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園,平淡,大自然,樂在其中,美之至也 (作者 涇左)

田園,平淡,大自然,樂在其中,美之至也  (作者 涇左)

週六和兩位朋友進山拜訪他在終南山裡住山修行的朋友。從山下寬闊的馬路到進入幾乎只能容納一個車寬的路面,一路蜿蜒盤旋忽上忽下且經常遇到角度接近直角的拐彎,在轉彎時車輛長度半徑的極限距離下還算順利的在山上行進著,這才想起臨走前朋友問過山路駕駛水平咋樣的問題。行走了十多分鐘山路變得越來越窄,在最終經過了一個向下很陡的窄長山坡後緊跟著一個九十度的下坡急拐彎處車速很慢的通過時,從車前一側飛過一群喜鵲,散落在另一側的果樹上,或許是平時見得人不多或村民們不曾傷害過它們,所以不太怕人,隨意你們拍照、議論,人和鳥都自顧自的熱鬧著。轉過彎後地勢漸漸平緩開闊起來,也是相對那條路面的開闊。朋友說到了。

田園,平淡,大自然,樂在其中,美之至也  (作者 涇左)

下車環視四周,到處一片冬日的蕭條,落掉葉子的樹枝密集的分割著所有的視線,樹幹遒勁的依地勢高低生長,樹很多,能想到夏天的那種遮天蔽日的涼爽。南面有山,所處的平臺向北延伸,逐漸形成緩坡,一百多米的遠處是鳥瞰的山下。不寬的地勢上有幾戶人家的房屋,房屋的背後有巨大的土石參雜的高大堆體和粗壯的樹木,對面一側就是緩坡向下伸長漸深的溝道,溝裡也是樹。這些房子都是六七十年代甚至還早一些的土坯房,現在已經很難看見到。沒有院門,屋子的房門外就是停車的地方,一條踩踏後光亮的小路就從各戶人家的門前通往向前。房屋分佈都根據山地的起伏變化而定,各自錯落的分散著。往前走了幾步就到了朋友這位修行者的地方。這裡是有院牆的,也有門。院牆是“透明”的,是用鐵絲網圍繞,上面爬滿了細細的植物藤蔓。冬季裡枯黃的葉子透過陽光,一片一片輕盈薄透。後來才知道這一圈簡單的鐵絲網是為防野豬的不期來訪而設立的。

田園,平淡,大自然,樂在其中,美之至也  (作者 涇左)

進入院子時需要經過一道木門,門框是用樹樁馬蹄形搭起來的一個門框,而門是用數根樹枝編起來的,不能推,得向上提起後再推動才是正確的打開方式,推開的門扇除了一側和門框的樹樁有鐵絲扎捆作為門軸關係,其他部分在推開時會軟軟的像要倒掉一樣,關上之後它會自然綿軟的倒在門框上後這就算關上了門。門框上有人字型的棚頂,上面撒了蘆葦,蘆葦花的一頭向下篷著,像建築的挑沿。整體隨意而自然、也很古意,是古詩裡出現的“柴門”吧。也由此可以感知到主人質樸的詩意生活及她對小院的定位,門上有個小木牌上書:未經邀請不得入內。進入院子,很平整,陽光也足,視線越過院牆向外開闊著,遠處兩側的群山起伏著盡收眼底。在一進入院門的右手是一兩間的一排房屋,左側北邊的空地就是院子,往北院牆外是一片耕地和為數不多稀疏的核桃園和一片菜地,菜地同樣用鐵絲網圍了起來,再往北不遠處就是這個平臺的盡頭了。院子裡有菜有花,幾顆小樹,一隻狗,狗是幾年前在山下的垃圾桶裡撿的,發現時小狗的眼睛還沒睜開,是她抱上山後用筷子蘸著羊奶喂活的,所以和她很親,她說是緣分,也算個伴,就這樣相互的守護。院子邊上有一顆樹根歪了的大樹,像向前伸出手臂張開大手後探出身子一樣的向下遮擋著什麼,樹下是一個用兩塊木板搭起來的茶臺,隨意卻很有味道,發灰泛白的木板平靜的闡述了這裡歲月的光陰流轉。在它一排方向靠近房屋的地方有個遮陽傘改造後的“亭子”,四周掛了竹簾,地面用踩上後嘎吱作響的木工板墊起隔潮的地臺,幾次我都擔心一腳踩爛下去。地臺上面擺著一張油漆斑駁的低矮方桌,鋪有整潔的桌布、擺放著茶具,一個小黑瓶裡插著幾朵黃色的野花,一切都甚至簡陋但卻簡潔工整和富有禪意。想象坐在這裡看書喝茶、打坐冥思,都極為的靜怡。午後的一縷陽光透過竹簾投射在裡面,被陽光拉長後一縷一縷整齊的竹簾光影排列著,由實漸虛的影像似在分割著山裡的時間,或許在這裡,根本不需要鐘錶指定的時間,只有日月更替的季節變換。只有一個人能獨處時,才會更清楚地意識到,自己與萬物自然的關係,自己和自己的關係。這時忽然想起了比爾•波特在《空谷幽蘭》裡的一段話:在整個中國歷史上,一直就有人願意在山裡度過他們的一生:吃得很少,穿得很簡,住的是茅屋,在高山上墾荒,說話不多,留下來的文字更少—也許只有幾首詩,他們與時代脫節,卻並不與季節脫節,他們棄平原之塵埃而取高山之煙霞,他們歷史悠久,而又默默無聞,他們孕育了精神生活之根,是這個世界上最古老的社會中最受尊敬的人。

田園,平淡,大自然,樂在其中,美之至也  (作者 涇左)

離開這裡時天已漸黑,隨著車燈在轉來繞去的山路上的跳動,寧靜的心緒被廣播裡一男一女的說笑節目不合時宜的嘈雜著,猛的感覺到又要把一顆短效放鬆的心帶往了塵世,一路無語。就像比爾在書裡說的,對於城市中的人來說,每天面對無數慾望顛沛,要能保持自持修行的堅韌,遵循品德和良知,潔淨恩慈,即使不置身於幽深僻靜的山谷,也能自留出一片清淨天地。

田園,平淡,大自然,樂在其中,美之至也  (作者 涇左)

心遠地自偏,而安身之地就在於這顆心的安放了。路上和朋友約定,下雪天再進山,尋芳雪中飄著的那幾縷孤獨的炊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