絕技,在蔣家已傳承三代。

蔣永華的奶奶趙德珍生於1901年,地道的瀋陽新城子人,因畫得一手好畫像,在當地小有名氣。上世紀二十年代,照相技術尚未普及,畫一些宗祠需要的祖先畫像,畫匠需要聽取繪畫對象的生平情況,根據想象作畫。那時,炭精畫的顏料非常簡單,就是普通的鍋底黑灰,所畫內容也較為單一,通常是祖先或者虛構的神仙,以驅災辟邪之用。

到了蔣永華父親蔣紹麟這一代,蔣家炭精畫技藝有所改進,主要以人物肖像畫為主。當時,國內的照相館無法放大照片,有人過世,就得請畫匠根據小照片畫一張放大後的遺照,畫匠們常用“九宮格”將照片固定,根據“格位”畫出等比例放大的炭精畫像,據說解放前一張畫像能賺兩塊大洋。

出生在炭精畫世家的蔣永華,自小對這門手藝並沒有太多好感。在他兒時的記憶裡,父親的雙手總是黑黢黢的,衣服上落著一層灰。然而天賦使然,上小學時,蔣永華就在學校辦了一場畫展,後來他又到瀋河區文化館學習西方繪畫技藝,等到十五六歲,蔣永華已經可以不再用父親的九宮格,便畫出精準的人物畫像。

鍋底灰綻放千姿百態,比照片還傳神:瀋陽有位炭精畫的堅守者

走出人生逆境

超乎同齡人的繪畫天賦,讓蔣永華在單位裡一直很“吃香”。

1978年,他從盤錦下鄉回城,分配到瀋陽一家工廠工作,因為畫畫好被領導安排到工會做美工,一干就是二十多年。上班期間,他也想過繼續考學深造,可惜因為文化課成績不夠,落榜美院。無奈之下,他自學書法、國畫、剪紙,骨子裡對繪畫的熱愛一刻也沒有停歇。那段時間,蔣永華又重拾家族傳承下來的炭精畫技藝,並創作出一批彩色炭精粉年畫。

2002年,是蔣永華人生的一個轉折點。那一年,他下崗了。從工廠回家的一路,他反覆思量,能幹點啥呢?除了畫畫,沒有其他出路。瞞著家人,蔣永華拿著畫板去了北陵公園,等了一天也沒有開張。就在他準備收攤回家的時候,一位中年男子衝他笑了笑,蔣永華麻利地畫了一張肖像畫,對方給了他5美元。

生活關上了一道門,又打開了一扇窗,蔣永華決定去南方闖一闖。妻子得知後,非常反對:“鼓搗這些黑灰,能有什麼發展?”蔣永華不信炭精畫沒有市場,他一路從北畫到南,去了鞍山、丹東、深圳、珠海、廈門等多個城市。2009年,蔣永華得了心臟病,經歷了一次大手術,此後他一直在瀋陽家中潛心創作。

鍋底灰綻放千姿百態,比照片還傳神:瀋陽有位炭精畫的堅守者

記錄“時代表情”

炭精畫起源於清朝,民間叫“炭畫”,有“細膩動人、層次豐富、永不褪色”的特點。據蔣永華介紹,畫一幅炭精畫大概需要10款筆,小筆精勾、大筆填塗,不斷更換。每一幅畫,光是上粉也要畫上至少兩個半小時,每一筆都不能有誤,必須非常仔細,失之毫釐就會差之千里。“所以炭精畫往往能把人的神韻繪製得更精準,這是很多相機做不到的,保持一至兩百年都沒問題。”

2014年,蔣永華在鐵西區文化館舉辦了個人作品展。他用兩個月時間創作了17大類別、84幅作品,包括炭精畫、撕剪畫、擦筆色粉年畫及現代象形書法等多種藝術形式。他自創的一幅撕剪畫《龍馬神龜圖》耗時兩週,需要在4尺見方的畫紙上,一點點撕出來,“指甲長了沒感覺,短了也不行,紙茬不一樣,順時針還是逆時針撕,都是有講究的。”

人生的順境和逆境,都成為蔣永華創作的素材。作品《大吊鉤》講述了鐵西老工業基地的故事,《上班的時候》畫滿他對老工廠的留戀,還有那些神態各異的上萬張炭精粉畫像,都記錄著一種“時代表情”,先後獲得省市級大賽金獎。2017年,“炭精繪畫技藝”入選瀋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蔣永華成為傳承人。

鍋底灰綻放千姿百態,比照片還傳神:瀋陽有位炭精畫的堅守者

炭精畫不會老去

如今,隨著攝影技術的發展,炭精畫這一技藝已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身為非遺傳承人的蔣永華,感覺身上的擔子更重了。“畫就像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我一天不畫畫都不行,追求到最後的時候,我感覺成了一種信仰,一種責任。非遺項目傳到我手裡,又多了一份使命感,炭精畫是老祖先留下的寶貝,不能讓它消失啊!”

在不捨與執著中,蔣永華堅持並傳承著這項民間絕技,豐富並創新著古老的炭精畫法。2016年,蔣永華受文化部國家藝術基金項目委派,出訪意大利、梵蒂岡進行文化交流;2017年,他受邀赴日本出訪研修,作品《吉祥如意》《靈猴送福》被日本新潟國際藝術學院、佐渡國際美術館館藏,使民間藝術炭精畫走向世界。

近幾年,蔣永華常年深入學校、社區、文化館開辦免費講座,傳授炭精畫技藝。新冠疫情期間,他創作了《護身符》《眾志成城》《加油》等多幅炭精畫作品,生動再現白衣戰士以生命赴使命的感人形象。

時光流轉,蔣永華依然相信,炭精畫是一門藝術,因其獨特而雋永的魅力,不會老去。


帥正新聞、沈報全媒體記者 唐曉詩/文 李浩/攝

瀋陽日報社新媒體中心(瀋陽網)編輯 王沛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