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地

周末

周末_棉花地

周末休息,应朋友之邀到八师148团过个周末,准备了家里散养了一年多的土鸡。到团场时天已擦黑,路灯昏暗,路上见不到几个人,土鸡是来不及了,便在其朋友家的音乐火锅店摆了一桌,当晚唯一的一桌。老板是与我同年的年轻人,这几年折腾了不少生意,月初才开了这个火锅店,新疆的规矩,朋友的朋友都是朋友,碰过几次杯便已熟络了起来。我踹着好奇,最终还是忍不住问到,为啥会在人烟稀少的团场开店,有独特的秘诀?酒已上头,老板眯着眼笑道:兄弟,你还是不懂我们兵团人的真实生活,兵团职工在连队有房子,在团部也有房子,农忙时生活在连队,我的生意靠的是非农忙季节,等采棉结束你再过来,想吃饭得提前预约,兵团人对于吃还是讲究。想到路上看到的那些采棉机,以及棉田里白花花的棉朵,采棉季到了。

朋友父亲带了6瓶存放了十多年的红高粱,醇香诱人,推杯换盏间已全部见底,又拿了几件乌苏,酒足饭饱,已月明星稀,过了零点。一觉醒来,已到了午饭饭点,电话已催了几通,朋友父母在连队的房子,土鸡一大早便上锅炖上了。连队上的房子离团部十公里,四间砖房,菜地、鸡舍狗屋一应俱全,房前的葡萄缀满了枝,四周是无际的棉花地,已经泛白了的棉花地。连队上的房子基本都这同一款式。

午餐很丰盛,地道的农家菜,朋友父母一再强调,所有的菜都是自家的,猪肉也是刚从邻居家拿的隔年猪,所有的菜都完整的保留了原本的滋味,没有多余的调料味。

席间,聊起了今年的棉花,朋友家种了100多亩的棉花,即将开采,兵团即将改制,今年是责任制的最后一年,明年所有的庄稼都开始自由进入市场,不再受团场限制,同样也不再有兜底保护。朋友父母都是地道的兵团二代,为国家种了一辈子地,突然开始为自己种地了,茫然不知所措。

兵团人是新疆特有的群体,集农民、职工、民兵等身份于一身,似农非农、似兵非兵,生活上不算大富,贫穷年代却也过的滋润,生活上有一定保障。为国家种了一辈子的地,马上就要为自己种地了,多少都有点不适应。现在还在种地的职工多已年过半百,父辈都是第一代的兵团人,子女大多已经离开兵团,自由择业,当兵团二代老去时,兵团人独有的烙印将变得模糊稀释,兵团职工也将退出历史舞台。

饭后,摘了串葡萄,与朋友父亲去棉花地里转了一圈,棉桃已经炸开,洁白如雪。采棉机已准备就绪,大块的地块将完全由采棉机完成采摘。边角地带还是人工,口内进疆的棉花工专列也已来了几车,与之前相比,少了很多,或许随着兵团二代的老去,采棉工这一特殊工种也随着消失。

历史的洪流会带走一切的山川草木,也会带走生活在这里的人。顺势而为,会带走一个旧的时代,也会创造一个新的未来,谁也不知道哪个好,哪个不好。

9/8于农八师148团

郎宏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