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简史》:科技是否正在创造新的意识形态?

《未来简史》是尤瓦尔·赫拉利继《人类简史》后的第二部作品,本书主要围绕智人的未来展开猜想,从人类的旧议题到新议题,作者用独特的见解给我们带来不同维度的思考材料,让读者可以顺接作者的思维,对人类展开更多的想象。


科技发展之快,让人类难以想象。


世界时常因为一些新的发现,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比如移动支付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出现。


移动支付消灭了钱包和现金,而移动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娱乐和社交模式。


曾经觉得不可能发生的事,现在统统发生了。


就连信仰,也即将被科技改变。


《未来简史》:科技是否正在创造新的意识形态?


生命科学承认生物其实只是算法,人文主义的根基开始动摇。


曾经认为自己是造物巅峰的人类,开始频频被科技打脸。


所幸目前科技还无法取代人类,也因为迟迟没有新的主流信仰诞生,所以人类即便有所怀疑,也还能继续相信人文主义的核心价值。


未来科技会发展成什么样子,我们无法预测。


但很有可能科技发展到某个程度时,人文主义将不复存在。


未来将需要出现一个新的信仰继续带领人类前行。


那么这个信仰有可能是什么呢?


科技人文主义


未来有可能出现的第一种新信仰是科技人文主义。


科技人文主义依然认同人类是造物主的巅峰,但认为智人的时代会逐渐过去,未来将由新的物种统治地球。


而这种新的物种,就是被科技改造后的人类。


《未来简史》:科技是否正在创造新的意识形态?


由于无意识算法的快速发展,未来人类很有可能无法继续掌控科技,也无法掌控地球。


所以为了不被世界踢出局,人类需要升级自己。


以往进化主义想要创造超人类,只能采用非人道的手段进行。


但随着科技日新月异,我们已经可以用一种更和平的方式,实现同样的目标。


既然人类需要升级,那么哪方面能力最需要提升呢?


很可能是心智。


《未来简史》:科技是否正在创造新的意识形态?


认知革命以前,人类还只是世界上默默无闻的生物。


认知革命以后,人类创造了信仰和神话,文字和城市,最终还统治了地球。


而认知革命仅仅是智人的DNA发生了一点小变化,就让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


但在无意识算法面前,人类这个生化算法已经开始落后。


为了对抗无意识算法,人类急切需要提升心智。


但可惜的是,目前我们对于心智的理解,少之又少。


我们不知道完整的心理状态范围是怎样的,也无法理解其他生物的心理。


目前人类所做的大部分关于人类心智上的研究,都只是针对特定群体进行的,并不能代表所有人。


所以对于心智这片海洋,我们就像一艘没有方向的小船,在海上缓慢地飘荡,时而碰到小岛,时而发现海草,却始终无法了解它到底有多宽广。


《未来简史》:科技是否正在创造新的意识形态?


不过我们依然可以寄希望于科技能够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


因为现如今已经出现了类似的技术,比如基因工程和电子头盔。


基因工程大家比较熟悉,电子头盔可能相对比较陌生。


电子头盔是一种可以影响脑部电信号的头戴式头盔,美军就有一个名叫专注头盔的装备用以提升士兵的专注力。


它可以屏蔽掉士兵一些其他的思绪,让他专注在执行目标上。


《未来简史》:科技是否正在创造新的意识形态?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提一个新的思考。


技术不但可以用来升级,也可以用来降级。


我们都知道用进废退这个道理。


我们人类进化到今天,其实也抛弃了很多功能和升级了很多功能。


以往人类为了生存,经常需要靠嗅觉去辨认和寻找食物。


但如今现代社会已经不再需要如此灵敏的嗅觉,因为食物都放在超市的柜子里,而且也有统一的卫生检验标准。


《未来简史》:科技是否正在创造新的意识形态?

随着嗅觉使用次数的降低,我们大脑处理气味的区域就被分去处理别的任务,于是我们其他方面的能力也慢慢变得越来越突出。


同理,我们如果可以把拖慢我们工作效率以及对我们造成困扰的一些人类特性去除,让我们的优点可以不受阻碍地得到充分的发挥,这种貌似降级的操作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升级。


所以由此看来,科技人文主义最终的命运,有可能不是让人类升级,而是让人类降级。


这可能会是对于人类整体最优的选择。


但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即便我们有能力改造心智,如何改造以及谁来设计也是一个大问题。


因为技术考验的从来都是人性,如果一旦使用不当,灾难就会随之而至。


数据主义


未来除了科技人文主义以外,还有一种被科学界广泛接受的信仰。


它就是数据主义。


数据主义认为,宇宙由数据流组成,任何现象或实体的价值均在于对数据处理的贡献。


所以无论是生物体还是非生物体,只要是属于这个世界上的物体就都是数据流。


《未来简史》:科技是否正在创造新的意识形态?


只是彼此模式不同,但都可以用同一套基本概念和工具来进行分析。


虽然这种理念很难相信,但它的确是目前科学的教条。


就连经济学家也越来越常用数据处理系统去解释经济。


在经济学家眼中,经济机制就是收集关于欲望和能力的数据,再转化为决策。


所以资本主义跟共产主义根本的区别就在于,两者数据处理系统的不同。


资本主义是分散式处理,共产主义是集中式处理。


这两种数据处理系统没有好坏高低之分,只有谁更适合哪个时代的区别。


比如在科技快速发展的21世纪,明显就是分散式处理的效果比集中式处理的效果更好,具体可参考美苏争霸的结局。


《未来简史》:科技是否正在创造新的意识形态?


除了经济,政治科学家也喜欢用数据处理的概念去解释政治。


民主对应分散式处理,而专制对应集中式处理。


如今虽然民主国家更多,但在古罗马时期,反而是专制国家的数据处理效果更佳。


这也对应了上文所说的,数据处理系统只有年代合适与否之分,并没有高下优劣之别。


民主制度虽然现在效果很好,但随着数据量的增大,也迟早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未来简史》:科技是否正在创造新的意识形态?

这种风险不是来自于伦理上的风险,而是数据无法处理的风险。


以互联网为例,互联网从诞生到野蛮发展,从来没有经过民主投票或者民主决议,直到它发展到一定规模,人们才意识到网络涉及安全、隐私以及边界等问题。


人类政府就像一只乌龟,永远追不上科技这只兔子。


无论民主还是专制,未来可能都无法适用于需要处理庞大数据的世界。


未来权力将会转移到哪里,我们不得而知。


但届时肯定会出现一个效率更高的数据处理系统,而我们个人将融入这个数据系统,成为其中一块小小的芯片。


但整个系统如何运作,无人可知。


正如现在世界上一些重要的计算机算法,其背后都有着一个庞大的开发团队,团队每个工程师只负责其中一小块拼图,但并没有人能够了解拼图的全貌。


《未来简史》:科技是否正在创造新的意识形态?

人类虽然是这些算法的创造者,我们创造它们来满足自身的需求。


但未来它会通过自我学习和不断进化,数据量达到一个天文数字,最终走向一条连人类也无法追寻的道路。


结语


数据主义和科技人文主义究竟谁能成为未来的主流,没有人知道。


但我知道,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已经进入了我们的生活,而且就在我们身边。


我们如今使用的很多APP,在首次使用的时候都需要勾选一份协议,这份协议一般都有一项同意搜集用户信息的说明。


但我们通常不会阅读这份密密麻麻的协议,直接就同意了。


然后我们就变成一份又一份数据被上传到系统里,而且我们大概率不会注意到这件事。


《未来简史》:科技是否正在创造新的意识形态?


这样看起来,数据主义仿佛离我们更近。


而且,科技人文主义其实也面临着一个两难的问题。


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强调自由意志和倾听内心的声音,但如果人最重要的心智都可以被科技塑造,那么人类就变成了一种新的设计品。


《未来简史》:科技是否正在创造新的意识形态?


一旦科技真的发展到了这种程度,人文主义就会陷入一个尴尬的境地。


所以这样看起来,数据主义反而更符合实际。


不过,我们还是不能断言未来就一定属于数据主义。


因为目前科技还需要人类指引方向,路的远方还笼罩在浓浓的白雾之下。


而且我们如今的思想依然受限于当下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我们很难用新的思考方式去思索未来。


所以很有可能我们如今思考的一切,到头来只是多此一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