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再無嘉陵摩托,四十年留下太多重慶印記,這次能東山再起嗎?

說起嘉陵摩托,可是7080集體記憶中難以磨滅的一環,特別在上個世紀80年代,價值超千元的嘉陵摩托還算是奢侈品,就像現在奔馳寶馬一個層次。
世上再無嘉陵摩托,四十年留下太多重慶印記,這次能東山再起嗎?

進入二十世紀90年代,正是由於嘉陵作為民用摩托的開山鼻祖,才有可能把人口眾多的中國,從自行車王國進化到摩托車國度。很多人年少都少不了坐在爸爸摩托車後座的記憶,或者坐在嘉陵摩托後座摟著男友腰的甜美回憶,大江南北,嘉陵成為中國家庭的標配。

不過,自從2000年之後,隨著大城市禁摩,小汽車的興起和普及,似乎嘉陵摩托的身影越來越少見,直到近日,作為首個上市公司的嘉陵摩托,一紙公告宣佈退出摩托車生產領域,甚至嘉陵這一上市公司名稱都將不復存在。

7月9日,*ST嘉陵發佈公告稱,擬變更公司名稱,變更後的公司名稱為中電科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已經國家市場監督管理局核准。日後將以鋰電池作為主營業務,從而正式宣佈脫離摩托車生產。

打開嘉陵摩托的官方微博,發現自從2018年10月10日就沒有更新,不知是自我鞭策還是自我總結,這句話對嘉陵摩托而言最後一條微博頗有深意:突破,不斷超越自我。

世上再無嘉陵摩托,四十年留下太多重慶印記,這次能東山再起嗎?

說起嘉陵,不查不知道,其實大有來頭,嘉陵摩托1979年之前是國營四五一工廠,屬於軍工廠,原來摩托車比較貴,民用幾乎為零,連公安叔叔都很少配用。後來,改革開放帶來轉機,確切說裁軍和戰備需求下降,政府考慮摩托軍轉民,所以四五一廠就地在“摩托王國”重慶建立民用摩托車公司,就是嘉陵工業了。

1995年“中國嘉陵”在上交所掛牌上市,成為中國首家摩托車上市公司,風光一時,此後被譽為中國發展摩托車產業的奠基者和引導者。

但是,嘉陵前身四五一廠其實來歷也不小,前身為清政府曾國藩、李鴻章在洋務運動中創辦的江南製造總局,於1875年在上海龍華鎮創辦龍華製造分局,後來戰亂搬遷到重慶,算起來至今已經有140多年的歷史。

世上再無嘉陵摩托,四十年留下太多重慶印記,這次能東山再起嗎?

國營四五一廠轉為國營嘉陵機械廠

說實話,洋務運動能延續至今,並且能夠上市的企業真不多,除了招商局就是嘉陵了。

嘉陵四十年

不過,今天我們主要還是談談嘉陵四十年。據說,當年讓嘉陵一炮而紅的是一款名叫CJ50的民用摩托車,重慶人將之稱為“老白乾” 。

1979年4月,四五一廠本來要跟南斯拉夫合作生產民用摩托車,奈何對方要求苛刻,一氣之下專門成立研究所自己來改裝,當時的工人也很硬氣,9月,首臺車就下線,經過200km測試後,性能全面超越南斯拉夫的摩托車,令對方側面。

這不得了了,揚國威啊,當年國慶節,CJ50進入中南海會見國家領導,並繞行天安門廣場。為了在國慶獻禮,這5臺車用5個月就完成了。當年後來生產了55臺,被北京人民搶購一空啊。CJ50帶國人進入了摩托車時代一點不為過。

世上再無嘉陵摩托,四十年留下太多重慶印記,這次能東山再起嗎?

CJ50外形其實跟現在流行的電動摩托車差不多,屬於輕便型,這樣好操作,關鍵價格能降下來啊。但是,它的來歷其實並不是完全由研究所研發,而是“借鑑”日本摩托的技術。

上面說了,四五一廠跟南斯拉夫工廠談不攏,隨後他們自己去日本考察,在參觀了本田山葉的工廠後直接被震驚了,日本的摩托車質量好,性能優不錯,關鍵符合亞洲人的特點和需求,最終他們選擇了本田的pa50,並採購了3臺帶回國,這便是CJ50的原型。

在這裡不得不插一句,嘉陵這個CJ50可能是國內工業最早的山寨產品,後來本田公司上門告侵權卻轉而合作開發的事就不細說了。

輕型摩托車越來越火,從原來老軍工廠改造的生產線已經滿足不了市場需求,到了1987年2月,嘉陵直接引進日本本田公司關鍵技術設備、年產60萬臺(套)70—125CC發動機生產線建成投產。這時候才是嘉陵真正走入全國百姓家裡的開始。

世上再無嘉陵摩托,四十年留下太多重慶印記,這次能東山再起嗎?

十年之後,1995年,嘉陵摩托達到頂峰。1995年全國摩托車生產總量在上年522萬輛的基礎上增長了50%,達到783萬輛。但是,僅嘉陵的銷售量達到107.8萬臺,市場佔有率達到14.05%,奠定行業老大的地位,嘉陵工業也是當年在主板上市。

嘉陵發源重慶山城,都說當地特殊地形造就摩托車市場,其實不然,摩托在中國城鄉使用範圍其實非常廣,無論是山地平地,城市鄉村,載客載人,摩托都是性價比高的交通工具,中國十幾億人口的市場潛力有多大,恐怕不是一年783萬輛可以滿足想象的。

剛才說了,嘉陵工業一上市,風光無限,大家都看到摩托市場有利可圖,自然吸引不少競爭者,除了北京、濟南、廣東、江蘇等地都在上馬當地摩托車廠項目,對嘉陵威脅最大的卻是重慶老鄉們。

1995年嘉陵上市之後,重慶摩托車企業突然著了魔,望江,建設,隆鑫,力帆,銀鋼等等摩托車紛紛崛起,遍佈產業鏈上下游,寂靜的山城也自此發展成摩托車企業的大工廠。

遺憾的是,作為國企的嘉陵尚未意識到,或者說做好應對措施,拉高行業競爭門檻或者拉開與追隨者的距離。比如說利用先發和資本優勢,在技術迭代、車型更新和市場渠道方面提升和保存競爭優勢。
世上再無嘉陵摩托,四十年留下太多重慶印記,這次能東山再起嗎?

甚至,重慶這些民營摩托車企的起步之時,業務骨幹不乏從嘉陵廠負氣出走的優秀職工,加上當時對外觀、技術等方面知識產權保護比較弱,後起的民營企業經營機制靈活,盈利目標明確,所以很快就對嘉陵的盈利能力和市場份額產生負面影響。

很快,1996年,中國嘉陵在年報中直言:“摩托車市場競爭異常激烈”,公司為了長遠利益開始犧牲利潤,對摩托車價格作出近10%的大幅下調,淨利潤由此減少2.7億元,毛利率當年直降1.83個百分點。嘉陵依然是行業龍頭,但是,躺著賺錢的年代結束了。

光耀頂峰,1995年,其實也埋下了嘉陵摩托衰落的伏筆。

致命一擊還是歷史宿命

1997年6月,重慶升直轄,適逢當年香港迴歸,嘉陵作為重慶為數不多的國家一級企業,當然備受矚目,據說,嘉陵組織1997輛尾插國旗的摩托巡遊整個重慶,宣傳聲勢浩大。但,這也成為嘉陵摩托最後的榮耀。

1999年,加入世貿之後,中國工業化城市化化水平極速提升,大量農民工進城,一方面鄉村摩托車的需求減少,尤其嘉陵重要市場西南地區屬於農民工輸出的重點區域,另一方面,攜帶摩托車進城的農民工,讓摩托車蒙上治安隱患的陰影,沿海城市摩托車成為各類治安刑事事件的幫兇,加上對交通秩序的影響,不少城市直接宣佈“禁摩令”,到年底,全國已經有70個城市加入這一行列。

世上再無嘉陵摩托,四十年留下太多重慶印記,這次能東山再起嗎?

作為摩托車行業龍頭,後有一大幫兄弟在分市場豬肉,前面又出現政策限制,嘉陵頓時陷入困境。2001年銷售收入已經從高峰期50多億下滑到26億,利潤更是不到千萬元。熬到2002年,更是出現首次虧損,一次虧損1.73億,相當於前幾年利潤總和,結果令曾經以嘉陵摩托自豪的職工難以接受。不少車間工人最後就只能拿微薄的保底工資。

好在有上市公司這個殼和土地等資產,嘉陵在隨後幾年通過資產重組和變賣資產勉強度日。在這期間,嘉陵的重慶老鄉雖然摩托也不好賣,但是轉型轉變比較快,比如宗申,同時還涉足當時的潮流,汽車,如力帆。

熬到2006年,嘉陵積攢多年的力量,發現國際流行的大排量趨勢,發動僅存的科技力量,研製製造出國內首款大排量摩托車JH600,為嘉陵爭來又一春。從財務數據上來看,2007年嘉陵營收同比增長10.67%,成為公司最後一個收入小高峰。

世上再無嘉陵摩托,四十年留下太多重慶印記,這次能東山再起嗎?

但是,嘉陵這是已經是強弩之末,無力改變自己的宿命和摩托車行業大格局。2007年和2009年,力帆,隆鑫相繼上市,行業新勢力不斷崛起,缺少技術創新的嘉陵被後浪拍在沙灘上。

無論如何,7月9日的公告宣佈嘉陵摩托業已成為歷史回憶,世上再無嘉陵。

不過,凡事否極泰來,世間輪迴。今年年初,重慶傳來第一季度重慶統計局披露工業數據時,摩托車產業首次出現在了重慶“支柱產業”名單中,這被行業內部視作積極信號的釋放:重慶摩托製造或將再次被擺到重要位置。

重振重慶摩托,再走大眾化路線或許走不通,定製化、高端化和智能化可能是選項之一,期待走出重慶,祝福重慶摩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