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地

週末

週末_棉花地

週末休息,應朋友之邀到八師148團過個週末,準備了家裡散養了一年多的土雞。到團場時天已擦黑,路燈昏暗,路上見不到幾個人,土雞是來不及了,便在其朋友家的音樂火鍋店擺了一桌,當晚唯一的一桌。老闆是與我同年的年輕人,這幾年折騰了不少生意,月初才開了這個火鍋店,新疆的規矩,朋友的朋友都是朋友,碰過幾次杯便已熟絡了起來。我踹著好奇,最終還是忍不住問到,為啥會在人煙稀少的團場開店,有獨特的秘訣?酒已上頭,老闆眯著眼笑道:兄弟,你還是不懂我們兵團人的真實生活,兵團職工在連隊有房子,在團部也有房子,農忙時生活在連隊,我的生意靠的是非農忙季節,等採棉結束你再過來,想吃飯得提前預約,兵團人對於吃還是講究。想到路上看到的那些採棉機,以及棉田裡白花花的棉朵,採棉季到了。

朋友父親帶了6瓶存放了十多年的紅高粱,醇香誘人,推杯換盞間已全部見底,又拿了幾件烏蘇,酒足飯飽,已月明星稀,過了零點。一覺醒來,已到了午飯飯點,電話已催了幾通,朋友父母在連隊的房子,土雞一大早便上鍋燉上了。連隊上的房子離團部十公里,四間磚房,菜地、雞舍狗屋一應俱全,房前的葡萄綴滿了枝,四周是無際的棉花地,已經泛白了的棉花地。連隊上的房子基本都這同一款式。

午餐很豐盛,地道的農家菜,朋友父母一再強調,所有的菜都是自家的,豬肉也是剛從鄰居家拿的隔年豬,所有的菜都完整的保留了原本的滋味,沒有多餘的調料味。

席間,聊起了今年的棉花,朋友家種了100多畝的棉花,即將開採,兵團即將改制,今年是責任制的最後一年,明年所有的莊稼都開始自由進入市場,不再受團場限制,同樣也不再有兜底保護。朋友父母都是地道的兵團二代,為國家種了一輩子地,突然開始為自己種地了,茫然不知所措。

兵團人是新疆特有的群體,集農民、職工、民兵等身份於一身,似農非農、似兵非兵,生活上不算大富,貧窮年代卻也過的滋潤,生活上有一定保障。為國家種了一輩子的地,馬上就要為自己種地了,多少都有點不適應。現在還在種地的職工多已年過半百,父輩都是第一代的兵團人,子女大多已經離開兵團,自由擇業,當兵團二代老去時,兵團人獨有的烙印將變得模糊稀釋,兵團職工也將退出歷史舞臺。

飯後,摘了串葡萄,與朋友父親去棉花地裡轉了一圈,棉桃已經炸開,潔白如雪。採棉機已準備就緒,大塊的地塊將完全由採棉機完成採摘。邊角地帶還是人工,口內進疆的棉花工專列也已來了幾車,與之前相比,少了很多,或許隨著兵團二代的老去,採棉工這一特殊工種也隨著消失。

歷史的洪流會帶走一切的山川草木,也會帶走生活在這裡的人。順勢而為,會帶走一箇舊的時代,也會創造一個新的未來,誰也不知道哪個好,哪個不好。

9/8於農八師148團

郎宏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