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後,最想提醒大家遠離“口水危害”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致命弱點,所謂一物降一物,有的人天不怕地不怕,卻會有看不見的硬傷或暗疾,猶如阿喀琉斯之踵。《請回答1988》裡阿澤的爸爸,高大而淡定的外表下卻藏著一個懼怕老鼠的靈魂。


再拿自己為例,我決非講究之人,房子髒亂差,能忍,蟑螂地上爬,不怕,但唾沫(包括痰)是我的剋星,是我的七寸。鼠類雖鄙,但鼠不犯我,至於唾沫,則躲無可躲,藏無可藏,因其無處不在也!


1. 口水這件事兒


唾沫俗稱口水,有人的地方就有口水。我小時候生活在一個大家庭,都在一個桌上吃飯,幾雙筷子一齊伸向盤子,全家人的口水混在一起不分你我。

疫情後,最想提醒大家遠離“口水危害”

吃飯的時候,我都最快的速度在沒人動過的地方夾上幾口,結束用餐。後來學聰明瞭,拿個大碗把菜都夾出來一點,再慢慢吃。如果上桌晚了,對於辨不清口水位置的剩菜,我寧願餓著也不去吃。


直覺告訴我,這叫毛病,恐不能為外人道, 我表現得很隱蔽,別人不太看得出來。但此事給我帶來無窮的煩惱,經常會因為沒有“乾淨”的食物吃,默默地憤怒。


我最喜歡吃自助餐,端著一盤子美食找個安靜的角落慢慢享受。如果是和眾人聚餐,就只能儘量克服了。吃飯也是一種社交,邊吃邊說是正常的,光吃不說顯得不正常。但從內心來講,我喜歡先吃飯,把肚子填飽之後,坐在那裡一邊消化,一邊加入聊天。


將心比心,我也儘量避免讓別人吃到我的口水,共吃一盤菜時,夾起食物,牙齒咬住,抽出筷子,再細嚼慢嚥。但不是所有的食物都適合這樣吃,比如藍莓土豆泥。


2. 非典的“後遺症”


非典剛剛發生的時候,人們是無知無畏的,很多人都不戴口罩。


隨著警報不斷升級和知識的普及,大眾知道了非典是通過飛沫傳播的。原來口水有靜態和動態之分,對於動態的口水,俗稱飛沫,防起來是難上加難,看到說話唾沫橫飛的人,有多遠躲多遠就對了。


飛沫在陽光下能看到,但在室內看不見摸不著。韓國電影《流感》,把打噴嚏、咳嗽所產生的飛沫用特技渲染得像霧像雨又像風。還有周星馳的《九品芝麻官》,將唾沫橫飛用藝術誇張的手法展現得淋漓盡致。


非典過後,我開始介意飛沫這件事。防止飛沫,從自身做起。現在我吃飯時會“食不語”。在說話時,通過控制口部肌肉,讓氣流緩緩輸出,以不噴唾沫為宜。從實際經驗來看,簡單易行,只要說話輕緩一些,就能改善飛沫,人人都可以做到,既是優雅的姿態,也是一種衛生習慣。

疫情後,最想提醒大家遠離“口水危害”

3. 當幽門螺桿菌來敲門


生了孩子之後,爺爺奶奶來幫忙。孩子一出生就打了各種疫苗,兩位老人也非常通情達理地去醫院檢查了乙肝抗體,以確保健康帶娃。

疫情後,最想提醒大家遠離“口水危害”

在撫養孩子的過程中,也和老人商量好,用乾淨的筷子給孩子夾菜。當然,積習難改是正常的,家庭氣氛也因此緊張過。


後來,遇到了一個轉折點。


孩子四歲時,食慾不佳,身材瘦小。在黃醫生的指點下,給孩子抽血查了幽門螺桿菌。當年查幽門螺桿菌還是比較少見的。直到現在,很多單位的體檢項目中也沒有這一項,想做的話只能自費。


孩子幽門螺桿菌的檢查結果顯示陽性。於是全家如臨大敵,果斷制定如下措施:一,所有的餐具消毒;二,各自的碗筷分開;三,全家都去做檢查。


檢驗結果是,兩位老人是陽性, 我和先生是陰性。他們按照醫院開的藥吃了幾個星期,再去複查也都轉陰了。自此,老人的習慣改善了很多。孩子治好之後,飯量也明顯增加。


4. 在飯店吃飯,免不了接受口水的洗禮


有一次點了一份麻辣燙,剛端上桌,隔壁小夥子打了個噴嚏,離我的桌子有一米多遠,我默唸一米的噴嚏可忽略不計(通過這次新冠疫情來看,並不科學),但無濟於事,剛端上來的麻辣燙立刻不香了。


我喜歡吃某華拉麵,雖然是個連鎖店,但各家管理不同,有的戴口罩,有的不戴。揉麵的時候,幾個師傅談笑風生,讓等面的我暗暗叫苦,既不能退款走人,也不能棄面不顧,暗自思忖著滾熱的麵湯能否稀釋掉那點口水,順便高溫消個毒。


說起高溫消毒,我想起一次買燒餅的經歷,那位大姐用剛摸過錢的手去抓麵餅,我提醒了她一句,她反倒很有觀點地說,高溫一消毒就沒事兒了。好吧,高溫消毒是萬能的?


5. 除了廚師的口水,還有服務員的


所謂躲過了廚師,躲不過服務員。曾經經常去一家陝西風味的麵館,剛開張時,我看到服務員將客人用過的餐巾紙一併掃到碗裡,特地向老闆反映此事,希望餐廳調整做法,但他們並沒有。我只能用阿Q精神安慰自己:這家店還算乾淨的,廁所常年燻著香,服務員統一著裝,還帶著帽子,等等。在沒有找到可替代的陝西面館之前,先忍著吧。


但有一點很難忍,有的服務員上菜時,會給客人報菜名兒,杏仁菠菜、羊肉泡饃……聽聽,還都是爆破音b、p,服務員在上,盤子在下,佔盡位置優勢,在顯微鏡之下看,又是一幅口水噴灑的壯觀場面。


後來那家店搬走了,我又在別處找到一家陝西面館,也是如此。每次對著我的碗報菜名,我本能會用手去擋,奈何手小碗大,總會漏進去。後來又想了一個奇怪的動作,在他們走到我跟前,端給我之前,自助服務,即自己去端,就是為了能讓食物躲過口水的洗禮。儘管這樣,也防不勝防,春節前幾天,我去吃了碗麵,服務員又對著我的食物說:“你的油潑辣子面、肉夾饃……”


那段時間,新冠還很遙遠,人們串門的串門、聚餐的聚餐,對這場災難渾然不覺。後來鍾院士號召全國人民隔離十四天,每個人都在回憶去過哪兒,吃過啥?我想到了這位服務員。如果她不幸是感染者,那我也跑不了。


疫情期間,因為太懷念油潑面,自己試著做了幾次,很成功,吃得連個豆芽都沒剩下。中間還有段插曲,讓先生買辣椒麵兒,人家買了辣椒絲兒,倒在案板上,我耐心地將其斬碎成粉,不小心還吸進去一些,咳得撕心裂肺,讓左鄰右舍都不安心。


6. 過度服務,難以消受


某撈火鍋以熱情周到的服務而著稱,分店開到了世界各地。我是常客,因為他們的廚師是戴口罩的。但美中不足的是,他們的服務員不戴口罩。


不論等位還是就餐期間,服務員都會不停地問顧客的需求,如果他們戴著口罩,我會很感激;但是,不戴口罩的情況下,頻繁地對著我的菜說話,我就很無奈了。


出於禮貌,不便直說,我一般將食物移到裡側,避開他們口水噴灑的區域。當菜上齊之後,要一個“請勿打擾”的桌牌,他們休息,我能安心,兩全其美。


真心希望某撈的高層能看到這一段,如果改善服務,讓全體員工都戴上專用塑料透明口罩,顧客既能看到熱情的微笑,又能享受周到的服務,何樂而不為呢?說不定生意會更興隆呢。


某連鎖餐廳的香汁排骨飯是孩子的最愛,我們經常去的這家,從廚師到收銀員,全都戴著透明口罩,因此我們吃得很安心,幾乎把這裡當成了第二食堂。


孩子還喜歡吃一家連鎖餐廳的肥牛飯,但同某華拉麵一樣,有的店戴口罩有的不戴,管理不統一。有一次,一位抹著鮮豔口紅的前臺,用她的嗓門人工叫號,大喊三聲:“**號,大牛,來取餐。”


大姐,您喊就喊吧,為啥非要正對著我的飯。兒子吃得狼吞虎嚥,我心情五味雜陳。後來去超市買了肥牛片,想自己在家做做看,但沒有做出來那種味道,即便如此,也不想去那家吃了。城市這麼大,還能找不到一家戴著口罩的餐館?


現在我的夢想終於實現了,城市每個角落的每家餐館,從上到下,全體人員都戴著口罩。


7. 在家吃飯也存在飛沫的困擾


在家裡吃飯,也有這方面的困擾。


婆婆勤勞能幹,性格開朗,擅長做各種麵食。婆婆喜歡在揉麵的時候聊天,不論是案板還是面盆,都免不了撒點口水上去。


但為了家庭和諧,我就當看不見。孩子知道我這個毛病,他主動為我分憂,恃寵而驕,私下提醒奶奶不要對著食物說話。


疫情期間,我前所未有地解鎖了各種麵食的做法,蒸饅頭,蒸包子,包餃子,做油潑面,炸油條。我做飯的時候都堅守一條原則,決不讓我的口水噴到食物裡。


8. 希望困擾有朝一日得以解決


前兩天看《安家》,劇中老嚴師傅兩口子賣包子時戴口罩,但揉麵時不戴口罩還聊個不停,這案板上得噴上多少口水啊。


看劇角度如此清奇的能有幾人?

對口水的關注消耗了我很多能量,也浪費了我的注意力,人的專注力是有限而寶貴的,本應該放在更值得的事情上。


世界是奇妙的,對口水介意到如此程度的人,其實是煩惱叢生的。希望在未來,能有醫學專家或心理專家解決我的困擾。


9. 是時候科普一下口水的危害了


1. 感染結核病


結核病是由結核桿菌感染引起的慢性傳染病,肺結核主要通過呼吸道和消化道傳播。如果餐廳工作人員患有結核病,含有大量結核桿菌的唾液沾在食物上面,被顧客吃下去後,顧客就慘了。結核桿菌在顧客的體內定植生長,會慢慢地出現發熱、咳嗽、咯血等肺結核症狀和腹痛、腹瀉、便血等腸結核等症狀。


2. 感染幽門螺桿菌


幽門螺桿菌主要通過消化道傳播。如果餐廳工作人員有幽門螺桿菌感染,含有大量幽門螺桿菌的唾液沾在食物上面,被顧客吃了下去,幽門螺桿菌在顧客胃內定植,顧客會慢慢出現腹痛、厭食、飽脹不適、甚至貧血、消化道出血穿孔、胃癌等風險。

疫情後,最想提醒大家遠離“口水危害”

還有其他容易通過消化道傳染的疾病,我就不再贅述了。


10. 敏感,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對口水的敏感,顯然困擾大於幸福;但也有例外的方面,比如對味道的敏感。


我有過敏性鼻炎,對空氣和氣味非常敏感,但即便聞到臭味,只要對人體無害,我可以接受。但霧霾不行,它加重我的鼻炎。2011年之後,霧霾開始逐漸加重,在大多數人還沒來得及採取措施的時候,我已經給家裡買了兩臺淨化器,在最嚴重的2016年又添了兩臺,號召所有家庭成員一起抵抗霧霾。


隨著空氣的好轉,空氣淨化器成了擺設,挺佔空間的。我並不認為當初是衝動消費,所謂有果必有因,一個人的行為有很多複雜的形成因素。


11. 對疾病的畏懼也許不是壞事


我親眼看到過有呼吸疾病的人生活得有多糟糕。


我有位長輩得了塵肺病,他是脾氣特別平和的老人,兒女孝順,正是安度晚年的時候,卻被疾病纏身,常年伴著呼吸機,生活質量可想而知。這位老人的呼吸頻率,已經遠遠超過正常人所能耐受的程度,看他呼吸,就感覺自己肺部也被壓上一塊巨石,氣兒倒不上來,憋得讓人絕望。老人生前說,這樣活著還不如死了算了。後來老人去世了,也算解脫了,希望他在另一個世界,能暢快地大口呼吸。


關於新冠肺炎病人的痛苦,我看過一篇文章,寫得太慘烈了。新冠肺炎患者的死因大都是呼吸衰竭而死,肺部進入了大量的液體,肺功能喪失,導致窒息而亡,就像淹死一樣的感覺。


12. 新冠疫情能改變這個世界嗎?


有人說,新冠疫情讓我們再也回不到從前了。密閉的空氣、人多的地方、別人咳嗽或打噴嚏,都會讓我們心有餘悸。即使將來有了疫苗,心理陰影的消失也需要漫長的過程。


非典過後,人們養成了勤洗手的習慣,這次疫情之後,希望更多人有戴口罩的習慣,尤其是餐飲行業,讓戴口罩成為標配。我們選擇餐廳吃飯,儘量挑選配戴專用口罩的商家,為了自己,也為了他人。顧客的需求是推動行業改善服務的動力,相關部門的管理也有必要跟上,就和禁止餐廳吸菸一樣,將佩戴口罩納入行業管理條例。


張文宏醫生說:“保持社交距離,勤洗手,再加上戴口罩,我沒有看到哪個人,這三點做得特別好還被感染的!”


希望保持“社交距離”能成為常態,雖然不敢奢求作揖或點頭來代替握手,但為了健康,一切皆有可能。在群餐的時候,實行公筷制度;在公共場合用餐時,儘量少說話,減少飛沫的汙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