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童年——戰鬥在叢林深處的童子軍

東南亞某國部落聯合軍,是現代為數不多還保留童子軍編制的軍事組織。

不一樣的童年——戰鬥在叢林深處的童子軍


在湄公河西側的大山裡,有許多平均海拔低於2千米的山間盆地。在這些近乎封閉的空間裡,駐紮著許多童子軍訓練營。因為各部落管轄範圍不同,所以童子軍分屬不同的單位管理。


這些童子軍訓練營唯一相同之處,就是在高度戒備和封閉的空間裡,1300多名6~12歲的男女少年,被集中在一起,接受嚴格的軍事化管理和近乎殘酷的軍事訓練,然後被直接送往前線。

不一樣的童年——戰鬥在叢林深處的童子軍


童子軍們大多數還沒有槍高,孱弱的臂力讓他們無法很好地操縱槍支,只能通過嚴格的軍事訓練,才能有效把槍和孩子們融為一體。

不一樣的童年——戰鬥在叢林深處的童子軍

訓練中精疲力盡的童子軍


孩子們每天要接受6個小時的軍事訓練,訓練內容包括射擊、格鬥、潛伏、捕虜、逼供戰術配合以及戰場救治等內容。上午和下午各三個小時。

這其中還不包括早操、晚操的隊形訓練,以及早晚各5公里的負重15公斤越野。另外孩子們回到軍營後,還要完成100個仰臥起坐,100個俯臥撐,100個負重深蹲,100個腹部繞槓,100個引體向上後才能夠上床睡覺。

不一樣的童年——戰鬥在叢林深處的童子軍

在廚房幫廚的小逃兵


繁重的訓練,讓孩子們連床都爬不上去,在悶熱的簡易營房中,不顧蚊蟲的叮咬,馬上沉沉的睡去。孩子們住的是草棚,床鋪用簡陋的木板或者是竹子搭建成的通鋪。

不一樣的童年——戰鬥在叢林深處的童子軍

童子軍宿舍


很多孩子承受不住如此艱苦的訓練,逃亡事件時有發生。但憑他們的體力以及生活能力,根本無法逃出戒備森嚴的訓練區。對於這些被抓回來的小逃兵,要處以關禁閉,打軍棍,剃光頭的處罰。

最後一部分小逃兵會拖著被打的遍體鱗傷的身體,去學校的豬場去餵豬。

不一樣的童年——戰鬥在叢林深處的童子軍

養豬的童子軍


養豬場每個星期至少要為訓練營的童子軍們,提供6頭體重300斤以上的豬。以便讓正常訓練的童子軍們能夠獲取足夠的營養。養豬、殺豬也是這些被懲罰的童子軍自己完成的,殺豬時意外死亡的童子軍事件時有發生。

不一樣的童年——戰鬥在叢林深處的童子軍

被體罰的童子軍


還有一部分受罰的孩子被送去種糧種菜。他們種的菜很簡單,除了土豆就是圓白菜。80斤一袋的大米,一頓飯就要吃掉18袋,所以準備飯菜也是最繁重的體力勞動。即使那些六七歲的孩子犯了錯誤,也要被送進廚房削土豆兒。

不一樣的童年——戰鬥在叢林深處的童子軍

童子軍的午餐


逃兵在勞動改造期間是沒有軍餉的,能夠堅持訓練的童子軍,6歲到8歲的稚齡童子軍,他們每個月能拿到4000當地貨幣的軍餉,摺合人民幣不到20元。8歲到12歲之間的幼童軍,每個月的軍餉能拿到2萬。

相比那些男孩子,女童子軍一個月還能多拿到1000元當地貨幣的額外補助。

相比起頑皮的男孩子,小姑娘們在訓練時更聽話,也很少發生逃亡事件。

不一樣的童年——戰鬥在叢林深處的童子軍

女童子軍訓練更認真


學校的生活用品統一發放,孩子們的軍餉大都用來買零食,外面的孩子們喜歡的玩具在這裡沒有市場。

部落聯合軍負責發放槍支彈藥,軍餉,被服,剩下的都由訓練營自己解決,包括築路,修建營房等孩子們力所不能及的工作。

不一樣的童年——戰鬥在叢林深處的童子軍

訓練之餘的女童子軍


隨著時代的發展,對童子軍的教育也開始從單純的軍事訓練,向文化教育雙管齊下的教育模式轉變。也許在不久的將來,童子軍訓練營就會成為歷史的記憶,再也不復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